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20-03-16弘文
弘文
值得关注的是,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综合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时,明确提出“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的重大判断。会议同时还提出了“要坚持用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增强必胜信心”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用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不仅瞄准当下,更是指向未来,着眼于解决阶段性问题的同时,更是放眼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要洞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大政治判断的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必须自觉站在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深入认识“变中有局”“变中有因”“变中有机”。
变中有局
对当前所处内外局势的认识与判断,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政治任务、战略目标的确定与实施。21世纪之初,党的十六大郑重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这已为事实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带领人民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征程中新的历史方位,也得到了实践验证。党的十九大前后,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复杂深刻变化,主要是继奥巴马推行旨在围堵中国的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共和党人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于2017年12月公布其首份《国家安全战略》,赫然把中国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甚至视中国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这在中美关系已经成为影响全球格局最重大双边关系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此举无疑释放出明晰而强烈的信号,也必将给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迁带来深远影响。面对这样一个国际国内形势深度交织、相互激荡的大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十九大后,也就是在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回国参加2017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代表时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政治判断。由此开启了近年来国内外各界关注和研究“百年大变局”的新阶段。
“大变局”的提法可谓由来已久,“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在1872年给朝廷的一份奏章中就提出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说法。至于李鸿章为何发出如此感喟,虽各有评论,但总体上不外乎他作为清朝重臣,鉴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长驱直入华夏腹地,深感帝国斜阳,礼崩乐坏,有心无力,实乃周秦建制以来亘古未有之危局。当然,在李鸿章之后的中国历史演进实际上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经过数代人的前赴后继、不懈抗争,只用了不到两百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走向“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如此,这才有了中国人从十九世纪中后叶“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全面被动到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百年大变局”下的全面复兴的深刻嬗变。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著名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审视自身,得出的一个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关乎未来的重大战略性政治判断,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范畴和基本观点之一。党的十九大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百年大变局”相继作出了诸多重要阐述,从中我们约略可以领悟“百年大变局”的缘起、指向、关联以及应对等侧面。
一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初步阐述了“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重大论断。自此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的多个场合从不同角度反复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战略判断,“百年大变局”很快为世人所熟知、所关注,其面目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仅以近年来有关公开报道为例:
2018年7月25日,在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个世界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
2019年1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2019年4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元老会”代表团时指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合作的前景、全球性挑战的出路、人类社会的未来,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思考。”
2019年5月21日,在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2019年9月24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的竞争日益激烈,归根结底是国家制度的竞争。”
2019年10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巴西总统博索纳罗会谈时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
2019年11月5日,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
2019年12月26日至27日,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迫切需要我们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下更大功夫,使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上述这些论述中,关于“百年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用了“正面临”“正处于”“正经历”等不同的谓语对其当下状态予以精准描述,可谓用意深远,值得我们深思。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特有的心怀天下、不负人民的政治立场,登高望远、居安思危的战略眼光以及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高超艺术,可以说初步形成了基于对“百年大变局”及相关重大现实问题深刻把握的习近平时代观。
变中有因
按照唯物史觀的逻辑,一切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源都在于生产方式也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百年大变局”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日益显著的世界现象,最深刻的根源还是在于“百年”来推动世界变化发展的“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上。
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既有的世界版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获得独立和解放的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彻底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世界各民族平等交往、共同发展展现出光明前景。”“金砖国家团结合作,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和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看似偶然,但实属历史必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不可当,将使全球发展的版图更加全面均衡,使世界和平的基础更为坚实稳固。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为代表的“金砖国家”的崛起,就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缩影和见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砖国家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国际格局调整的速度、广度、深度,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版图”。放眼未来的十余年,将是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的时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课题报告中预测,到2035年发展中国家的GDP规模将超过发达经济体,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将从欧美转移到亚洲。
新科技革命的“第一推动”作用日益广泛、强烈和深远。在经济全球化的强力驱动下,人类社会的财富总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等获得了空前变革与进步。更为重要的是,“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习近平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正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学化、新材料、基因编辑、量子通讯、5G、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的迸发以及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出相应的变革,这就是长期以来为什么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吁求日益强烈的现实根据。“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超独霸的态势弊端丛生、难以为继,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出现危机,全球治理赤字状况必须尽快改变,以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旨归的世界多极化趋势越发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也为根本解答“时代之问”提供了“中国方案”。迄今为止,人类依然处于为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所深刻揭示的社会演进的大阶段,依然处于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人类社会就走上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种制度、两条道路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时代。寄望于“一口吃掉对方”,已经为百年来的历史发展反复证明是一厢情愿的想象。东西方的“冷战”虽然以美国一方的胜利宣告结束,可是历史并没有终结,“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运动、观念,还是现实的社会制度,都还在那里顽强地存在着、蓬勃地生长着。
资本主义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不得不注意借鉴同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经验,很不情愿地进行“自我调节”,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但由于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现实中资本主义不管如何“自我调节”,其与生俱来的逐利性、掠夺性、霸凌性和暴力性是挥之不去的。“冷战”结束后,西方世界一片弹冠相庆,妄言“历史已经终结”,可是随着2001年9·11事件的爆发,举世震惊之中也宣告了西方“自由”“民主”“人权”“博爱”等所谓普世价值观及其国内政治经济基础的破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过是病入膏肓的资本主义政经体系病症的再次集中发作而已。尤其越发凸显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实现对超级跨国资本的规范和制约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过去数十年间,得益于全球市场的不断扩大,西方跨国资本如脱缰野马纵横于全世界,短时间内积聚了海量财富,而缺乏应有约束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阶层分化和贫富悬殊,造成社会失序和价值颠覆。有统计表明,如果把2018年的跨国公司和国家放在一起按生产总值排名,前30名里有17个跨国公司,只有13个国家。与此同时,在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面前,“人”与“机器”的斗争似乎变得愈加不可调和。据麦肯锡咨询公司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8亿个工作岗位被机器人所替代,而从理论上讲,几乎所有的工作岗位都有可能被日趋廉价的人工智能所取代。当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上一些国家似乎对此熟视无睹,对于因为社会制度和体制弊端而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不反躬自省,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寻对策,反而通过制造贸易摩擦等卑劣行径把脏水泼向他人,真是“上帝欲让谁灭亡必先让他疯狂”。对此,在《广场与塔》一书中,学者尼尔·弗格森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特朗普当选、伊斯兰国兴起和2008年金融危机,与法国和美国大革命、宗教改革运动类似,都发生在网络处于上升时期,联成网的世界将陷入无政府状态”。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合作还是要对立,要开放还是要封闭,要互利共赢还是要以邻为壑,国际社会再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在“一球两制”的世界上,坚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凸显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它在本质上能够通过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以及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制度供给、开辟广阔道路,这与建立在极少数垄断资本之上的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是有原则区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并非偶然,实质上是诞生于170多年前的“科学社会主义”,它在新时代愈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出无比强大的优越性,正在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崭新选择。这个客观事实既是“百年大变局”所以形成的一个深刻动因,也是我们研究“百年大变局”内在规律不可或缺的理论立场和认识视角。
一言以蔽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是当今世界动荡源和风险点不断增多的真正根源。而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当代中国,则是这个动荡世界的最大稳定源和推进器。
变中有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没任何时期比现在更接近,也没有任何时期遇到现在这么多的挑战与困难。”挑战与机遇并生共存,于今尤甚,是激流勇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是畏难退縮,放弃应有的时代担当,一切都取决于历史当事人自身的主体状态,取决于当事人对于“大变局”内在趋势的科学认识以及有效应对。
一是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物,而改革开放又是关系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极端思潮抬头,经济全球化将何去何从,颇为引人关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尼罗河、亚马孙河、多瑙河昼夜不息、奔腾向前,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有些国家“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入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面向未来,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没有变,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变。作为经济全球化更高阶段、更高形态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多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相关国家的认同和参与,已经从“大写意”进入到“工笔画”阶段,展现出光明前景。
二是我国依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在“西强我弱”的时代背景下,为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自身,尽可能规避风险与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积极营造和充分利用现有的以及可能出现的战略机遇期。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但只要一天不发生世界大战,就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在党的十六大作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些来自中央的权威论断,代表了执政党对于我们所处历史方位的明确界定,也为我们深入把握当今“百年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深刻互动关系以及未来前景,夯实了思想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是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由之路。若干年前,西方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就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如今,面对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全面打压,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论调认为这很可能要重蹈“修昔底德陷阱”,再次上演“国强必霸”老戏。对此,最好、最权威的回答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中国梦不是霸权梦”“强国一定会寻求霸权的论断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面对“百年大变局”,奉行和而不同、合作共赢哲学的当代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行改革开放国策,倡导与所有国家携手并肩打造共度时艰、共创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所在,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
四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的事业终究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古人讲,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中国人历经数千年的王朝更迭的淬炼,在“力”与“德”之间的权衡和考量上可以说无出其右者。现如今,西方长期鼓吹的“自由”“民主”等所谓普世价值面目全非、威信扫地,西方社会制度及其政治经济体制弊端丛生,走向无解的空前大危机。与“西方之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国奇迹”折射出的“中国之治”越发引人瞩目,“风景这边独好”。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等已经不再局限于话语讨论上,而是更多地为不少国家实际借鉴和全面参考。展望未来的一个时期,尽管根本扭转“西方中心论”下的西方话语霸权尚需时日,但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社会实践的尺度是最过硬的,相信通过中国以及国际社会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如同往昔的“帝国主义”一样,一定会“夹着尾巴逃跑”,而正义的事业和人们必将笑到最后。
五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好自己的事情至关重要。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有句名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指的是目标越是宏伟、事业越是伟大,路途便越加坎坷和艰难,而惟其艰难,方显其伟大。当前,一方面,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另一方面,也应十分清醒地看到,有着五千年历史、十四亿人口、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丽事业,这就决定了这个过程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可以实现的,而是必须做好进行长期(贯穿整个第二个一百年的过程)、艰苦斗争的准备。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早已深刻洞察,始终强调“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抵御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等,并为此从政治路线、党的领导、国家制度、治理体系、发展战略、斗争艺术等一系列方面做出了科学谋划和精准部署。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当今“百年大变局”如同滚滚而来的万里长江行至“三峡”地段“风高浪急”一般,看似礁石密布、山势逼人、障碍重重,但在坚韧无比、动能强劲的中华民族“复兴”号历史航船面前,因为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制胜法宝,有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这一中流砥柱,有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这一磅礴伟力,崎岖难行的历史的“三峡”,终将成为不可阻挡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道难忘“风景线”。
(作者系中国人学学会理事)
责任编辑 / 梁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