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语文教学研究

2020-03-17胡硕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6期
关键词:培育核心素养

胡硕娇

[摘           要]  近些年来,以核心素养为视角对高等教育领域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研究层出不穷。在把握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语文学科在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优越性,集中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语文教学的价值意蕴,并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出发,提出学校需要进行整体设计与系统指导,教师要切实发挥“三位一体”的主导作用,以此推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语文教学的革新发展。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高校;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6-0168-02

伴随高等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的提出为高等教育领域内各学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供了建设思路、指明了建设方向。而高校语文作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支柱学科[1],不仅需要对大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大学生在优秀文化继承与发展等人文素养方面进行培育,从而坚定大学生的文化信仰,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素质基础。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

语文教育对大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教育工程,从认识这项系统性教育工程的源头开始,就必须要厘清“什么是核心素养”这一问题,这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2014年,教育部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一词。随后,2016年9月,备受关注的《中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终于问世。其中,《核心素养》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核心要义,而教育就是要紧紧围绕这一人才培养主旨,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出发,沟通“人文底蕴”等六大方面,深化“人文积淀”等在内的十八个基本要点。由此来看,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视是整个教育领域的大事,而语文教育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与渠道,势必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浸润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始终。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一)课程优化与打造教学深度改革相统一

高等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核心素养在国外一直备受关注,我国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逐步重视对大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养成,从而打好人才智库的攻坚战。正是基于对核心素养的高度重视,才能够引发高等教育领域内课程内容的又一次更新与重组。特别是对大学语文教学而言,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涵盖科技、历史、哲学、文化、人文等多领域内容的大学语文学科在对大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进行培养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核心素养的提出,能够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变单纯的重视语言知识和能力为注重语文素养,继而从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以重新设计、组织、丰盈、优化课程内容为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深度思考更新的课程内容将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能够更有利于让大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移情文化精神、内化语言能力、养成人文素养,真正将高校语文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有力载体和坚实途径。

(二)主体培育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统一

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培育过程。高校语文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要领,而应该通过课程教学设计潜在的促使大学生养成跨学科的文化储备、品质、性格等。从当今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来看,企业员工往往缺少的是综合的职业素质,而这些素质的获得才是让学生得以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国家提出要关注、重视学生在核心素质方面的培育,而高校语文教育作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支柱学科,需要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确立对大学生这一主体的培养,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通过各种课程教学形式的编排,将语文知识和能力与核心素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将核心素养贯穿于高校语文教学始终,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大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培育,真正扩大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三)观念更新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相统一

尽管,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针对学生而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是,在“教”的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由于观念能够潜移默化地指导、改变行为,因此,核心素养的提出能够促使高校语文教师不得不转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坚持高校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2],改变以往“传递”知识、能力的灌输式、机械式过程为深入融合核心素质的浸润式过程。而高校语文教师要想实现对课程教学的变革式革新,一方面,需要通过不断地自主学习,使自身在人文底蕴、文化积淀、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精神追求等方面不断得到提升,实现内化先行,紧跟指导;另一方面,为能够实现核心素养进课堂,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主动进行课程教学研究。这不仅对于建立起高校高素质的语文教学师资队伍是良好的契机,也反哺了课程建设质量与教学质量。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语文教学的路径选择

为了能够真正实现将核心素养贯穿于高校语文教学始终,重点在于学校的顶层设计与指导、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成效,通过内合外引,形成“校、师”并举的高校语文教学培育培养路径。

(一)学校:整体设计与系统指导

尽管国家出台了关于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进行培育的诸多政策,但是国家层面的文件往往聚焦于宏观层面的统筹规划,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特色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制度与规范,具体应涉及三大方面。(1)高校需要站在大学生核心素养整体培育的高度上,出台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施方案。(2)改革高校关于教师的绩效考核方案。对一线教师而言,对课程内容的重构、对教学实施方案的设计、对教法改革的研究都需要额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这一工作纳入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中,激发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动力。(3)出台针对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培养机制。有计划地组织一线教师通过参加培训,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提升课程教学的能力,并以此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整体带动全校教师做好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工作。

(二)教师:“三位一体”发挥主导作用

从核心素养发展到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到如何培养的问题。如何培养则要通过教师切实地发挥主导作用,落实高校语文教学课程改革[3]。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扮演着执行者的重要角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乎大学生的培养效果。因此,采取“三位一体”的方式,切实发挥高校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大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在“教学模式”方面,高校语文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注重从三方面入手。首先,由于大学生多年来对语文教学较熟悉,有亲切感,这就为高校语文教师创设情境教学带来了天然的优势。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共情,进而带来情感体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养成。其次,大学生正处于期待建立起自身思想体系的阶段,好胜心、表现欲也较为强烈。因此,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十分适用。最后,采取分层与分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校语文教师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培养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相互协作的方式,让欣赏他人、责任担当等人文素养品质得到外化与提升。

在“教材编写”方面,教材作为课程的核心,是实施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重要基础[4]。传统高校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杂糅、形式拘泥[5],未能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求知欲望,已经无法适应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切实需要。而当代高校语文教材内容更新的实践者即是高校语文一线教师,通过语文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摒弃将大学语文变成中学语文“翻版”的做法,开发适合大学生切实需求的、凸显本校特色的语文校本教材。

在“考核评价”方面,需要真正落实“过程+结果”的动态考核过程和“生生”互评的考核评价方式。在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往高校语文教师明显囿于对大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方面的考量,而忽视对大学生鉴赏力、审美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考评。这种情况对部分认为学习语文就是考验默记能力的大学生而言,会产生对大学语文课堂的抗拒心理,不利于基于语文教学的核心素质的培育。并且,学生在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更为频繁,对彼此的了解也更为详尽。因此,应转变以往教师评学生的单向考核方式,加强“生生”互评的办法,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5]孙玉红,赵丽.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困”与“解”[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36):74-75.

[2]肖振宇,王庆樾.基于核心素养的高师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7(12):110-114.

[3]张民生.“立德树人”新行动:核心素养教育[J].教育参考,2016(4):5-8.

[4]杨小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師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10):212-213.

编辑 张 俐

猜你喜欢

培育核心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