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背景下“体验式”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究
2020-03-17覃涛涛
覃涛涛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福州 350007)
近年来,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转型的主要方向。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智慧校园总体架构》等文件均将智慧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推进。这也要求各高校将智慧教育的价值导向和技术方针不断注入课堂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成效。在智慧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也亟待转型变革。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着高素质翻译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翻译教学在英语课程中边缘化、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导向,依托智慧教育的价值理论和信息网络技术,逐渐成为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方向。
一、英语翻译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存在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教师讲授和知识灌输,而“体验式”教学模式符合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特点,有利于确认译者主体地位、构建翻译真实场景、转变翻译教学理念。该教学模式存在及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翻译教学中的译者主体性的确立
翻译主体性地位涵盖广泛,体现在“谁在翻译?翻译的主体是谁?译者能否成为主体?译者是否具有主体性”[1]。一方面,译者在遇到翻译问题时,会使用一种具有自我印记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可能会在翻译进程中得到不断的修正或确定。“译者的创造性在于,根据当时的文化语境,选择特定的外语文本,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融合英美文学文化的发言和话语。”[2]另一方面,作为具有语言能力和其他翻译能力的译者,本身就必然经历一个理性的发展与完善、促使翻译规范内化的过程[3]。翻译过程不能缺少译者主动体验和建构。但由于当前大学英语翻译课堂的学生数量较多,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要求。为了便于教学管理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师掌控着翻译文本选择权及翻译过程的决策权,这就形成了“教师教授什么,学生学习什么”的局面,从而削弱了译者主动体验的过程。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保证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与翻译规律背道而驰,忽略了学生作为译者的个性化经验和创造力发展,造成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知识难以进行消化、吸收,不利于通过自身翻译体验进行技能训练。因此,以智慧教育为背景,以信息化手段为载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是翻译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翻译教学中的真实生态环境的建构
由于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而包括社会、文化、诸“者”等在内的翻译生态环境又是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在归化和异化、或者在直译和意译之间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也就很自然了[4]。然而,当前一些大学英语翻译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倾向于迎合学校以及上级部门的考评需求,忽视了翻译的学科特点,从而抹煞了英语翻译教学生态环境的真实性。在智慧教育背景下,体验式翻译教学模式能够为上述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它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动态、多维度还原翻译的生态环境,将诸多必然存在的元素纳入翻译过程,其中的教师或教学行为不再是翻译过程的主导和核心,译者和译文既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也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考量,同时,译者更需要进行真实性的“体验”,不断完善和创新自我的翻译行为,提升翻译能力。
(三)翻译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翻译教学理念和模式已经深植于许多教师心中,特别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在观念上难以接受新型的教学模式。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认为,翻译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英语等级考试。在许多高校,英语课堂中翻译教学所占比例较少,多数高校英语教师采用的翻译教学模式是:教师布置既定短句或短篇翻译让学生训练,进行句型结构、语法知识和翻译技巧方面的讲解,学生根据老师输入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翻译训练。这种传统模式力求通过翻译知识和理论的灌输、重复式的训练,来养成学生的翻译习惯;但往往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文本理解能力不同,导致学生对翻译知识的接纳吸收度不高,翻译能力逐渐弱化,对英语翻译逐渐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英语翻译教学质量。智慧教育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局,要求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不同的翻译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翻译体验,这充分发挥学生在翻译过程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自主探究学习和翻译的有效反思,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更具个性化、开放式和终生性的学习空间。大数据时代中的体验式课堂有效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促成师生角色的转换,搭建教师与学生沟通协作的关系,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共享。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翻译的学科特点,也是翻译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
二、体验式翻译教学模式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其最初的表现形式为体验式学习,之后逐步发展为体验式教学。体验式学习不仅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还涉及到社会心理学、认知学习论等相关内容。在通常的情况下,学术界将学习模式分为认知模式和体验模式两种。认知学习模式在我国传统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甚广,主要表现形式为教师进行知识点的重复性教学,学生进行反复的记忆和练习,从中获取相应的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体验式教学模式与之截然不同:教师将学生带入原文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感同身受的方式进行学习,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与感受带入文本翻译的过程,有效提升学生作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使自主翻译过程更加深刻有效,从而促成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充分提升和发展。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翻译体验,使翻译教学更符合翻译学科教学的规律。
体验式教学课堂有两个主要特点:课堂教学元素的多样化和教学过程交互性的多元化。课堂教学元素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屏互动技术、微课等形式,进行翻译课堂上的教学和演练,使学生能够自然吸收语言文化知识、充分体验翻译技能训练过程。而体验式翻译课堂交互性的多元化,实现了学习渠道的多维度畅通,有效避免教师的“一言堂”风格,使师生、生生之间能够更加宽松的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宽松的翻译课堂环境,有利于教师获得学生翻译水平的正确反馈,也有利于翻译教学指导的针对性,满足了译者的话语权,使译者创造力得以充分发展,从而使学生真正享受英语翻译学习的乐趣和激情。
三、大学英语翻译课堂体验式教学模式
在分析大学英语翻译课堂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内涵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探索大学英语翻译课堂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整合多种体验式教学模式,搭建多维智慧教育生态圈
智慧教育背景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有以下三种。第一,基于主题任务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为基础,帮助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布置体验式教学主题和任务,设计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及时进行学习体验,运用课堂知识进行翻译实践操练,最终通过小组合作互动完善习得成果。第二,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依托强大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云班课”App等教育平台,为体验式教学提供虚拟仿真空间,为学生提供仿真的翻译情境,从而形成多维度的学习体验。教师能够发布视频素材、模拟翻译情景、AI智能对话、大数据检测等功能,极大丰富了教学手段。第三,基于课外实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实训基地和翻译活动为依托,注重翻译学科的应用实践性。教师带领学生领略翻译实务场景,既能极大地锻炼翻译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
在综合利用这三种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物理空间、信息空间、社会空间多维互通的智慧教育生态圈:物理空间是指以任务型体验式教学为主题的面对面课堂教学环境;信息空间是以“云班课”App等教育平台,为线上体验式教学提供仿真平台、多媒体素材资源和大数据记录分析的虚拟空间;社会空间是与翻译实践和翻译比赛相结合的课外自主性学习场景。三者互融共生,共同构成了“体验式”翻译课堂的教学场域。
(二)设计体验式英语翻译教学大纲,构建协作共享教学体系
“体验式”翻译课堂场域的运转必须有章可循,以便形成一种长效运作的机制。因此,高校要有效利用信息化时代的线上学习平台,设计出一套能适用于网络分享平台的教学活动,构建协作共享的教学体系。
为此,支撑“体验式”翻译教学模式的教学大纲制定者应把握三个方面:在教学目标上,教师要以引导学生掌握翻译理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翻译思维为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结合智慧教育和“体验式”教学的特色内涵,对翻译材料、教学对象以及教学活动进行反思重构,整合设计教学模块,开列教学知识清单,并明确教学的总体框架和层次重点;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应把译者的同伴对翻译作品的评价和译者自身在翻译过程中的考核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使被考核者能够得到翻译行为过程中的多渠道反馈;在教学评价,教师应重视翻译过程性考核及多元化反馈,以便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同伴评估”的主流评价体系。
(三)落实体验式英语翻译课堂教学方案,推进教学方式转变创新
“体验式”翻译教学大纲在实际教学课堂上的实施,落实在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上,以此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
1.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营造体验式的学习氛围。在课前准备中,教师要依据课堂目的、学生兴趣,科学创设体验式翻译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汲取知识。其一,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发掘极具趣味性的英语翻译素材,并将其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确保学生所建构的翻译知识更全面、更深刻;其二,教师要积极发掘情境素材,将翻译教学内容直接转换为直观可感的学习情境。例如,教师可将与翻译相关的影视作品、文书资料、商务案例发放教学资源库,供学生直接观察体验,并对翻译的词汇、句型、语法进行训练。
2.布置体验式教学主题任务,配备体验式学习条件。在课堂上,教师要以教学内容或主题为纽带,把基于网络教学的个人课堂外活动和交互式小组学习为主的课堂内活动结合起来,达到在课堂外完成知识传授,从而提高课堂内学习参与度,激发自主性学习;教师在课堂内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Activity-based Approach),主要采用以信息差、意见差和推理差等为手段的交际法[5]。首先,教师对教学素材的情景和理论知识要点进行基本的讲授和解读,明确重点难点,引领学生根据需求发掘素材信息,布置探究型主题任务。其次,在明确教学内容和素材,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翻译能力及个性特征等对其进行分组搭配,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体验式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合作计划,在主题翻译情景的框架下完成课程布置的任务。教师鼓励学生主动选择相关的拓展性资料进行补充,最终要求提交规范的翻译作业,并设置小组报告答辩、同学互相评等环节。最后,由教师统领全局,对其中的问题和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
3.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体验式教学手段。对于不断压缩课时的大学英语课,教师应该在学法上给予学习策略的指导,线上、线下要给予个性化辅导、正面反馈和有效监督;同时要多提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6]122。一方面,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发布微课视频和电子资料、设置线上问答抢答、布置测评作业、通过弹幕技术进行互动等,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使之能够结合自身学习需求,随时随地下载资源、科学高效地开展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托网络仿真平台和AI智能翻译技术,以文学影视作品经典、新闻发布案例、同声传译实务案例为素材,模拟翻译实践情景,让学生实时练习后再与原版素材进行比对,最大程度让学生直观体验翻译实务的真实场景,找到自身的差距和努力方向。
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外语学习者,教师要给予学习策略上的指导和辅助,促使他们履行学习上的自我评估和相互评估,对于一些基本的、传统的甚至耗时低效的学习方法,如记忆策略、翻译策略、背诵策略和注意策略等,任课老师要指导他们尽快摆脱这些学习策略,而对于那些更高级的、互动式的、长效的学习策略,如创造策略、组织策略要尽早予以激活和培训[6]122。
4.参与课外实训和翻译竞赛,拓宽体验式教学空间。在课后及课外,教师要依托实训基地和翻译比赛等机会,鼓励并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实务锻炼。这种师生协同、生生协作的合作共享方式,有助于形成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在翻译实务和竞赛中,学生能直接感受到高强度、高难度的翻译场景,既能强化翻译能力和综合应对能力,也有利于明确职业目标和规划,从而将生活体验和翻译课堂教学联系起来。
(四)依托大数据,完善体验式翻译教学的评测机制
传统的以教师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课程的发展。在智慧教育时代,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评测机制,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统计功能,在评价领域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仅通过多种评价模块对学生进行考量,还可以设置“日常评分、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期末考评”的教学评价模块,将小组互评与组间互评纳入综合评价系统。除了期末考核,这种评测系统还可以借助手机软件的活动签到、学习时长、发言讨论、答疑解惑、课堂测试、头脑风暴等学习模块对学生的翻译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对翻译过程与结果给予以及时反馈。“体验式”翻译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测机制实现了大学英语翻译体验式教学评价的多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