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毛发腺瘤1例
2020-03-17鲍春晓赵广琼遵义医科大学贵州遵义563000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广东珠海59000
鲍春晓,晏 文*,赵广琼 (.遵义医科大学,贵州遵义 563000;.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广东珠海 59000)
提 要:毛发腺瘤是一种罕见的毛囊来源的良性肿瘤。该文报道了1例下颌部毛发腺瘤。
1 病例
患者,女,91岁,2018年10月13日因“下颌赘生物40 a”就诊。40 a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现下颌出现一黑色斑块,无自觉症状,未予重视及治疗,斑块呈增生性发展,形成松塔样赘生物。就诊前1个月偶感瘙痒,轻触痛,无破溃、渗血及渗液,遂就诊于我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 a,不规律口服降压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自诉血压控制可,余无特殊。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病史,无肿瘤家族史。查体:心、肺、腹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情况:下颌正中可见一黑色赘生物,外观呈松塔样,表面粗糙,赘生物最长处约3 cm,最宽处约2.5 cm(图1),基底部如蚕豆大小(图2),边界清,质硬,活动性欠佳,轻触痛,周围皮肤无红肿。
患者于2018年10月15日择期行手术切除及病理活检,手术切除后7 d拆线,伤口恢复佳,术后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术后病理结果示:表皮分化正常,真皮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角囊肿及实质瘤细胞团(图3),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有角化现象,可见颗粒层,囊腔内可见疏松薄片状角化物,部分囊肿破裂后可见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并可见多核巨细胞(图4),囊肿周边可见丰富血管纤维性间质。结合临床及病理,诊断为毛发腺瘤(Trichoadenoma,TA)。
图1 下颌正中可见一黑色赘生物,外观呈松塔样,表面粗糙,赘生物最长处约3 cm,最宽处约2.5 cm
图2 基底部如蚕豆大小
图3 表皮分化正常,真皮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角囊肿及实质瘤细胞团(HE,40 × )
图4 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有角化现象,囊腔内可见疏松薄片状角化物(HE,100 ×)
2 讨论
TA最早由Nikolowski发现并报道[1],病因尚未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等有一定的相关性。TA临床多表现为单发、边界清楚的孤立性结节,呈增生性或疣状外观,直径约 3~15 mm[2],男女发病率无特异性,多发于面部(占57.5%)或臀部(占24.2%)[3],意大利学者曾报道过1例上唇部TA的病例,肿瘤位于上唇粘膜和前庭牙龈之间[4],除面部及臀部,其他部位发病也有报道[5-6]。TA一般单发,但也有多发的病例报道。孙健等[7]报道过1例头部多发性毛发腺瘤。TA一般不伴有其他系统损害,但如果肿瘤生长在特殊部位也可能引发相关并发症。有学者曾报道过1例生长在右侧外耳道的TA,该患者同时伴有听力异常,手术切除肿瘤后听力得以恢复[8]。
该病诊断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明确。TA病理上常表现为正常表皮,肿瘤位于真皮内,边界清楚,偶可深达皮下脂肪浅层,为血管纤维性间质内镶嵌的大量圆形或卵圆形角囊肿。囊壁由鳞状上皮构成,伴有颗粒层,提示向毛囊漏斗分化。囊肿中心角化呈板层状,有时可见实性的条索状或柱状肿瘤细胞连接相邻囊壁,细胞向外毛根鞘分化,呈嗜酸性染色[9]。
TA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基底细胞癌[2]。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癌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病理表现为瘤细胞核较大,胞浆较少,染色嗜碱性,与正常皮肤基底细胞不同,瘤细胞巢周围裂隙形成,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10]。Saigal等[11]曾报道过1例发生在右面颊部的毛发腺瘤,皮损表现疑似基底细胞癌,后通过组织病理确诊为TA。同时还需要与毛发上皮瘤、脂溢性角化病、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等疾病鉴别。毛发上皮瘤属于皮肤附属器的错构瘤,大多在青少年时发病,常呈多发性,组织学特点为真皮内多个嗜碱性基底样细胞组成瘤团,瘤团可呈实体性、束状或筛孔状,瘤团周边细胞呈现栅栏状排列,可见角质囊肿[12]。脂溢性角化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肿瘤,多呈淡褐色隆起性斑块或呈疣状损害,组织学特点主要表现为皮肤表皮棘层细胞和基底层细胞良性增生,局部病变呈乳头状瘤,伴角化过度及不全[13],通过组织病理可与毛发腺瘤鉴别。皮肤鳞状细胞癌是发生于表皮或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上的恶性肿瘤,早期以浸润性硬斑为主,后期可出现结节、疣状损害、溃疡等损害,组织病理学特点表现表现为细胞核大小、形态、染色深染不同,可见巨核细胞和多核细胞,核分裂像多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常有角化不良细胞,可见角珠[14],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不难与TA鉴别。
TA治疗上均以手术切除为主,行手术切除时应尽可能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以防复发。该病预后较好,暂无治疗后复发或恶变的病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