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上国门”引航员姚泽炎技术高超的长江“代驾”

2020-03-17

北广人物 2020年3期
关键词:老姚引航员外籍

长江,横贯中国东西部,流程6300多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繁忙、货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引航员,把外籍船舶安全地引进、带出港口,或在港内移泊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中国对外籍船舶进出实施强制引航,姚泽炎就是一位长江引航员。

一定要让外国船员叹服

姚泽炎今年55岁,是长江引航中心高级引航员。在这个岗位上,他创造了同行难以企及的业绩:从业35年,引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籍船舶8000多艘次,引航里程达8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0圈……

老姚1985年毕业时,正值改革开放如火如荼。这一年,国家决定在长三角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大量外籍船舶需要停靠中国港口。海港引航专业毕业的姚泽炎,毕业分配时成了“香饽饽”。跟着师傅第一次登上外轮,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外轮上的新型雷达很先进,刚走出校门的姚泽炎,怎么也没法将雷达调整到理想状态。外籍船长不耐烦地说:“引航员先生,请让我们的驾驶员,帮你把雷达调好吧!”话说得委婉,但潜台词很明显———你们中国引航员不行!“当时感觉就两个字———耻辱!”老姚依然记得当年的尴尬。从那时起,他下了狠心,一定要让外国船员叹服中国引航员。

中国的引航史,犹如长江航道一样曲折。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外籍引航员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引航业。直到1952年,最后一名外籍引航员才离开中国。历经一百多年,中国的引航权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失而复得。因为有着这样一段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更珍视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中国对外籍船舶进出实施强制引航。多年之后,姚泽炎的引航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一次,他引航一艘外轮,几下就把雷达调好了。外籍驾驶员非常惊讶,这是当时全世界最新型的雷达,竟然被一个中国引航员运用得如此娴熟,对方反过来向姚泽炎请教使用方法。

他是出了名的好脾气

长江港口对外开放35年,长江航运发生了巨变。上世纪80年代初,姚泽炎几天才引一艘船,现在每天就要引一到两艘船。引的船也从一两万吨,到现在的一二十万吨。老姚感慨地说:“60多个国家,只要有船的,基本上都来过了!”引航员看似风光,只有身在其中才知道艰辛。35年来,姚泽炎年均工作不少于340天。12月中旬,记者跟着老姚攀着摇摇晃晃的软梯,登上一艘几十层楼高的外轮。

“要趁着江水把艇推到最高处时,一把抓住轮船的软梯往上爬,不然脚很容易夹在两条船之间,非伤即残。”老姚反复嘱咐记者。

爬上外轮,他把船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然后与外籍船长进行交接。在接下去的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里,老姚几乎全在驾驶台前。眼睛紧盯着海图和舷窗,耳边是高频电话。外籍船员甚至老姚的徒弟,都觉得高频电话声音太大,老姚却坚持开着,“这是与江上其他船舶同步的方式,不能随便关!”老姚的坚持并不是多余的。长江水情复杂,大量船舶因为年久失修存在各种毛病,这是外籍船长最不愿告诉引航员的事情。老姚说,引航的船里面,平均两三天就有船失控。因为发生了事故,或严重违章,几乎每天都有引航员待岗甚至转岗。他到现在没有待岗,只是运气好。有人说他倔强,但老姚其实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他说:“脾气好不是天生的,而是磨出来的。”

引万国船,吃千家饭。上俄罗斯的船,吃饭时外套必须要挂在餐厅外面;在韩国船上,吃饭要赤脚踩在地板上;碰上来自伊斯兰国家的船,遇到斋月,船员们白天不吃饭,他就只能啃面包……无论条件如何艰苦,习俗多么难以适应,老姚都会坚持在船上吃饭。客随主便,入乡随俗,与各国船员的关系就近了。

他在引航时摔了一跤

“把船性、水性、人性融为一体”“随机应变”,这是老姚的两句口头禅。

一次,老姚登上一艘刚修完的外籍老旧油轮。为了省钱,修理后没有试航,而是直接开航。结果离开船厂不到20分钟,主机发生故障,船速慢了下来。老姚心里一揪,前方距离苏通大桥不到3海里,这艘228米的庞然大物,10分钟内要是控制不住,就可能撞上桥墩。老姚当即发出失控信号,发布航行动态提醒其他船只避让,船舶掉头离开主航道,潜水拋锚待修……结果,这艘船在离苏通大桥300米处,划出一道弧线绕开桥墩,三艘黄沙船几乎擦到巨轮尾部。

这时,船舶主机熄火,巨大的惯性让巨轮像脱缰的野马冲向浅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抛锚,抛锚控制速度!”老姚再次果断下令。200米、150米、100米……终于,巨轮在浅滩前50米停了下来。所有人欢呼雀跃。经得起惊涛骇浪,源于骨子里对工作的热爱。有一次,老姚在引航时摔了一跤,为避免耽误船期,他忍痛把船引出了长江,又把另一艘船引到南通港,这才去医院检查,结果是髌骨骨裂。

爱人问他为什么不及时去医院,他说:“大船船期一耽误,就是十万美元的损失,帮人家省点是点。”他在家休养一个多月,抽空写了三篇论文。这也是女儿和父亲难得相处的时间。不过老姚还是坐不住,到站长办公室要求上船。站长不同意:“伤筋动骨一百天,养好了再回来!”老姚急了,“我已经好了,我跟我老婆一起写保证书,还不行吗?”站长看着这头打着绑带的“犟驴子”,最后只能依了他。老姚不爱打扮,但每次执行任务前,总是制服笔挺。给老姚熨衣服,则是爱人每天最用心的事情之一。穿上熨好的制服,老姚习惯早早地站在门口等车,留给家人一个堂堂正正的背影。

据《新华每日电讯》杨绍功/文整理

猜你喜欢

老姚引航员外籍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Preface of “Trend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Fundamentals,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Yiu-Wing Mai's 75th birthday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弯腰
在父亲的狂揍中长大,我不怪他
我与老姚
日本引航员培训与考证体系研究与借鉴
关于引航员梯国际规范的使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