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景观的地域性
——谈都市小说的创作

2020-03-17王燕子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都市民俗景观

王燕子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

中国文学史中的都市小说与乡村小说相比,不管是从作者的作品质量,还是从研究者的问题深度,后者的精品甚多。不管是虚构的还是确有其地的,这些作品中的每一个地方,地域性都非常明显。例如鲁迅的未庄、鲁镇,沈从文的边城,莫言的高密乡。

都市小说内容的关键点,应该在“城与人”的关系。此处所指的“城”,不同于城镇或普通的小城市,它的都市性必须明显。文学即人学,这点放在哪种文学类型中都是适用的,都市小说自然要展现都市化过程中的人性。在具体创作中,如何展现都市性,成为了都市小说创作最关注的内容。欲望、迷茫、困顿、挣扎成为大部分都市小说中都市人的特性。但是,都市小说的创作真的只需要关注这些吗?

其实,都市小说同样存在一个地域性的问题。任何一种都市文学必须有一种与之相应的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依托。例如,海派都市文学作品必然有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影子,而粤派都市文学作品中必然会有广府、客家、潮汕等粤地风情的重影。换言之,都市小说的创作过程,如果介入了民俗景观的整合描绘,它的地域性将会很好地突显出来,作者风格化的笔墨自然也会在撰写过程中逐渐成熟,最终形成自己创作的个性特色。

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民俗景观并不是单指具有民俗特征的建筑或者风景,而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形态。这种文化形态与民俗生活的发展变化有关。而对传统民俗生活进行变革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空间的一种适当调试变迁,这里面蕴含了人对传统生活和现代文明的理解,是一种介于物质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具有美学形象意义的象征符号,是民俗活动和地域文化生活的一种形象载体。钟敬文在其《民俗学概论》一书中,对于民俗的内容是这样描述的,每个民族都包括上中下三层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1]。换句话说,小说要营造现实性的立体化生活场景,就不可能舍弃民俗部分而不顾。那如何在小说的实践创作中融入民俗景观,这可以从故事环境的铺排、人物性格的发展,乃至主题精神的设置等角度切入。本文将具体论述每种角度的可能性及有效性。

一、民俗景观与故事环境的铺排

文学作品,按表现方式可分为抒情作品与叙事作品,小说是叙事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类型。以小说为例,都市小说的叙事元素可以在背景设置和技巧编排等几个角度融入民俗景观的设置。

(一)故事入场的背景设置

大部分作家都会希望设置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悬念)、不啰嗦(开门见山)、韵味无穷(含蓄蕴藉)的小说开头。如果将民俗景观融入其中,将其作为故事开场的背景设置,故事的地域风格特点在开篇就会显现出来。

如何设置背景?有两种技巧。一种为铺排,注重将浓墨重彩的民俗细节进行描述,然后再在细节描述中带出主人公。另一种为点染,开篇点明某个有代表性的民俗景观中最有风格的特征,之后用特征类比的方式带出故事中的人物或故事即将开始变化的线索。

例如,表现广州粤地风情的都市小说,主人公可以定位为一个酒家老板,如需开门见山介绍他的身份及生活场景,可以开篇描绘店家开张时“舞狮”的民俗景观。在广州开业庆典请舞狮队,是当地常见的一种民俗景观。作为希望迎八方来客、汇九路财源的酒家老板的人物特点,热闹、喜庆、吉兆都是他应该最关心的事情。从舞狮场面入手,浓墨重彩描绘整个舞狮的过程和酒家开张时酒家和顾客之间的互动,这种设置犹如大幕开场,时代背景、人物风情即刻展现。

除了浓墨重彩描绘舞狮的细节之外,也可开篇将舞狮作为虚设,几笔点染粤地舞狮最鲜明的特征。比如,南北方都有舞狮,但南北狮的风格不同,南狮又名“醒狮”,舞狮时重在能不能表现“醒”及“采青”的精彩。如果将“醒”的过程特点,以类比方式描绘主人公在开张前后的心理变化,不仅将粤地特色民俗进行了点染,也把主人公当下的心态进行了渲染。

(二)讲述情节时的技巧编排

故事和情节不同。故事是情节的基础内容,但小说不仅仅是虚构一个故事,更是在讲述,或者说编创一个情节内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述故事”,即不仅包括故事内容,还包括讲述技巧。民俗景观作为一个有特色的地域性内容,除了作为背景设置,还可以作为技巧穿插到情节当中。比如,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的时候,或者为了和之前的内容进行呼应,可以选择描绘适时的民俗节庆活动,作为时间链中起呼应作用的技巧性编排。

例如,某些地域的岁时节庆的民俗活动一般都有时间性的反复,可以在描写人物活动过程中插入适当的节庆民俗,然后在需要反复的时间点上再重复同一个民俗景观的描绘。当然,因时而异,有些重要的场景活动,间隔时间非常长,正好将其作为背景编排出人物活动的间隔,例如,潮州青龙庙的“营安济圣王”,中间中断了整整64年[2]。小说虚构的时候,如果需要安排间隔64年之久的相遇,完全可以将“营安济圣王”的民俗景观作为主要的设置背景。这样,不仅有了民俗地域性的风格,也可以让都市文学中重要的都市化过程的时间段有一个绵延的可能。小说的虚构也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地域背景。

二、民俗景观与人物性格的发展

小说需要虚构故事,它虚构的重点不是故事的环境,而是故事中人物在环境中的反应。福斯特将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易于辨认,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某种理念的代表,且不为环境所动,任何风云变化也不能改变其性格的固定;圆形人物的性格则是变化发展,创作过程中此种人物可以在令人信服的逻辑过程下给人以新奇的变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3]。当然,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差异性设定,在小说创作中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各有其作用。都市小说在人物设置中,可以将民俗景观放置在以下几个角度融入。一是人物性格的设置背景。二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可能性设置。三是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推进。

扁平人物易于辨认,也易于被读者记忆,在强调象征性的寓言类小说,或者是具有荒诞性小说的创作中,这类人物的性格设置背景可以尝试加入民俗景观,例如,用民俗景观中特征鲜明的地方与之对应,直接类比性塑造其性格。当然也可以在圆形人物的设置中,在阶段性变化的关键场景中安排相适应的民俗景观,将时代变化中的民俗活动作为其性格阶段变化的铺垫。换言之,民俗活动成为了人物性格变化的镜子,映照出其变化的轨迹。当然,也可以设置为转变中的助推器,民俗活动推动着人物行为的变化,从而加速人物性格变化的进程。

例如,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在各个地方都有着诸多不同的节庆活动,乞巧节便是岭南地区较有特色的一个民俗景观。具体到村落,每个地方的乞巧节或多或少又会有些差异。广州市天河区的城中村“珠村”是具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珠村成为了广州都市圈中典型的城中村。该村落的民俗活动精彩纷呈,乞巧节是其中最有特色的活动之一,2011年6月珠村的乞巧民俗还入选了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当进行广州都市小说人物塑造的时候,在中下层文化习俗描绘中,乞巧节的民俗活动是比较好的一个选择。特别是中下层女性人物的性格设置,可以选用乞巧节民俗活动当中“巧姐们”聚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女人节”的情结,分年度表现不同时期女性命运的变化。比如,在描绘传统“七姐诞”(包括摆七娘、拜七娘、睇七娘等系列的仪式)的变迁中,小说主要人物的行为及心理活动的变化也就有了可以依托的地域性文化支撑[5]。因为乞巧节民俗的具体活动在村落之间也有着不同的差异,小说中的人物便可以放在差异性背景中设置,呈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和摩擦,甚至成为人物性格阶段化转变的设置技巧。由此一来,民俗景观的描绘就不仅仅是外在环境的描绘,而成为了贯穿人物命运变化的脉络线索,同时民俗活动也在小说中得以文学化的形式呈现并保存。

三、民俗景观与主题精神的设置

小说的虚构总是会产生一定的效果,毕竟故事背后总是会给读者留有疑问。比如,这篇小说讲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讲,结尾的设置是不是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这些问题都会涉及到小说主题的设置。都市小说的主题必然是围绕“都市”两字展开,比如都市环境、都市人群,以及都市化进程中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都市化是什么?都市化的过程常常被认为是城市化的升级版,包括的各类问题都更加复杂多元,例如,城乡问题依然存在,甚至还涵括了城市间的矛盾,以及工业化乃至后工业化的冲突[6]。中国都市化进程,因地域性差异又有所不同,因此,都市文学的创作从多元性角度来说,有很宽广的创作元素。将民俗景观摄入其中,可以较好地将都市文学的地域性主题精神突显出来。

(一)地域精神与主题的关系

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这是当前“文化强国”的目标。中国的都市各有风格,讲好都市小说,描绘出鲜明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呈现出具有文化自信的地域精神,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文学“践行”。地域精神如何呈现,这通常需要在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中得以演绎并强调。同时,地域精神不可能仅维系现在和传统,还应该着眼于未来[7]。在都市小说中讲述人性问题,同样不仅在于描述过往与当下,还应有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可以说,都市小说中如果融入民俗景观的演绎,可以进行一种地域精神的呈现,都市小说主题中的地域性及时代感,也同时得到了重视和强调。换言之,地域精神的时代性与都市小说主题的创作需求,具有同频关系。

(二)地域精神的价值提炼

民俗景观的描绘中,如何展现地域精神?都市小说在创作中不仅需要突出地域性特征,还需要和时代联系起来,展现地域历史及发展过程。例如,都市小说中在表现饮食文化的时候,粤菜是不可多得的一种选择项,其中粤菜里的顺德美食蕴含了顺德最佳的地域精神,“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凤城”即顺德。顺德美食最喜清淡鲜美,此美食文化背后有着不可不说的地域精神(包括地域历史和地域性价值观)。比如,杂食、食生以及嗜食海鲜的饮食习惯磨砺出顺德“不拘物料、天生天养”的饮食文化,以及务实开放、兼容博取、积极乐观、道法自然的文化底色[8]。这正是顺德地域精神的精髓体现。因此,在表现人物对美食的执着和追求的时候,可将地域精神进行具体的文学性描绘。

当然,除了地域精神的价值性提炼,在都市小说中还可以展现出地域精神的阶段性发展。例如,广州都市小说创作中,如果有目的地加入乞巧节的民俗地域化的特点,以及时代变迁中人物活动转变的历史,便能很好地将地域精神中地方性与中国传统情人节之间的关系描述出来,也能将地域性的当下时代需求展现出来,如女性交往聚会的需求、民间艺术形式展现的需求、各阶层社会性整合的需求,等等。

四、结语

都市文学在创作中强调地域性问题,必须要将民俗文化介入进来。然而,将民俗景观融入故事是否就是地域性的表现?那地域性描绘与都市性塑造是否会矛盾,换句话说,是不是在描绘民俗景观的时候会排斥都市性特征?这几个问题也是创作中需要明确的。

首先,民俗景观融入故事一定要展现地域性风情,环境中的故事或者故事进程中的环境,这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将民俗景观作为一张皮贴上去,而是要在环境中展开故事。民俗化语言的融入,民俗化活动的描绘,这些都会和人物塑造整合在一起。环境和人物是不可分割的,人物是环境发展中的人物,环境是人物活动中的环境。

其次,地域性与都市化并不矛盾,都市文学的主题应该表现都市化的进程问题,以及在此进程中人与人的故事、人与物的故事、人与景的故事。地域性正是都市化进程的起点,同时也伴随着都市化进程的改变而改变。

归根究底,民俗景观是都市社会中存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民俗文化的具体显现。都市小说的创作融入民俗景观的描绘,不仅能有效地展现地域生存空间中的人物活动,同时也使地方文化在文学中得到保存。

猜你喜欢

都市民俗景观
冬季民俗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景观别墅
民俗中的“牛”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民俗节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