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播研究
——主持人: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谢清果
2020-03-17
主持人按语(第四期)
华夏文明传播研究的学术旨归是在对华夏文明的传播现象与传播活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炼传播观念,生成传播思想,演绎出传播理论,进而构建“华夏传播学”。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必须面对历史真实,在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同情性理解先人的社会生活,力争从价值中立的立场,循着历史脉络与鲜活的社会演进向度,审视中国社会变迁的传播因素,进而理解和把握华夏文明传播所支撑的社会、文化、技术(媒介)变迁的进程,从而自然而然地概括出中国传播史,总结中国的传播观念,建构中国传播理论。这正是我们当下倡议建构“华夏传播学”的初心与使命,也是我们开办这一专栏的缘起,即以此为平台,汇聚天下英才,共同研讨华夏文明传播,聚沙成塔,水滴石穿,久久为功,心至功成。
这期的专栏文章既有历史的回望,又有社会的关怀;既有理论的探求,又有现实的追问。五篇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第一,历史探索,耙梳史料,烛照过往。《清代邸报的受众、“报案”及其舆论控制》一文围绕邸报媒介,分析清朝的社会现象与问题背后的邸报影子。作者围绕是谁在阅读邸报展开研究,由于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阅报需求,这些不同的需求对邸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逐步偏离了统治阶级控制社会的初衷,使邸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抗争的手段。扩而言之,邸报研究被公认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大众传播媒介,邸报也成为清朝统治的一种工具与手段。深入研究邸报可为了解清朝的信息传播与社会活动提供一条可靠的路径。作者紧抓清代邸报的受众,分析邸报具有多样受众群,让我们了解到了促使清朝民智渐开的社会传播因素,而这正是清代报案频发的重要社会背景。例如,伪报是政治斗争手段,也是社会抗争方式,为了因应这种情况,清政府就不得不采用高压手段加以控制,以实现压制舆论、维护统治的目的。
《“贵直”:先秦游士游说之难与游说之恶》一文聚焦先秦游士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游士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角,正因为有游士的游说与流动带来的社会活力与创造力,才造就了当时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作者围绕游士“游说”之“难”与“恶”,提出以“贵直”加以解决。游说之“难”,来自于以下劝上的天然不平等所带来的风险,君王的喜怒无常,考验着游士的洞察力与论辩力;而游士有时基于个人私利去说服君王实施严刑竣法或无谓的征伐,最终导致社会动荡,造成了惨痛的人间之“恶”。游士有其可怜与可恨之处,当然,游士、君王如能贵直,或许也会有别样的结果。正是波澜壮阔的先秦社会实践,催生了人们对游说文化的认知。本文的研究对于口语传播和说服传播研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理论思索,品位人生,理解当下。《传播学视角下“义”的当代价值与交往伦理规范》一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义”着手来分析其交往理性与规范价值,是能够从根本上为华夏传播学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的。作者将“义”的合宜性、正当性、正义性三个语义层次,分别放置到内在伦理、交往伦理与政治传播伦理等层面加以观照和分析,从而切实地呈现出“义”可以视为中国传播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此外,作者在结语中也注意到“义”的精神内涵也在影响着当今的社会生活,这正是研究传统的价值所在。传统往往以一种别样的方式与形态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换言之,我们要理解和把握当下的社会,就需要敏锐地理解和把握我们先人丰富的过往实践。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真理总是能够透过历史的迷雾揭示真相与本质。《夫子何以好辩:孟子的传播谋略与传播技巧探析》一文关注孟子的论辩活动。孟子能成为亚圣,不仅因为他有着深刻的洞察世事的能力,还因为他能够把握人心,求真务实而又有原则地传播自己的主张。本文作者在占有较为详实资料的基础上,即从孟子的八次游说活动等史料出发,巧妙地从传播策略与传播技术两方面对孟子的言说活动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孟子的传播策略与传播技术一方面表现在知常达变的谋略和循循善诱的耐心品行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善用比喻等技巧有效地传达道理上。正是因为孟子能够在那个逞口舌之强的的年代,既能著书立说,又能传道解惑,其受世人尊敬,良有以也。
第三,把脉现实,问道传统,眺望远方。今年是扶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因此研究扶贫实践,是学者的重要责任。作为传播学者,我们也不能置身事外,而应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扶贫传播:“中国之治”的当代实践》一文最大的特色是提出了“扶贫传播”这一新概念。作者认为“扶贫传播”这一概念之所以提得有价值,正是因为其价值来自在其背后提供支撑的学术观点:贫困是传播失灵的表现与结果。而“扶贫传播”就是要从传播的角度来思考从根子上解决贫困问题。文章既能够从华夏文明传播的角度梳理历史,又能够观照当下现实。作者一方面指出传统中国也有施仁政、重民本等治世传统,说明中国具有扶贫的传统,同时从义利之辨角度说明国家治理需要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作者结合当今实际,从扶贫先扶心,扶贫先扶智以及广告传播等角度指出扶贫传播的策略。总之,文章能够站在贯通古今的高度,审视当代扶贫实践,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有一定的新意。
如此看来,读者透过本期专栏文章,就不难领略华夏文明传播的魅力所在,那就是华夏文明有其自己独特的传播观念和传播历史,也拥有自己解决传播问题的方式,我们应当、也能够总结出一套自己的传播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当下实践。五千年文明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也是最大的资源,珍爱我们的文化传统,开发我们的文化传统,这是返本开新的需要,也是守正创新的需要。愿我们的民族能够以历史为师,以历史为鉴,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