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问题与对策
2020-03-17张岩
张岩
摘要:就我国生态建设工程而言,森林病虫害防治成为十分关键的部分,能有效改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推动林业稳定良好发展。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问题;对策与措施
森林病虫害防治为保护森林资源的关键工作,主要指森林不同苗木出现的病害和虫害的有效治理及预防。森林病虫害防治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与“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义县林业局在政府与相关部门的全力协助与支持下,森林病虫害防治发展形势较为良好,建设速度提升,防治技术及效果有效增强,抗灾减灾水平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 防治问题分析
1.1 森林病虫害影响区域扩大,防治难度增加
人工造林区域明显扩大,病虫害问题逐渐严重,因气候干旱、冬季异常变化等不同的环境因素,害虫越冬成活率得到一定增加,病虫害区域扩大,防治难度明显提升。
1.2 病虫种类较多,危害程度较重
现阶段,引起较重灾害的病虫相对较多,可达到近40种,其中一部分从外地传入,还有少数属于之前未发现的种类。森林病虫害造成木材严重减产,从而影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近年来,已有美国白蛾、油松叶小卷蛾等数种危险性害虫侵入,因为我县针对此类害虫事先制定针对性措施,做出有效控制,并未引发过于严重的灾害,不过潜在威胁还需予以足够重视。
1.4 森林病虫害顽固难治
此前,危害性影响较大的松毛虫和天幕毛虫等表现顽固,每年均会在相应的区域出现。
2 防治影响因素
2.1 监测预报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不能符合严格标准,无法快速、精准的对疫情做出全面充分了解,并发布预报以及防治对策做出指导。
2.2 防治技術落后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整体水平相对较低,防治阶段由于范围性的农药喷洒,致使病虫抗药性得到明显增强,并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与污染。
2.3 森林生产管理混乱
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防病的只管防,没有达到造林、育苗、引种、防病有机的结合。造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并未对病虫害做出全面充分的详细考虑,导致病虫害防治相对较为被动。
2.4 检疫技术滞后且防治资金紧缺
抗灾减灾水平相对不足,专业仪器设备数量较少,防治效果无法得到有效增强,没有对防治技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同时宣传推广没有采取全面有效的落实,对病虫害扩散传播不能做出有效的管控。
3 防治策略
3.1 加速生态建设
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成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保护与有效改善的关键内容。森林病虫害疫情较为严重情况下,势必使森林资源造成大量损失,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的主要措施之一。对频繁性出现森林病虫害的区域,采取以营林措施为主,生物及化学与物理综合防治紧密结合的措施,使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发挥好森林生态以及经济与社会效益,实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构建评价体系与流程,强化防护能力水平,为林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使林产品能够形成相应的规模,产品质量更加标准,营销变得网络化。建议各不相同的经营主体重视经营,强化经果林管理水平与力度,使经果林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升。集中精力实施林业精准扶贫,推进产业脱贫,打好脱贫攻坚新战役。
3.2 重视预测预报
属于重要的基础工作,对调查监测采取全面彻底的严格落实,制定有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计划,建造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点并配备相关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全方位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
3.3 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手段
重视生态林业发展建设,对原始林做出重点保护,通过运用适地适树造林的方式,选取优质壮苗,大力发展混交林,重视工程造林与集约经营彼此之间的紧密结合,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并全面彻底的落实到林业生产各个流程,重视防治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严格使用国家提倡的农药进行防治,加强生物防治。将林木检疫,监测、监督等各项工作始终贯穿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各个环节。禁止外来危险类病虫传入林区。施药务必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确保人畜安全,避免对有益生物造成影响。
3.4 加大病虫害防治资金的投入与监管
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增加病虫害防治资金的投入比例,增大对防治各个环节的资金投入,建立病虫害工作人员奖罚制度。监督部门严格加强资金监管,确保合理利用投入的病虫害防治资金。出现范围暴发性或危险性病虫害区域,森林经营单位或个人无法承担所有防治费用时,政府部门需予以适当的经济补助。
3.5 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植树造林需运用适地适树的方法,倡导建立混交林,科学搭配树种,根据国家标准规定选取林木良种。造林设计方案务必制定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禁止选取携带危险性病虫害的林木种苗,对幼龄与中龄林采取必要的抚育管理,对感染病虫害林木采取全部清除。计划性采取封山育林,使纯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对火烧迹地采取有效处理,过火林木无法正常生长的应伐除。采伐林木需快速运出伐区,并对现场进行彻底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