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匏安:把信仰的诗文融入生命
2020-03-16余敬斌叶介甫
余敬斌 叶介甫
杨匏安,1896年11月6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他从小酷爱诗词古文,后来自称“幼时颇有诗癖”。青年时期的杨匏安追求进步,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国共合作后,受党派遣参加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会,和谭平山一起为中共在国民党的党团书记,致力于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前往香港,和苏兆征等一起领导省港大罢工。1927年5月参加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不久参加八七会议,会后南返广州,协助广东党组织接应南昌起义南下部队。他是广东党组织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他是最早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先驱者之一,曾有“北李(大钊)南杨(匏安)”之说。
“借次清霜坚傲骨”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那时,杨匏安的家乡香洲、前山一带,驻扎着一营清政府的新军。在同盟会党人的策动下,这营新军宣布起义,光复了香山县城。但辛亥革命的果实,却很快被军阀袁世凯篡夺了。接着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又告失败。袁世凯的走狗、云南军阀龙济光占据了广东。他的土匪队伍“济军”,进驻香山,到处贩烟开赌,加捐增税,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血气方刚的杨匏安,目击着一幕幕政治风云的激变,想到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祖国,水秀山媚的家乡,依然是豺狼当道,虎豹横行。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失败了,张之洞等的洋务运动失败了,孙中山和他的革命党人苦心缔造的民主共和国也名存实亡了。“霸气已沉文物改,云流垂尽管弦凄。”他不禁心绪低沉,徘徊苦思,祖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包括自己在内的年青一代的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洗刷数十年来外国侵略者加在中华民族头上的耻辱和灾难?他彷徨、苦闷,难以找到答案。
1915年,他东渡日本横滨求学,其间接触到西方各种流派学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日文译著。次年杨匏安从日本回到家乡,后在澳门当家庭教师。1918年年初,杨匏安举家迁到广州。起初,他在时敏中学担任国文老师,教学生写诗作文,提出关于诗文内容与形式的两项标准:“义取敦本务实,辞唯绝俗清高。”又说:“诗文一道,首贵无俗气。然欲诗文之无俗气者,必其人先无俗气,外欲其人之无俗气者,则举凡流俗所趋之事,非斥去不可。”在他的教导下,学生进步很快。学校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当时广州学联的反日爱国活动,有的学生还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诗作。
当时,中学教员的薪水不高。此时,广州警察局的一位官僚,请他去当幕僚。对这个许多人都求之不得的“肥缺”,他却决然拒绝了。他宁可清贫度日,也决不寻官问爵,趋炎附势。他写过一首题为《钓》的诗:收拾诗篇理钓竿/潺湲秋水辨微寒/居夷有此宁为陋/合辙于今倍觉难/霜叶争霞明水际/风帆向晚走云端/单襦皂帽萧条甚/老却天涯管幼安。在诗中,杨匏安以东汉末年鄙夷荣华富贵、不愿做官的管宁(幼安)自喻,表达了自己在恶浊的社会环境中,决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而宁愿安贫乐道、淡泊自甘的高洁志趣。
然而,杨匏安这时的心情,却是沉重而忧郁的。这除了生活的坎坷,成为他的心头重压之外;国事的暗淡,也使他感到窒息。这两年间,中国政局又演出一幕一幕闹剧。先是1917年的夏天,“辫帅”张勋率领“辫子军”进京复辟。虽然不过是为时11天的插曲,但在中国人民的心头,却留下了很深的暗影。同年9月,孙中山带领海军南下护法,在广州成立军政府,不到一年,又被西南军阀逼走上海。南北军阀连年混战,只苦了老百姓,长年陷于火海血泊之中。缅怀家国,千愁万绪,夜气如磐,何时始安?杨匏安一时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他那时的作品,除了介绍一些西方的时人轶事、民间趣闻,为人们茶余饭后提供谈资之外,积极的思想内容不多。他的诗除了以清高自期为基调外,也流露不少“逃心空寂”的避世心情。例如他的《消夏》一诗:春衣典尽觉身轻/日日江头着屐行/不作词人妨感喟/偶同渔父话虚盈/人闲只合看云坐/世乱聊为带雨耕/我已无心问哀乐/残蝉何事倚高鸣?!诗中流露了“我已无心问哀乐”“世乱聊为带雨耕”一类的由愤世到避世的空虚思想,这同他当时还找不到革命的出路是有关的。
但是,杨匏安毕竟是一个不愿自我消沉、不甘长此颓唐的人。他不会在祖国陆沉、人民受难的时候,真的袖手旁观。因此后来他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此,他的诗也含有积极向上、向往斗争生活的因素。如《秋夜同无庵闲步》:拂面西风病乍苏/柳堤行尽屐声孤/大江潮涌初圆月/浅渚秋惊熟睡凫/借次清霜坚傲骨/拼将浊酒斗孱躯/多时不作还乡梦/旧种黄花尚有无?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借次清霜坚做骨”,赞美秋菊冬梅斗霜傲雪的精神,表达他自己不畏强暴、投身斗争的信念和决心。
维护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正式决定国共合作。这年秋,党决定派谭平山参加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会。其后以谭平山、杨匏安两人为我党在国民党的党团书记,以统一出席国民党会议的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的思想和意见。从此杨匏安主要转为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战斗在特殊的岗位上。
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议下,国民党的改组以广州市党部为试点。1923年10月28日,以谭平山为书记兼组织委员的国民党临时中央執行委员会会议决定:分广州为十二区,重新登记党员,成立区分部。杨匏安和许多共产党员、青年团员都积极投入这一工作,动员大批革命工人和青年学生参加国民党。11月11日,国民党召开广州市党员大会。会后,各区分部相继成立。杨匏安当选为第十区分部执行委员兼秘书。阮啸仙、杨殷、刘尔崧、张瑞成、潘兆銮等共产党人,分别被选为各区分部执行委员,有的还兼任秘书。国民党改组之初,组织形式采取苏俄的民主集中制的委员会制。委员会不设固定主席,秘书就是委员会日常事务的实际负责人。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推举谭平山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杨匏安为组织部秘书。中央组织部的职责,不仅要遴选人员,派往全国各大区、省、市,负责国民党的改组工作;而且要掌管军队、机关、学校、企业、海外以及广东省党部成立之前广东各县市的党务工作。因此,中央组织部是国民党中央各部中工作最繁忙的一个部。当时,谭平山还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经常要处理各个方面的大事。组织部的工作,实际上主要由杨匏安负责。
国民党一大之后,中央组织部的工作已全面铺开。当时,国民党中央在北京、上海、汉口建立地方执行部。李大钊在北京、林伯渠在汉口分别担任当地执行部组织部长,毛泽东在上海担任执行部组织部秘书。同时,还派出于方舟、韩麟符、夏曦、刘伯垂、赵干等,分别担任直隶、热河、湖南、湖北、江西等14省国民党改组筹备员。在广东,组织部也陆续派员奔赴各地,重新登记党员,建立和发展国民党的地方党部。第一次东征时(1925年2月),委派东征军黄埔军校前方政治部代行重建东江、潮梅各县的国民党组织,周恩来为这个地区国民党的组织主任,鲁易、杨石魂等为组织特派员,方临川(方方)为普宁、揭阳组织特派员。
但是,国民党的改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挠和破坏。首先是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南北军阀,造谣攻击,说国民党改组是“赤化”,是实行“共产公妻”,借此蛊惑人心。其次是国民党右派,极力反对国共合作,污蔑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阴谋”,是为了“篡夺”国民党权力。他们反对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政治口号,说这将使国民党“蒙受国际之仇恨”,“在国内断绝实力派之协助”。同时他们勾结地方军阀、土豪劣绅,力图把持国民党各地党部,抗拒改组,甚至不惜大打出手,殴伤和杀害组织部派出的党务人员。国民党右派分子邹鲁还造谣说,中央组织部“对于各地党部之筹备员,有共产派者派之,无共产派者竟不派”,攻击污蔑谭平山、杨匏安操纵国民党组织。
此外,国民党地方党部的改组工作,还受到各县行政官员的阻挠。如广东省民政厅厅长、国民党老右派古应芬派出的县长,大多是腐朽分子,视做官为发财捷径,将地方财政收入当作私人钱包。他们不肯拨交县党部的经费,甚至攻击县党部开展工农运动,斗争土豪劣绅,是“干涉地方行政”,借辞保护反动分子。在这些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杨匏安坚持原则,办事机敏。他认真贯彻我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国民党一大制定的方针,干净利落而又审慎地处理了许多党内外的矛盾纠纷,使国民党内两派之间、地方党部与地方行政之间的不少争执案件,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有一次,五华县党部弹劾该县县长胡某摧残党务、贪赃枉法。杨匏安主持省党部执委会会议,经过调查研究,认为这个弹劾案有充分理由,立即函请省政府将该县长撤职,扣留查办,并促古大存等回县努力工作。杨匏安主持的这次会议,还决定函请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省政府开省务会议时由省党部派代表出席,以讨论制止各地顽固分子破坏国民党改组的问题。在杨匏安等人的努力下,揭露、打击了敌人和右派的破坏活动,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发展了革命统一战线。
“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
1928年春天,蒋光慈、钱杏邨(阿英)等在上海组织革命文艺团体“太阳社”,杨匏安与瞿秋白等参加了成立大会并用笔名为“太阳社”写过小说。其后,他被派赴南洋,在新加坡等地开展革命活动,做党的工作。
当时,他曾寄回两首诗,被亲友保存下来。其一题为《十一月既望泊舟星架坡港》,诗云:故乡回首战云深/漏刃投荒万里临/馀日可消行坐卧/感怀休问去来今/江南有梦迷蛮瘴/海外何人辨雅音/自笑身闲心独苦/当头皓月伴微吟。另一首题为《寄小梅》:去国六千里/心随云水长/逃生来绝域/同禁入危邦/归意能无动/公忠不可忘/相思凭梦寄/月色满桄榔。在“漏刃投荒”、流亡異国的时候,杨匏安仍念念于“公忠不可忘”,充分表现了他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他的一家,则先后移居澳门、香港和上海,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作为地下机关,掩护党的活动。
1929年,杨匏安回到上海,在中央机关工作,并参加编辑党的刊物。他家的成员,则分散住在党的印刷、出版机关或交通机关。不久,由于印刷所遭破坏,杨匏安被捕。这时,周恩来时常冒着白色恐怖,去看望杨匏安的母亲及家人,并大力组织营救。杨匏安幸因没有暴露身份,在提篮桥监狱关禁8个月后,即获释放。出狱后,仍留在上海中央机关工作。1930年,杨匏安和阮啸仙一起,以中国互济会名义开办政治训练班,培养、训练党的各级干部。每期学员有三四十人,参加学习的多是从各省党的机关和各根据地调来的中层干部。
杨匏安在上海极其艰难和危险的环境中,还进行翻译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1930年7月,他用“王纯一”的笔名,翻译了拉比杜斯的《地租论》。这本书不但阐述了马克思和列宁的地租学说,而且对十月革命后苏联农村消灭封建地主,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无限期、无代价地将土地转给农民使用,以及限制在农业中雇佣劳动的情况和做法,做了具体介绍。而这一切,对于当时国内各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当时,杨匏安还用同一个笔名,编译了一本30多万字的《西洋史要》,系统扼要地叙述了西欧各国革命运动的历史,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生平和主要著作,以及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情况,一一作了介绍和评论。这是一本较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作的西洋史著作,也是在当时颇为难得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参考书。杨匏安编译的这两本书,都由共产党员林伯修(杜国庠)主持的上海南强书局出版,其中《西洋史要》一书,杨匏安牺牲之后,仍在刊行,到1936年5月,已再版5次。
1931年春,担任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的罗绮园因行为不检,被人告密,累及杨匏安等10多人一起被捕。杨匏安在狱中立场坚定,忠贞不屈。蒋介石连写两封劝降信,都被他撕毁。蒋介石又直接打电话到狱中劝降,也被他摔掉话筒。他在狱中托人带出了一封给亲属的信,信中说,他的处境很危险,难免要为革命而牺牲,告诫家人不要接受任何不认识的人的任何财物或资助。当时,党组织曾通过宋庆龄、何香凝出面营救,但没有成功。周恩来还策划武装营救,准备一旦敌人将他解往南京或苏州时,就在半途劫夺囚车。但狡猾凶残的蒋介石,却下达了就地秘密枪决的命令。
杨匏安与罗绮园共事多年,关系密切。他在狱中已觉察到罗绮园经不起敌人的利诱威迫,有动摇变节的可能。为了教育、争取罗绮园,他在就义之前,作《死前一夕作·示难友》一诗,给罗绮园并告别难友。诗曰: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迟行笑诸渊/知止穷张俭/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诗中所说的张俭,是东汉人,被人诬告出走,认识他的人皆不恤破家相容。褚渊,南北朝人,宋明帝很信任他,尝谓:“禇渊迟行缓步,便得宰相矣。”宋明帝临死,封之为中书令,使与袁粲共理国事。不料褚渊却出卖袁粲,助齐篡宋。人们讥刺说:“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杨匏安这首诗,意在教育罗绮园,勉励难友,坚持斗争,保全气节,不可像出卖灵魂的叛徒褚渊那样,永为世人耻笑。这首绝命诗,充分表现了杨匏安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革命崇高气节。抗战时周恩来在重庆,曾经用这首诗教育同志们在复杂困难的环境中,要像杨匏安那样,对党忠贞不渝,为革命勇于献身。
1931年七八月间,杨匏安遇害于上海龙华伪警备司令部,年仅36岁。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共产主义壮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革命事迹和不朽诗文,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激励革命人民继往开来,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 / 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