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融合模式下职业本科院校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探析

2020-03-17许桂云柳光利李园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6期
关键词:兵工军民校企

许桂云 柳光利 李园奇

[摘           要]  基于当前重庆制造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依托兵工同源优势,与兵工企业深入合作,积极探索军民融合模式下职业本科院校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以兵工精神、先德后人理念立德树人,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双师交流、科技攻关等,着力打造“兵工技师”品牌,培养以满足当前装备制造业对高素质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关    键   词]  军民融合;职业教育;技能提升;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6-0108-02

党的十八大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通过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等,指出加快破除“民参军”“军转民”壁垒,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各地区各部门落地生根,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取得实效。[1]两江新区、璧山高新区成为国家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集群发展、示范效应不断显现,军民融合产业逐步壮大。[2]

在军民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军校企合作变得空前活跃。我校前身是重庆兵器工业职工大学,与长安、嘉陵、红宇、建设集团等10多所大型兵工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90%的专业直接对接重庆十大战略新兴产业支撑专业,形成了以智能制造类专业为优势,工学、管理学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着力打造“兵工技师”“重庆技师”品牌,为企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技能人才。

一、源于兵工,军校融合,定向培养士官,服务国防

2014年,学校经考核遴选,成为重庆市首家定向培养士官院校,目前设置有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相关专业,为部队定向培养士官生,并服务国防。我校士官生学院是针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定向培养士官的特殊要求,采用准军事化管理模式,本着突出“兵味”抓管理、强化“军味”育尖兵的管理理念,着力培养军队新时期高素质、创新型、技能型士官人才。同时,为兵工企业输送了2万多名专业技术人才。我校被教育部授予“国防教育先进单位”。中央电视台CCTV-7(火箭军:军地携手培育技能型士官)、八一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1曾报道我校人才培养经验。

二、坚持“先德后能”的育人理念,将兵工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我校坚持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先德后能”的育人理念及“德为根,人为本,和为贵,能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3],将兵工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入校后,邀请兵工企业专家进校讲解兵工企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发展历程,并付诸课程实训中,锻炼学生传承不怕脏、不怕累及团结协作的兵工精神;在校期间,大力宣传大国工匠、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本校优秀学生代表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市及国家级技能大赛;聘请高级工程师担任兵工大师等,建立大师工作室,通过师带徒模式,培育学生传承兵工精神、工匠精神。

三、依托兵工,军民融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企业

2017年,据教育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各类人才缺口将达到3000万人[4]。为此,我校立足璧山,依托国家级璧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同重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嘉陵工业、青山工业、虎溪机电等,开展军民融合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深入企业了解需求,与企业协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成立重庆区域新兴产业与新型人才培养研究所等。在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上有针对性地设置理论、实践及实训课程,重点突出重庆地区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设计制造业、智能制造业、中小型机械制造加工行业所需专业知识。在强调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更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着力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服务重庆及西南地区兵工企业及民用机械制造行业,近五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8%以上,有60%以上的就业单位是兵工企业。

(一)探索“四阶递进,岗能对接”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军民融合模式,学校与长安、嘉陵等兵工企业深入合作,围绕“目标共定、资源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成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按照对知识技能的认知过程,将职业能力培养分阶段与相应的职业岗位对接,构建“四阶递进,岗能对接”的工学结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走访企业,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结合毕业生跟踪调查,探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生涯培养等问题,形成调研报告提交专业建设专家组讨论,根据工学结合、岗能对接的培养模式,按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认知过程,将职业能力培养分阶段与相应的职业岗位对接。[5]职业基本能力培养对接初级岗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接目标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对接迁移岗位;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对接真正的企业员工。根据职业发展要求,按岗位层次设计4个学习阶段,实现学生从“初学者”到“职业人”的转变,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共建实训基地,实施“量体定制、定岗培养”

学校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努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进、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及模式改革,形成了有一定特点的“前校后厂”办学模式和“量体定制、定岗培养”的订单班模式。学校与两江新区共建机器人培训教育机构,与双桥经开区共建产学研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与20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长安、嘉陵、建设等大型兵工企业及其他机械制造企业建有15个校外实训基地,与红宇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开展“合作班”“订单班”“试点班”等有针对性的培养。由兵工企业和学校一起制定培养方案,双方互派专任教师负责教学和实习,已相应完成“长安班”“京东方班”“长江电工班”等近20个班次的人才培养工作,在深受企业好评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工作经验。

四、军民融合,共建高素质师资队伍,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一)实施双师交流计划,培育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国家及政府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如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产教融合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重庆市发布《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深入实施“双千双师交流计划”,5年职业院校与企业互派交流达到2000人。因此,我校积极与政府及相关部门、专业协会、职教集团沟通,选派教师进入先进制造企业、兵工企业实践学习,及时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岗位技能要求等,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商讨产品设计、课程教学重点,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并从兵工企业一线聘请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学校聘请合作企业中的业务骨干和专业精英,以正常授课方式,向在校学生讲授实践技能课程,并参与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专兼互动”,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共育人才。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以课程教学团队为单元,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开展了《依托兵工,为装备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兵工背景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校级、市级教改项目,重点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新”与“精”,压缩经典理论知识教学,增加实用性新知识、新技术教学,在内容的安排上避免各门课之间的重复;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我校机械工程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以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推进一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改革,主要包括《产品三维造型与结构设计》等“项目式教学”,《加工中心操作与编程》等“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方法。应用中国慕课网、超星学习通、职教云平台等在线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利用学校在线平台打造《机械设计基础》等校级精品在线课程。同时,建立任课教师日常交流与讨论的机制,探索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力求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程中得到最佳运用,推广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三)军民融合,开展科技攻关合作项目,提高师生科研水平

军事和民用两大领域之间有很强的通用性,85%的现代军事核心技术同时也是民用关键技术,80%以上的民用关键技术也被直接运用于军事目的。我校针对政府及企业需求,充分发挥学校拥有的兵工技师、高级工程师等专业人才队伍作用,与大足区、璧山区等开展技术服务对接,成立了机械工程技术研究所等,承接企业生产及科研难题,例如,某军工企业旧生产线需进行技术改造,国内多家科技企业参与投标,但未能解决问题。其中,浙江一家科技企业历时两年未能攻下难关,只能赔偿违约金后解除合同。我校承接了此项目,即《军民融合模式下的弹壳阴极电泳涂漆生产线自动装板机的研发》,组织专家团队实地考察,制定实施计划,开展技术攻关,以校企联合的力量为军工企业解决了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选拔部分师生参与讨论、设计、验证等,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和提升师生的科研能力。

五、军民融合共育人才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开展军民融合、军校企深入合作共育人才,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学生在省部级及以上的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148项,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2项;获省部级奖项90余项。代表中国高职院校赴新加坡参加“第九届(新加坡)国际市场营销大赛”获最佳创意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全国“挑战杯”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各一个;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二等奖等。我校与兵工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双师交流、科技攻關,共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不仅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有效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实现了军民融合、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栾大龙,薛莲,唐波.习近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形成与发展初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2-97.

[2]支持重庆设立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J].重庆与世界,2017(8):25.

[3]张群.近年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人才培育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19(11):62-66.

[4]赵雷,张华.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7,16(6):39-41.

[5]许桂云.机械产品质量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9(18):234-236.

编辑 武生智

①基金项目:2018年度重庆市教委教改研究项目“兵工背景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

183303);2019年度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军民融合模式下的弹壳阴极电泳涂漆生产线自动装板机的研发”(项目编号:KJQN201903704)。

作者简介:许桂云(1971—),女,四川会理人,机电高级工程师,从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兵工军民校企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中国兵工报》的办报琐忆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军民融合:破题与思辨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兵工精神兵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