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托尼·莫里森的《柏油孩子》中的身份认同
2020-03-17夏秋冬
夏秋冬
摘 要:在黑白文化冲突的社会背景下,黑人的身份认同一直是一个持续讨论的主题。《柏油孩子》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四部长篇作品,本文旨在以《柏油孩子》基础,对美国黑人的身份认同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文化冲突;身份认同;《柏油孩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1
《柏油孩子》这部作品的小说名字来源于美国黑人的寓言故事,在托尼莫里森的笔下,故事看似围绕男女主人的爱情故事展开,但是实际上却因寓言的影响蕴含了更多的深意。 故事看似是简单地介绍了黑人与黑人、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对黑人内部文化分裂及缺少黑人文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当美国的黑白两种文化发生冲突的时候,给黑人内部的整体性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是因为在美国黑人自我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有两种定位,一种是黑人,第二种是美国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状态,他们在共生于一个黑人体内,并且不停地斗争。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通常做法是舍弃其中的一种自我认同。这两种定位的冲突,也是美国黑白文化之间的冲突。将美国黑人整体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只认可白人文化,另一部分则恰巧相反。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吉德因其外表符合欧洲白人眼中对黑人美女的要求,所以她被选杂志的封面人物。她在白人的文化中游刃有余,并且深深的引以为傲。 她就是典型的美国黑人对自己的第二种定位。她的观念已被白人文化浸染。在审视美国黑人文化时,她总“置身事外”,以美国白人的标准来表达对黑人文化的藐视。在她的爱情线中,她被黑人森所吸引,并且与他相恋,但是,当森带她来到回到他的故乡埃罗后,在这片有着浓重的黑人文化的土地,吉德经常表现为惶恐不安。同时当地的黑人在她眼中也满是不堪与嫌弃。她拒绝黑人文化,最终也导致了她和森之间关系破裂。她对同胞的嫌弃则从侧面展现了美国白人对黑人的蔑视,以及对黑人传统文化的蔑视。她和森的关系破裂也意味着黑白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但是又因为吉德本属于黑人,所以她在白人社会也没有可以安身之所。伴著故事情节的发展,莫里森将吉德设立为无家可归、不安忐忑的无依无靠的人物形象。然而此种现象的成因则是因为她背离了自己黑人同胞的传统文化。而她苦苦追寻的自我价值既不被黑人认可也不被白人承认。
一部分美国黑人,食古不化,坚守黑人的传统文化, 不会因时代不同而改变, 并且拒绝与美国白人交往,最后导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吉德的儿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承袭了优良的黑人文化,对自然知识有了丰富的掌握,例如他知道怎样让花房不被蚂蚁攻击,他在瓦利连脚疼时,他建议瓦利连在他的鞋底放些香蕉叶进行医治。他尊敬、同情于他的同胞们。他会对黑人同胞们称呼他们的名字,比如吉迪昂和特雷丝。但是他的文化身份的同样不完整,吉德想要帮助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因为拒绝接受白人教育,不想学习白人讲授的法律。因此他没有正式的工作,四处流散。儿子指出黑人吉迪昂和特雷丝为白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但是仍然受到了白人的不公待遇。他自己因为紧固的思想也得不到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属于边缘化的人。儿子拒绝接受白人教育也成为吉德与儿子之间的主要矛盾,这也最终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破裂。
让美国人与黑人的身份定位实现统一,认可这两种身份定位,是完善美国黑人内部整体及个体身份完整性的可行方案。原因如下,第一从现实角度出发,美国黑人他们是有优秀文化精华存在的美国人所以他们一定要承认自己的国籍和认可自己的肤色。第二,由于各自黑人局限性的影响。儿子为代表的一部分美国黑人,他们默守成规,坚守黑人传统文化。虽然黑人文化中有优秀部分存在,但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如果拒绝任何变通, 那么优秀也可能成为一种约束,给人的进步拖了后腿。美国黑人也不会有所提升,还会很难适应新时代的快速发展。 而以吉德为代表的则是舍弃了黑人的本质,这让她失去根基,到处飘零,没有附着点。
《柏油孩子》向读者描绘了美国黑人之间的文化冲突,他们之间有分裂,有不解,也有憎恨。白人与黑人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不可溶性,是导致美国黑人内部整体性的缺失的主要原因,同时它也导致了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缺失或不完整。在小说中也有莫里森对黑人同胞的发展前途的思考,她深刻认识到了美国黑人身上的两种自我身份的定位,所以她就在小说中对此进展开了细致的对比叙述。《柏油孩子》是一部开放式结尾的小说,森在与吉德分开后,又重新去骑士岛想要找回女主人公吉德,借此莫里森表达了想要将二中自我定位的融合的希望,也表达了对寻求亚裔黑人发展之路的探索,文化融洽的希望,也暗示了着黑人与白人文化共同进步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托尼·莫里森,《柏油孩子》胡允桓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 年.
[2]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一一托妮·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3]王玉括.莫里森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