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小学化”与“去小学化”的问题研究
2020-03-17王鹤洁
王鹤洁
[摘 要]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教师在日常活动组织过程中不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机械灌输的方式提前教给儿童大量的小学内容,并以小学生的行为标准要求儿童,片面追求其学业发展的错误教育方式。无论从个体发展角度还是从国家发展角度,幼儿教育“小学化”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弊端。从内涵、表现、危害、原因四个角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探寻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有效措施。
[关 键 词] 幼儿教育;“小学化”;“去小学化”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6-0156-02
近些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以“填鸭”方式提前教授幼儿小学内容;一些培训机构为谋取利益广办幼小衔接班,大肆宣传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的种种优势。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如《國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均明确指出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大多公立幼儿园也谈“小”色变,但目前幼小衔接中“小学化”教学方式依旧大受追捧。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为何一直得不到彻底解决?幼儿教育应该如何有效去“小学化”?本研究试图围绕这几个问题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展开全面分析,为寻找更好的出路出谋划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分析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
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内涵,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有人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即把儿童当小学生进行教育。有人认为,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教学、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等引入幼儿园实践中,使之常规化进而趋势化的一种错误的且带有功利性的教育现象。本研究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在幼儿园日常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无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机械灌输的方式提前教给儿童大量的小学内容,并以小学生的行为标准要求儿童,片面追求其学业发展的错误的教育方式。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表现在各个方面。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幼儿学会大量小学一年级内容,同时强化各种技能。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大量选择智育内容强迫儿童学习,忽视德育、美育、体育、劳动等方面的内容。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小学集体教学的形式,以老师知识讲授为主,很少让幼儿进行个别探究。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只看重学习效果的达成,忽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取小学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儿童大量“灌输”小学课本知识。在行为规范上,教师以小学生的行为标准要求儿童。如,专心听讲、发言要举手等。在教育环境上,活动室的布置效仿小学教室,桌椅摆放采取排排坐方式,四周墙壁贴满幼儿作业。在教育管理上,生活作息完全与小学相同,按相应课表上课,每节课授课时间较长,儿童几乎没有自由活动时间。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错误的教育方式,无论从个体发展角还是从国家发展角度,它都有不容忽视的弊端。从个体发展角度看,一方面,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还在发育之中,非常脆弱,易受伤害。另一方面,容易使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在学前阶段超前学习小学内容,幼儿入小学后容易养成因提前学过相应内容而不认真听讲的习惯,长期如此会导致幼儿在小学高年级成绩突然下滑,进而产生挫败感,对学习失去信心。从国家发展角度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不利于我国人才竞争力的提高。“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强调对儿童进行大量的机械训练和知识灌输,限制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四)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1.应试教育压力给家长带来高度的入学适应焦虑。目前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大多以考试形式选拔优质生源,以知识掌握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这引起了家长的普遍焦虑。
2.幼儿园片面追求生源率。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文件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一些公办园“小学化”倾向有所减小。但由于家长普遍坚持错误的幼小衔接观,导致一些公办园为了生源率迎合家长,不得不向幼儿教授小学内容。此外在利益驱使下,一些幼小衔接机构大肆宣传幼儿提前大量学习小学知识的种种优势,一些家长也盲目从众,纷纷报班加入其中。
3.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当前很多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未经过专业的幼儿保教理论和技能培训,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将小学各门学科知识生搬过来灌输给幼儿。同时,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不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缩短课时、加快教学进度、加大课程难度等方式加重幼儿的学习任务,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恶性循环。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解决路径——去“小学化”
幼儿教育“小学化”有诸多弊端,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幼儿教育需要去“小学化”。什么是幼儿教育去“小学化”?为什么我国长期以来不能彻底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应当如何有效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本研究将从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内涵、困境、具体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内涵
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即在幼儿园日常活动组织过程中,摒弃机械灌输的教育方式,教师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规律,选择适宜儿童学习的有关自然、生活和社会等内容,并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得一些启蒙性的知识经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二)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困境
1.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本位”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沿袭下来的部分教育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功利性色彩,“知识本位”比较普遍。在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读书”“学习”均指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掌握得越多越早,越有机会考取功名,越有出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纷纷让儿童超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内容,造成当下幼儿教育“小学化”愈演愈烈的局面。
2.我国缺少相关法律制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在国外并不像在我国这样严峻。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有相关法律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行为进行制裁。例如,1968年在美国内华达州,一位母亲因其女儿所在的幼儿园教授了英文字母而将该幼儿园告上法庭,她的理由是该幼儿园向孩子教授英文字母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要求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损失,最终这位母亲胜诉。从这个案例结果中不难看出,美国相关法律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行为,这对我国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三)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具体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仅靠一方力量难以解决,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小学、媒体、家长等多方形成合力,共同解决。
1.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
(1)加大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投入、监督和管理。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财政投入,使幼儿园不用以实行“小学化”教育方式追求生源率筹集资金办园。同时,建立健全有关幼小衔接中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各级各类幼兒园包括幼小衔接机构的监管力度,依法严惩幼儿教育“小学化”行为。
(2)取消小学入学考试,按区入学,适当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资源落差。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精神,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严禁任何形式的小学招生考试,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政府要通过财政补贴、均衡师资等方式努力缩小各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3)加强幼师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岗位准入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幼师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教研和培训部门要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培养培训园长、教师,加强园本教研,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2.幼儿园
(1)端正办园思想,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幼儿园要端正办园思想,不能追求一时利益,同时幼儿园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化培训,普及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2)视情况将部分小学一年级内容以游戏化和生活化方式渗透在儿童的日常活动中。本研究认为,不能将所有的在幼儿园阶段教授小学内容的行为都简单地看作是幼儿教育“小学化”行为。
3.小学
(1)加强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双方共同的任务,小学教师应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自主学习和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与幼儿教师密切合作,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课程和教学适当向幼儿园靠拢。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和教学可以适当向幼儿园靠拢。课程上可以适当降低一年级课程的难度和进度,教学上适当采取游戏化、情景化等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
4.家长和媒体
家长要坚持科学的幼小衔接观,把幼小衔接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各种能力上,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同时,电台、互联网、报纸等媒体应大力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向全社会普及正确的幼小衔接观。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唐山地区公办园“非在编”教师与民办园教师职业满意度比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
[2]黄绍文.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9):10-11.
[3]王桂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状分析及现实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6):97-99.
[4]郭敏.从知识考古学视角重新审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46-49.
[5]赵南.重温《三字经》:我国传统蒙学读物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启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4-90.
编辑 张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