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国情景喜剧步入大众文化主流的背景与方法

2020-03-17郭恬宇

今传媒 2020年2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

郭恬宇

摘 要:美国经典室内情景喜剧不论是在娱乐产业迅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还是在英语学习热潮正盛的中国,都是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文化现象。本文从《老友记》主题曲《Ill be there for you》入手,结合发展历程、大众心理和传播理论,分析美国室内情景喜剧步入电视荧屏主流的社会文化、时代趋势和大众心理背景,并且介绍其在发展过程中运用的拍摄技术和演出安排等外在传播形式与手段,借此为当今的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室内情景喜剧;发展历程;大众心理;传媒技术手段

中图分类号:I0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2-0040-03

一、引 言

《Ill be there for you》的标志性吉他前奏声一响起,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便是那个美国情景喜剧在收视率上极其辉煌的20世纪90年代。这首歌的旋律对于1994~2000年能够在的电视上收看直播的观众来说,熟悉程度不亚于《难忘今宵》和春节联欢晚会之于中国观众。随着中国文化和经济政策的开放,中国观众也接触到了万千国人英语入门剧《老友记》和被TV Guide认定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美剧第一名《宋飞传》等为代表的大热情景喜剧。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宋飞传》第六季到第九季的平均收视率都超过3 000万人,《老友记》第二季的收视率也有2 940万人[1],更是在“Peoples Choice Award”“Emmy Awards”“Golden Globe Award”和“演员工会奖”[2]的领奖台上大放异彩。在电视媒体影响力所及的范围之内收看《老友记》,几乎已经成为几千万人不约而同并且十分有规律的大规模群体活动,当时甚至后世很长一段时间或许都很难再找出什么样的盛事可以集结来自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约6 000万观众如此整齐划一的行动[2]。《老友记》传入中国后,室内情景喜剧的形式也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发展出了《我爱我家》《武林外传》《爱情公寓》等作品。虽然大多数当代中青年国人接触到的第一部美剧是《老友记》,并且大多数是被英语老师推荐,但事实上作为舶来品,情景喜剧在美国有着社会根基的同时,也借助了音乐制作、传媒手段、技术探索及革新、影视制作呈现方式和与观众的互动及共鸣营造等方式,逐渐接近和深入民众的内心生活,其步入人心之路,背后有着诸多复杂的文化根基与推力。

二、大众传播主流媒介的更新换代

在曾经的纸媒时代,民众获取信息、斟酌真伪以及表达观点等,都离不开文字出版物。这些文字出版物由于对传播速度和受控的难易程度,以及对受众的受教育程度等均有要求和限制,娱乐性和作用范围并不大,且大多在政治和教育等领域发挥作用。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与情景喜剧在电视媒体上的奋斗历程相似,都经历了一番尝试和改进。1690年9月5日的波士顿,本杰明·哈里斯出版了三页报纸《国内外公共事件报》,为美国报业打下了一块重要基石。但由于此前哈里斯在伦敦揭露教皇阴谋和在美国发表言论,强调报纸在政治领域的抗争媒介作用,这份报纸受到市政府的打压和封禁没能再次更新[3]。但这样的尝试也全面引发了美国国内对于报刊媒体制作的热情。在1704年,第一份连续发行的美洲报纸《波士顿公报》便问世了。

室内情景喜剧,英文名称为 Situation Comedy,简称 Sitcom,作为美剧的各个分支中拥有最长沉淀和发展过程的一种,也在电视媒体逐渐接替纸媒成为主流的时代经历了一番探索和自我革新。这种表演形式携带着Sketch Comedy 固定角色及场景的小品风格倾向,最初以20世紀初的广播情景喜剧为媒介,其在电视中与观众的初见以1951年的种族问题争议性作品《Amos and Andy》为标志。其后情景喜剧的发展与电视机的普及程度和受众群体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初仅有400万台电视机存在于美国的上层社会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其比例不到9%。这段时间情景喜剧在风格实验、题材探索中孕育出了20世纪50年代全美收视冠军《我爱露西》(I Love Lucy),根据2012年 ABC新闻和People 杂志联合发起的投票显示,这部剧在美国民众心中依然保持着“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剧”地位。

20世纪70、80年代对于室内情景喜剧的发展历程来说,是鲜明风格和主题转变的年代。这些转变主要是由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人促成的,他们的童年是在娱乐性电视广告的包围中度过的,轻快的音乐、引人入胜与倾向于生动直白表达的语言和色彩鲜艳的画面,使这一代人对于电视节目这一表达方式的熟悉程度和好感度与前人相比有着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在这样一代青年人的成长中,分担了大部分父母教育职责的是1969年发行的益智教育类节目《芝麻街》。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所分析的这代青年的特征与这档节目的相互作用十分明确:“它和流行在美国社会的精神是完全相通的。在《芝麻街》里,可爱的木偶、耀眼的明星、朗朗上口的曲调和快速的编辑,无疑都能带给孩子们很多乐趣,并为他们将来融入一个热爱娱乐的文化做好充分的准备”[4]。也正是在这代青年所携带特质的驱动之下,社会上的热点话题、现状分析甚至是禁忌之题都步入了剧目制作的需求行列。《辛普森一家》这个将辛辣讽刺和卡通动画的表达形式结合的新型情景喜剧也在越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赢得了大批的喜爱者。

三、社会背景与大众心理需求导向

美国室内情景喜剧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生活气息浓郁,有目的性地筛选、衡量和展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能够创造精准投射出我们身边许多人影子的鲜活人物形象。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爱德华· 霍尔在其专著《沉默的语言》中指出“文化就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就是传播,传播就是文化”。这诸多的鲜明特色与形象和对现实的对照与反思的语调所构建出的传播形式已经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折射与文化特质。

根据周会霞学者的分析,美国民众对于“人性自由、权利对等、社会博爱”的追求、步入社会主流价值观、“崇尚真实、率真的审美标准”[5]、“寻求心绪舒缓和促进群体反思的需求”与室内情景喜剧“角色塑造显得更为细腻、多变,普遍具有鲜明的原型比照性”,“剧情演绎则趋于跳跃、回旋,集中折射了社会发展的复杂性”,“ 意旨传递也崇尚多元表达,更能细致地探索社会问题的深层诱因”[5]的诸多特征互为表里,相互作用。

以《老友记》为例,其内容和目标群体在设置上将潜在的观众年龄层(17~55岁)均纳入考虑。在宏观角度的现实世界中他们经历着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遇刺、黑人民权运动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剧变带来的困惑与不安时,《老友记》鲜活且精准地将人物设置和剧情与目标群体的个人经历和心境紧密相连。据美国劳工局估计,“由于美国有20%的大学毕业生在那个时期所找到的工作并不需要文凭,于是这部连续剧中这些受过较多教育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物的言论在20多岁的观众群里产生了巨大共鸣”[6]。而对于已经步入中年的观众来说,《老友记》中的青年美好生活与满满的活力,为他们提供了在急剧变化的局势和日益增加的竞争氛围中的生活压力的自在的喘息空间和对于美好年华的追忆机会。而对于年龄更长的群体而言,《老友记》主要承担着了解后代们的窗口职责。

四、技术层面及拍摄形式安排保障

室内情景喜剧在制作中倾向于将“在场的时代感”的营造作为对其传播效果的首要考察指标[2]。作为保障的手段,主要集中在拍摄模式、音乐音效制作和剧场化录制形式三个方面。

在拍摄技术方面的探索与革新中,至今仍然有巨大影响能量的就是1951年在《我爱露西》中,好莱坞著名摄影师Karl Freund开创三镜头拍摄模式[7]以避免多次重复拍摄,并且在最大限度上减轻剧组的工作压力,节省时间和成本。这种技术在后世的《老友记》《宋飞传》《生活大爆炸》等多部作品中都有沿用。

音乐音效的作用在情景喜剧的制作和宣传中主要体现在为主题曲及其他配乐歌曲和特殊的氛围声效的制作。同样还是以《老友记》为例,1995年5月1日发行的主题曲《Ill be there for you》在歌词内容的创作上,作词者Marta Kaufmann、David Crane、 Michael Skloff 和Ailee Willis偏向于依照和针对Rachel Green的角色经历而不是整个六人的群体[8],意图也在于为观众将歌词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一个生活不顺但幸好有好友支持的青年,在自己的身上找到投射创造合理的心理通路。

在氛围声效的提供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借助现场录制观众观看反应的真实音效;另一种则是得益于技术层面的进步而形成的用于制作罐装笑声(Canned Laughter),即背景笑声的机器——Laff Box,1950年由工程师Charley Douglass发明,为情景喜剧成品加入后期笑声音轨(Laugh Track)并增强集体氛围。

关于室内情景喜剧颇具特色的录制安排,本文将借用广东广播电视台大型节目部编导张晓夫的个人经历和具体描述来展现。“初进影棚,你会觉得你面对的是一场舞台剧的演出,舞台上,三四个场景在观众席前一字排开,四台摄像机摆在舞台与观众席间的空地上,每个观众区头上都有一个屏幕, PGM信号会输出到上面,让现场观看者可以有电视观众的感受。一场录制大概录三到四个场景,换场时观众不动,演员和机器移到另一场景即可,最有意思的是由编剧、现场导演、制作人构成的——现场指挥席,转场时,每个人都拉着自己带轮子的椅子在各场景前移来移去,而转场的间隙就是热场团队在观众席中大展拳脚的时机。录制中,同一场戏有时会以几种不同的方式演几遍,现场出错也可以随时停下来调整重录,甚至可以根据观众反应现场调整剧本,保持高度灵活性,其目的就是要让笑点真正自然好笑。别忘了现场观众头上还有屏幕,有些笑点是通过蒙太奇产生的,这一点是电视的特长,如某一角色正在说女朋友的坏话,此时,女朋友上,镜头马上切到女朋友的表情近景,而男朋友此时还在喋喋不休,望着屏幕的观众瞬间就爆发出笑声。所以,带观众的情景喜剧糅合了舞台剧和电视手段之间的长处,舞台剧般的演出氛围让演员保持最佳状态,观众的现场笑声剪入最后的电视成片,最大程度贴近电视观众的心理节奏”[8]。

五、大众话语权与争议话题引入

优质的情景喜剧十分注重观众的话语权和互动,并且尊重观众在剧情走向和设置等方面的主动性。美剧一年一季的拍摄节奏也为观众的参与提供了充分的空間,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剧情。《老友记》中,在编剧最早设定的主线罗斯与瑞秋的感情线之外,应观众一再地强烈要求增加的钱德勒和莫妮卡的感情发展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

关于社会上争议性话题的引入,编剧也会在观众的接受程度上进行衡量和再三考虑。例如,《老友记》中制作人Marta Kaufmann、David Crane在安排Ross的前妻Carol和其女友Susan的同性婚礼情节时曾十分担心收到大量投诉,最终出乎意料的是观众的投诉却超乎预期的少。由此可以见得,剧目制作者给予大众接受度和观众对社会现实问题及趋势的重视。

六、结 语

综上所述,美国室内情景喜剧在长期的发展之中,根植于大众传媒的主流地位更替趋势、社会心理学与大众诉求、技术革新、社会思潮以及大众话语赋权等诸多方面,逐步拉近着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巩固着其在电视媒体时代中无法撼动的绝对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 北方公园 NorthPark.美国情景喜剧怎么走到今天[EB/OL].https://www.huxiu.com/,2019-05-18.

[2] 王冠.美国经典情景喜剧跨文化传播的文本解析——《老友记》剧作特征的另一种视角[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7(1):114-119.

[3] (美)莫特.美国新闻:260年来美国报纸的历史1690-1950[M].纽约:麦克米伦出版社,1950:9-10.

[4]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出版,2015:173-205.

[5] 周会霞.美国情景喜剧中社会价值观的流变[J].当代电视,2016(1):54-55.

[6] 朱步冲, 等.永远的《老友记》:一部电视剧一个时代[EB/OL].http://ent.cctv. com/20070201/105109.shtml,2007-02-01.

[7] genius.About “I'll Be There for You”[EB/OL].https://genius.com/The-rembrandts-ill-be-there-for-you-lyrics,2019-05-17.

[8] 张晓夫.突破边界——美国影视文化产业感悟[J].南方论坛,2014 (3):54-57.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电力企业中物资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发展特征概述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质性演进历程研究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