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美术:历史回望与时代创造
2020-03-17尚辉
尚 辉
对于历史的回望总充盈着现实的观照,这或许才是回望的视点与价值。2019年迎来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这使得本年度有关美术的创作、展览与研讨都似乎被嵌定在这种回望历史的语境之中,为这些作品与活动设定了题材标识与话语范围,甚至这些作品与活动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本年度最重要的展览无疑是牵动着全国美术家神经的、被各地美术机构积极策划组织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各种美术作品展览活动,并最终汇聚为规模宏大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而有关对这一展览之中美术作品现代性特征的审视与讨论,又无不体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命题。
一、以主流价值与学术意识为引领的主题展
图1 陈流 《吉大港》 水彩画 “风生水起——当代中国水彩画作品展”参展作品
图2 李永康 《唱着歌儿去北京(维吾尔族)》 雕塑“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参展作品
本年度最具学术引领意识的美术门类是水彩与雕塑。水彩虽普及面广,但让这种具有写生性、习作性的画种体现创作意识的学术探索却不易。1月6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承办的“风生水起——当代中国水彩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以邀请的方式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42位画家创作的139件作品。展览所邀均为当代水彩画界最具实力的中青年画家,画展的学术性呈现了当代水彩画逐渐脱离小情趣而凸显其精神性表现的当代艺术特征,水彩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也于此获得了充分发掘与多样丰富的创造,一批中青年水彩画家脱颖而出并成为本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水彩画展区的主力。12月26日,由中国美协和湖南省文联主办的“祖国的笑容这样美——首届中国水彩风景画展”在湖南美术馆举行,展览以202件作品呈现了当代中国水彩风景画的审美样貌。展览被冠以“首届中国水彩风景画展”,可见其以风景为题材在水彩画界的首创性及展览规模。雕塑历来是美术领域的重要门类,纪念碑式的雕塑、架上雕塑都因其庞大的空间与体量而鲜能汇集美术馆而举办雕塑专题展。3月2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办的“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该展共征集作品六百余件,最终经评审入展的作品达二百二十余件。展览件数无疑在雕塑界是具有开创性的,不仅以其众多的作品呈现当代中国雕塑的整体艺术水准,而且聚焦于“民族大团结”这个可以获得丰富表现力的艺术主题。应当说,这是中国现代雕塑史上首次以雕塑艺术体裁来展现中华56个民族形象,并力求通过有限的人物形象塑造呈现民族历史、民族英雄、民族生活与民族风俗的展览。展出作品以写实、写意和表现为主要艺术语言,既注重对民俗生活形象的浓缩,也充分发挥了雕塑艺术的创造个性与独特的表现方式,是当代中国雕塑艺术水准的集体亮相,其中也鲜明地彰显了中国雕塑所具有的东方艺术特征。这种对中国雕塑本土特征的探索,还可在“中国姿态·第五届中国雕塑展”中得以窥见。该展由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傅中望共同策划,于12月27日在湖北美术馆举行,展出了近100位艺术家的雕塑新作,从中可以看到中国雕塑近三年来发展的整体面貌与多元探索。
主题展大多通过特定的主题需求来推动创作,并通过广泛的征选作品来凸显美术家的当代艺术探索。3月29日,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中国美术馆、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打开的窗口是美丽的——庆祝深圳建市4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汇聚了来自一百五十余位中外艺术家创作的172件作品,并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水彩、雕塑、装置、设计海报及新媒体等多种美术门类。这些作品不仅通过主题性创作展示了深圳建市40年的建设成就与人文风貌,而且体现了艺术探索的开放性。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深圳作为一座新的移民城市也体现了美术人才通过移民而聚集新的艺术力量的文化积淀过程。尤其是通过艺术家驻留计划而引进的国外艺术家对深圳艺术的推动,让人们感受到了这个“打开的窗口”所不断形成的新的艺术成长模式。与深圳这种新兴城市的美术相比,南京自古就是美术重镇。7月5日,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金陵文脉——南京书画院建院40年书画作品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该展以“金陵文脉”为主题,试图通过南京书画院建院40年的艺术创作历程来展示这种文脉在当代中国的延伸和拓展。该展展出了南京书画院建院以来,老中青三代55位画家的一百二十余幅精品力作,并涵盖了书法、国画、油画、版画等类型,审美地呈现了金陵古城40年的建设成就与飞速发展,其展览作品所呈现的审美特征与深圳这座新兴城市的艺术创作恰好形成某种比对。与深圳、南京这种从作品里体现的文化意蕴与开放精神不同,“草原四季,亮丽北疆——全国美术作品展”的主题展显现了国内美术家对于描绘草原永不冷却的创作热情。该展是在2017年、2018年两个年度组织全国美术家奔赴内蒙古各地采风写生基础上完成的作品创作,并精选出一百四十余幅国画、油画、水彩和版画进行展出。该展由中国美协、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区文联主办,于6月2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其中许多内蒙古优秀的青年美术家在此展中脱颖而出,作品所凸显的草原独特的人文风貌已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画展在油画、版画和水彩领域的突出表现显现出美术家在艺术语言探索上的新颖创造和精湛追求。
就主题展的全国性综合汇展而言,本年度应以“第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和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最为突出。以“美丽中国”为主题,在新落成的湖南美术馆于9月29日开幕的该届全国画院美展,展示了近两年全国画院系统美术家的创作成果。该展既以407件作品呈现了画院中青年美术家的创作水平,也以180件特邀作品呈现了健在的前辈画师高度成熟的艺术风貌。这个展览格局同样体现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上,这些特邀画家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貌虽为人们所熟悉,但一些作品仍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而他们在艺术语言上的锤炼也日益深厚精到。5月2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展览作品总量(含书法、摄影)近1200件,其中610件美术作品囊括了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和雕塑等门类。该展的另一亮点是,展出了文化和旅游部历经两年精心组织实施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首轮验收通过的38件美术作品,以及上海时代风采现实主义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部分作品,从而形成了本届美展以新时代国家重大历史叙事为展览主调的宏大气势。漆晓勇《破茧·小井庄生产队的包产到户》、封治国《春雷·1990——苏南乡镇企业大招工》、欧阳卓才和吕鹏《鸣锣开市——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庆典》以及邬大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以历史场景的艺术再现回溯了改革开放40年的国家重大历史节点;李传真《夕阳颂歌》、王奋英《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郭健濂和褚朱炯《互联网的春天——农村电商》和曹巍《科技创业的年轻人》等则描绘了新时代新气象。这些画作是首次对新时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重大事件的描绘,是对当代重大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的探索;这些画作都努力和美术家各自的艺术个性追求相结合,但又区别于他们平素的艺术创作,体现了极其鲜明的主流艺术方向。应当说,这是上海中华艺术宫自开馆以来,将宏大叙事的巨幅作品与气宇轩昂的艺术宫建筑及宽敞明亮的展厅融为一体而取得最佳展陈效果的展览。
二、以国际视野与当代探索为路标的双年展
“双年展”的概念并非单纯指两年一届的展览间隔,更多指涉的是当代艺术的实验理念与展览体制。从20世纪末开始引进中国内地的双年展或三年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美术的当代演进及与世界艺术发展的交叉或同步性。2019年度迎来了第八届北京双年展、第十届深圳双年展和首届湖南双年展,而这三个双年展虽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国际双年展的体制与采展人制,但也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经验与主题意旨。
4月20日,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画院、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共同承办的“第十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在OCAT深圳馆隆重开幕。本届展览和论坛以“水墨现在”为总主题,由董小明担任总策展人,吴洪亮、尚辉、冀少峰、杨晓洋分别担任“揽古烁今”“笔墨至式”“水墨无疆”“四十不惑”四个主题展的策展人及水墨论坛中相应专题讨论的学术主持。正像“水墨现在”主题所揭示的那样,本届双年展以四个方面的内容全面呈现了20世纪以来从传统水墨向现代水墨的变革过程及艺术风貌。“揽古烁今”偏向于在当下依然保持传统笔墨样态的中国画,这表明笔墨作为中国画最基本的要求与形态仍然是这种绘画最鲜明的艺术特征,讲求笔墨更多地在当下体现了对笔墨规律的一种认知;“笔墨至式”展示了中国画进行现代性转型以来,不仅在思想内涵上体现了当代人的审美诉求,而且在绘画语言上既追求笔墨的本体性,也追求画面的图式与图像,从而显现出将笔墨与图式、笔墨与图像共同作为中国画变革方向的艺术探索路径;“水墨无疆”则是将平面的绘画转向空间装置,水墨只是这些综合媒材的观念或符号;“四十不惑”以深圳画院40年的水墨创研为案例,试图从一个点状学术样态提供水墨在当下中国所具有的普泛性。这四个展览分主题恰恰展呈了“水墨现在”的四种不同向度,这也是深圳双年展历经10届推动中国水墨艺术向国际性转化所呈现的多维艺术格局。湖南双年展全称为“湖南·中国画双年展”,由中国美协和湖南省文联共同主办,10月24日在湖南美术馆开展。该双年展在策展理念上接近杭州双年展,本届分为邀请部分和征稿部分,共展出作品323幅,旨在考量当代山水画的探索面貌。总体而言,首届湖南双年展的这些画作仍属中国画范畴,相当于第十届深圳双年展的“笔墨至式”板块,既体现对传统中国画笔墨传统与规律的承传,也体现对视觉形式和当代图像的积极汲取,探讨中国画现代形态的不同艺术个性和创作风貌。本届湖南双年展虽以当代山水画整体状态为展示对象,但还缺乏相应的学术问题意识,因此学术切入点也不够明晰。
本年度最富影响力的双年展当属北京双年展。和本年春夏之际第五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以“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提出的策展命题不同,第八届北京双年展以宏大视角设定了“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的主题。其国际话语的针对性,显然指涉了当下全球化所面临的越来越不明晰的文化界限。对此,2018年光州双年展以“想象的边界”来探讨人类社会那些既有边界的消弭与未来边界的生成,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提出的“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似乎自动疏远了艺术无法干预的社会现实而转向了对生活趣味的追索。这两种艺术主题对全球现实问题表现出的直面也好,逃脱也罢,都让人们愈加强烈地感受到,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态已成为艺术表达挥之不去的情结,甚至当代艺术的核心命题都紧紧围绕着如何应对这些社会困境而展开。第八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立意,紧扣当下全球政治、经济与文化在急剧动荡中形成的新格局,提出了世界文明的多样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超级概念,并通过艺术对当代社会生存经验的丰富表达与文明变迁的视觉创新来探讨这一主题的深刻意涵。本届展览既有李宏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廖勤《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和让·弗朗索瓦·拉里厄(法)《生命之树》等直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品,也有王其均(加)《多彩世界》、娜塔莉·梅尔(法)《世界和谐》、费尔兹·博斯坦(土)《我以自然的感知》和伊莎贝尔·鲁吉尔·布里尔(法)《保持自我》等用多种艺术媒材与手法所表达的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等架上艺术,它们审美地诠释了本届北京双年展的宏大现实主题。8月30日,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本届展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展出了113个国家的640件作品,其中包括外国(含特展)作品446件,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作品194件,涵盖了当代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以及其他多媒体作品。除主题展以外,本届北京双年展还设有“白俄罗斯当代艺术特展”“韩国当代艺术特展”“新西兰当代艺术特展”“上合组织国家当代艺术特展”“从西班牙到南美洲当代艺术特展”“美国当代艺术特展”六个特展。在这些特展中,人们既看到了同处东亚文明圈的韩国在对当代艺术理解上与中国相似的认知面,也看到了美国当代艺术对生活与创新性之间更紧密的一种联系以及对科技与艺术之间关联的重视。北京双年展的艺术文化信息无疑是丰富驳杂的,这不仅体现在此届双年展比往届又增添了不少参展国,而且体现在其艺术品类的繁多与对审美的不同理解上。的确,人们从本届展览解读到的是纷繁多彩的世界文明,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艺术家所表达的对生活的诠释、对梦想的追逐、对人类文明走向的深刻思考。
如果说在国内举办的双年展以相应的艺术文化主题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美术的开放情怀与不断深化的学术意识,那么这样一种国际视野也体现在本年度举办的一些重要大型外展上。5月10日,“亚洲文明联展(艺术展)”主展之“大道融通——亚洲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展出了来自亚洲(包含俄罗斯)41个国家120位艺术家的130件优秀作品。展览作品以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术馆以及中国美协的藏品为主,同时还有各国驻华使馆、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成员推荐的作品,展览分为“东方写意”“美丽中国”和“美人之美”三个部分。6月28日,“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来自法兰西艺术院的克罗德·阿巴吉、让·卡尔多、让·安哥拉、安东尼·彭赛、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五位院士的37件雕塑作品汇聚展厅,让人们感受到当代法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样貌。11月4日,“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包括普桑、弗拉贡纳尔、大卫、安格尔、乌东、吕德等17至19世纪法国美术大师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法国学院派美术早期及盛期的演变轨迹,其中不乏当时美术学院学生们梦寐以求的罗马大奖的获奖作品。这些展览的举办让学界对亚洲美术、欧洲美术的历史与现状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知,也有助于中国美术在打开视野的同时探索自主的当代美术之路。
三、以经典向历史致敬与以新创凸显时代华章
本年度冠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美术作品展览无计其数,从各地到中央,几乎都举办了不同类型、不同专题、不同规模的美术展,由此而在全国营造了一种回望新中国发展历程的浓厚的历史语境。各省市比较有代表性的如:5月30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北京市美协、北京画院共同承办的“京彩70年绘画精品展”,以“时代新风”“时代意韵”“时代人民”和“时代经典”四大篇章展出了七十余位画家创作的70件(套)作品。10月11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油画学会承办的“与共和国同步——江苏油画70年巡礼”,展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江苏油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品307件,全面勾勒了江苏油画70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轨迹。而12月2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培根铸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人美术作品展”,则展出了靳尚谊、方增先、詹建俊等70位富于代表性的当代美术家创作的一百六十余件作品,分为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四大部分,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美术的艺术成就。
在如此众多反映新中国美术创作成就的展览中,无疑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美术馆承办的“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则是国家最高级别的美术盛会。前者以经典作品审美地呈现了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后者则以近五年的新锐创作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人文新貌。9月27日,“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该展共分“序篇”“浴血奋斗:人民解放之路”“艰苦奋斗:国家建设之路”“团结奋斗:改革开放之路”“伟大梦想:民族复兴之路”五个篇章,汇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美术家创作的四百八十余件作品,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等多个美术种类,几乎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的经典之作。该展首次全面展示了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的134件新作,使新时代国家历史叙事在美术作品上获得了完整呈现。当马佳伟《唱响明天——打造千年雄安》、孔凡博《远航——中国自由贸易区》、张见等合作《助梦》和马蕾与张彩翼合作《呦呦鹿鸣》等作品以巨大的尺幅装陈到展厅时,人们也从这些作品描绘的我们身边的时代先锋与社会新貌感受到了亲切、祥和、温暖和崇高。
本年度美术界的最大艺术事件,无疑是从9月初就先后在广州、深圳、济南、宁波、重庆、厦门、廊坊和景德镇等地陆续开幕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13个展区的分类作品展,共计展出作品4485件,全面呈现了中国当代美术在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雕塑、漆画、壁画、动漫、陶艺、综合画种、综合材料绘画、艺术设计和工艺美术共22个门类近五年来的总体创作水平和发展面貌。12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展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获奖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这个从各展区精选出的进京作品、获奖提名作品以本届全国美展产生的金奖作品九件、银奖作品14件、铜奖作品14件,计563件,让人们一睹为快,许多作品呈现的社会意涵、文化特征吸引人们从各种角度予以释读。在展览圆厅,人们看到了李玉旺《使命》、曹丹《阳光下的大桥浇筑工》、沙永汇《金色时代》、陈治与武欣《尖峰食刻》和焦兴涛《烈焰青春》等获奖作品,对新时代崭新的社会风尚与积极的人生观念的审美呈现。这些作品所塑造的普通浇筑工、消防员、解放军官兵、都市青年、快递小哥等形象,既表现了他们打拼奋斗的艰辛,更凸显了他们作为这个社会的主体所具有的使命意识与担当精神。而一些作品对新的社会工种、新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也以崭新的审美视角呈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城镇化给整个中国带来的深刻变化。展览较集中描绘的农村电商、乡镇企业、高铁网线、集装箱吊装等场景,则是此前较少被描绘的新时代景观。应当说,本届全国美展洋洋洒洒,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传递而出的是普通百姓的亲切话语,体现了新时代的美术家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民生活的深切体验。
图3 封治国 《艺术的故事》 油画
从艺术探索的角度看,李玉旺《使命》、陈治与武欣《尖峰食刻》和李恩成《芳华》等中国画作品,既注重形象的真实塑造,也注重对传统笔墨、民族色彩的发掘与承传。中国画作品给人的耳目一新,显现了美术家如何立足于现实感受而对传统笔墨进行当代视觉经验的创新性发展。油画、版画、水彩、雕塑等架上艺术,已在新时代人文精神的捕捉中彰显出中国文化对外来美术展开的创造性转化。袁元《敦煌女儿》、封治国《艺术的故事》、陆庆龙《格桑花开》和颉元芳《远方》等既展现了中国油画、水彩的再现写实水准,也从这种再现性描绘中呈现了他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与融会。应当说,全国美展中的油画、版画、水彩和雕塑所呈现的创作理念,既与世界艺术发展相交织,也在这种交织互鉴中凸显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与当代文化思想对外来架上艺术的重建和发展。当然,本届全国美展也前所未有地引发了社交媒体的热评和参与,并主要聚焦于对中国画越来越少的水墨写意作品和对油画作品中参用图像现象的批评。应当说,当代中国画的学术问题,或许并非单纯是工笔与写意的孰轻孰重,而是在中国画意象系统的前沿探索上如何积极地借用、转换镜头图像或电子图像——这一时代视觉表征的问题。本届全国美展一些作品出现的语言障碍,恰恰是缺乏积极的姿态去能动地处理绘画造型形象与图像形象之间关系的结果,一些作品机械被动地,甚至侵犯了他者著作权的挪用图像,或不恰当地将图像本身当作绘画形象,都致使中国画独特的绘画语言受到侵蚀与损伤。这种情形在油画创作上体现得更加明显。镜头图像的瞬间记录、电子图像的扁平压缩,使当下油画越来越远离造型艺术的形象塑造体系而接近图像经验的视觉表达,现场形象的图像真实,掩盖了艺术主体对于客体形色“想象”“完型”“提炼”与“升华”的艺术塑造真实。分辨不清造型形象与图像形象之间的差异,才是这届全国美展暴露出的当代绘画最严峻的创作问题。
四、以历史回望阐发新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精神
如果说中国美术馆以经典作品审美地呈现了新中国70年的历史进程、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以新锐创作展现了新时代民族崛起的人文风貌,那么,从艺术史的角度梳理新中国美术70年的历史演进,也必然成为本年度美术史学界聚焦的热点。
9月3日至4日,由中国美协、江苏省文联、苏州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江苏省美协、苏州市文联承办的“为新时代中国美术立言——第三届中国美术苏州圆桌会议”在苏州举行,来自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全国高校及重要研究机构的45位专家、学者就“艺术与生活”这一会议主题予以探讨。会议分别从“新时代中国美术理论建设之思考”“当代山水画的自然主题展现”“以生活美学确立中国艺术流派和学派的新路”“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生态与价值转向”“中国现代艺术的空间转向”“倡扬中和雅正的中国艺术精神”等议题,深入研讨了新时代中国美术理论建设、美术创作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10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美协、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美协、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扬州市文联承办的“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扬州”在扬州举行,这是自2018年在济南举办“全国美术高峰论坛”之后的第二次大型研讨活动,旨在为全国美术理论工作者提供一个专业化的理论发声平台。来自中国美协各艺委会、各大美术院校及艺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本次征稿优秀论文入选作者近100人参加了会议。论坛分“美术思潮与学术方位”“美术创作”“美术理论”和“江苏美术”四个板块对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及理论建构进行了深入探讨。
10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陕西省美协和西安美院共同策划召开了“国家美术形塑——新中国美术70年学术研讨会”,这是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和《美术》杂志社进行近一年策划组织的对新中国美术70年发展脉络专题研究的研讨会,也是新中国美术70年艺术史最大规模的全国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艺委会以及全国一些重点美术院校的四十余位美术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积极参加了研讨。研讨会以“新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转型与借鉴”“新中国的公共艺术”“美术研究与批评”和“新中国美术教育与西北美术”五个单元分别探讨了新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过程和现代性特征、新中国美术各门类的发展轨迹、新中国公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导向、新中国美术的评价体系以及新中国美术教育的理念、资源和模式等诸多问题。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和获奖作品展期间,还于12月20日由中国美协组织召开了本届全国美展学术研讨会,对本届全国美展的总体艺术水准和时代特征进行了评析;12月23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召开了“新时代之声——全国美术理论研讨会”,分别以“向作品致敬——新中国的美术视野”和“借鉴与开拓——新中国的美术馆学构建”两个主题,对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文化内涵、艺术精神、作品研究以及美术馆学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总体而言,这些研讨会都涉及到对中国美术现代性命题的探讨,从而也促使人们去延伸对中国美术现代性更加久远的历史视野的考察;而本年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百年,正使这种现代性的历史聚焦获得一种历史视点的重合。以《美术》杂志为龙头的多家美术期刊本年度也以多期次、大篇幅的容量组织学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的中国美术“大众化”与“科学化”转向进行了深入研究。的确,以“科学”与“民主”为思想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真正促进了此后美术发展的“科学化”与“大众化”转向。发生在20世纪的所谓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转型,其实质就是建立一个适应中国现代社会需求的、体现了现代科学精神并使人人都能享有审美关怀的新的美术形态。正是在新文化运动这种文化理想的烛照下,中国美术开始了西学的引进与借鉴,由此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制和面向现实、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现代美术形态。现代美术教育体制赋予这个社会的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审美教育权利,社会审美水准因此而获得普遍提升;而面向现实、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现代美术形态,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美术以文人画为主体的单一面貌,形成了国、油、版、雕等复合性的美术种类结构,而且美术作品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表现,也使美术更具有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百年来中国美术的科学化转向,由引进西方再现性美术而改良、改造传统文人画,再到汲取西方现代主义哲学而重新认知写意笔墨的独立价值,其间虽几经波澜,但人们对美术科学化转向的认知,最终也从自然科学层面升华到更深刻、更符合人文艺术学科特征的人文科学层面。而美术科学化转向本身,也无疑包含了美术教育和社会审美教育的科学化探索。
对中国美术现代性命题的探讨,必然涉及对践行这种现代性精神的重要美术家的群体或个案研究。在群体研究方面:3月16日,由中央美院主办,中央美院美术馆、龙美术馆承办的“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大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该展以一个主展和三个专题研究的方式,展出了包括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樑、常书鸿、厐薰琹、吴大羽、常玉、潘玉良等在内的留法美术家的油画、素描、雕塑等作品,首次展示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留法美术家的作品风貌以及他们在中国美术现代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11月26日,由南京博物院主办,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徐悲鸿纪念馆等八家机构共同协办的“仰之弥高——20世纪中国画大家展”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开幕。展览集中展出了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和李可染八位20世纪中国画大师的作品158件套,让人们直观感受了中国画现代转型在大师笔下的艺术风采。
在个案研究方面:11月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和徐悲鸿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9徐悲鸿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徐悲鸿留学100周年”在北京举行,来自法国、美国及国内多所高校、艺术研究机构的35位国内外学者出席了会议,就“中外美术交流视域中的徐悲鸿研究”“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及中国美术史观”“徐悲鸿与写实主义”“徐悲鸿书画作品研究及收藏研究”“徐悲鸿的美术教育及徐悲鸿学派研究”“徐悲鸿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媒介传播中的徐悲鸿研究”和“艺术思想史视角的徐悲鸿研究”等八个议题展开探讨。本年恰逢钱松喦诞辰120周年,王朝闻诞辰110周年,尹瘦石、古元、石鲁、吴冠中等百年诞辰。1月11日,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翰墨丹心——尹瘦石百年诞辰回顾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5月10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和《美术观察》杂志社主办的“王朝闻文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纪念王朝闻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7月31日,“笔墨松喦——钱松喦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10月16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古元画展——纪念古元诞辰百年”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启幕;11月1日,“美育人生——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12月1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艺道长青——石鲁百年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12月18日,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钱松喦、王朝闻、尹瘦石、古元、石鲁、吴冠中百年诞辰座谈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几位彪炳史册的美术家为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探索构建了影响深远的理论话语体系,并在国画的现实人文精神表达、油画的民族艺术特征创造和版画的现代社会风貌塑造上为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确立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历史坐标。
2019年美术创作、研究与展览的厚重感,的确因五四运动百年、新中国成立70年而促使人们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现实。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以及美展涌现出的一批优秀作品,或许都将成为一个新的历史界碑。因为这些作品里蕴含的现代性命题,标志着中国美术已站立在一个世界艺术发展的制高点上而对其创作发展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这显然是和百余年前的新文化运动那种急切地引西改中的文化自卑、和70年前的新中国诞生那种刚刚起航的文化憧憬不同,这是个最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的艺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