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逻辑与进路
2020-03-16朱觉萍
朱觉萍,李 云
(右江民族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信仰决定红色文化的取向,红色文化表现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境相。探究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逻辑和进路,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培育一大批有着坚定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
红色文化之所以可以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因为这二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存在着事实关系和价值关系。红色文化具有满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的属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助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红色文化具有满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的属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最生动的象征,经过时代变迁被赋予文化教育功能。一是理论培养。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凝练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红色文化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母体下的不同形态。所以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和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价值导向。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成长起来的,经济体制变迁、工具变迁、意识变迁等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价值观多元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红色文化可以作为教育大学生的鲜活素材,它蕴含着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品质,可以帮助大学生拨开迷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三是品德塑造。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不是别人,正是承载着伟大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和革命英雄,他们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革命和发展谱写了一首首赞歌。大学生从革命先辈的故事中,可以汲取并内化革命精神,塑造良好品德。
正是由于红色文化具有教育功能,能够满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需要,所以要把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教材之一,这对于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2.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助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红色文化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近现代先进分子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引下,在革命实践过程中创造和凝练的精神理念和价值体系。由此来看,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着事实关系。首先,红色文化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具有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属性。要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需要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民,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广泛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其次,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具有坚定信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涌现一批又一批具有真信仰的革命先辈。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者。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创造出来的,从而从内心自觉地去传承红色基因,保护红色文化资源。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逻辑构建
构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逻辑,应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过程和规律。
1.认知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基础
按照认知发展的规律,坚持“知行合一”,“知”是基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知,通过思维活动对其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进而深加工,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入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因时空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内化;二是加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三是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四是个人梦和中国梦相结合。因此,高校应重视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此外,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引导他们走出信仰认知模糊的泥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很多思想思潮纷沓而至。受到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信仰缺失。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身群体建立及固化,能够实现大学生的精神寄托,从而为自身的发展指明方向,提供精神动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容、意义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知认同,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2.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中介
认知和行动的中间环节是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认同,是指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置于自身的情感体系中,产生喜爱及肯定的态度,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崇敬感,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一些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缺乏情感皈依。红色文化具有情感感召力,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形态。红色文化的三个形态特别是精神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内容,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动教材。所以发挥红色文化的情感感召力,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洗礼,满足大学生情感的需要,从而激发大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并强化认知,转化为内在意志。
3.行为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标志
认同认知使大学生在理智上认可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是在情感上肯定马克思主义,行动上认可马克思主义信仰,则其说服力更强。行动认同主要凭借“外源性”(外部环境)和“内生性”(主体反应、选择、内化等等)这两大作用,两大作用共同形成合力,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过程的始终。行动能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发展,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觉性,加快马克思主义的内化。行动认同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且可以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高校应该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红色文化资源中有很多的实践平台,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并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将信仰转化为行动力。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
红色文化发轫于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斗争,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发展,因此,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90后”、“ 00 后”大学生发展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探索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模式,以此实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最大化。
1.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制度建设,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出台相关政策,增强高校课程体系“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建设好课程思政,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课程边缘化的问题。其次,高校应梳理整合现有的课程,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红色文化教育的选修课,重视弘扬和宣传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让大学生充分感受红色文化的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内涵。最后,高校教师要注重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注重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培养善于发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直观生动的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广西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师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相关内容,可以穿插涉及邓小平领导广西各族人民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引导大学生搜集百色起义的有关资料,并分组进行叙事比赛。
2.科学宣传红色文化的价值观念,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
第一,文以化人,以红色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新内涵
校园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载体,占领校园文化有助于占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高校除了加强红色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介建设,还要精心打造红色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充分展现当代青年对红色文化的诠释和理解,在校内外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良好氛围。举办讲好中国英模故事的活动,引领学生弘扬革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常态化。此外,高校还应该建造红色文化景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熏陶能力。
第二,知以晓人,以红色文化贯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全过程
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要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专业知识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协同育人,更重要的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展开教育。高校应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模式。首先,邀请知名红色文化研究者做专题报告,通过红色文化研究者和大学生探讨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关联性,引导大学生就红色文化专题进行独立思考,开展自主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研究氛围。其次,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师生共同开展关于红色文化的主体调研,多维度、立体化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活动。
第三,行以觉人,以红色文化践履拓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新渠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自觉内化信仰的必由之路。只有在实践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内容,才能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秉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重要原则,首先,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制度、资金等条件,鼓励和支持广大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之旅,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其次,教师要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现场实践教学,带领大学生参观革命旧址、重走红军路、献花圈等,给大学生实地讲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讲述一批真信仰、真奋斗、真奉献、真牺牲的杰出人物,使大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感悟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和团结互助的高尚品德,使他们成为红色精神的守护者和实践者。最后,坚持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生通过参加一处处革命遗址、聆听一段段革命故事、学习一个个英雄人物,不仅深入学习了革命史,而且深入感悟红色文化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的教育,升华理想信念。
3.颂扬红色英模的光辉形象,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构建
“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①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9-3.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重视学习红色英模。学习红色英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加强英模事迹的正面宣传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纪念馆、战争遗址、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面宣传英雄事迹,引导大学生通过模拟的、情景的、心理的、感同身受的方法,结合新时代主流价值,感受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想信念。二要加强红色英模群体的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对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首先,档案部门加强与多方部门合作,集中精力收集史料档案,深入地挖掘历史人物的相关史料。其次,学者和科研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唯物史观,在详实和丰富史料的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极大丰富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后,研究成果要与大学生共享,让大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英模的伟大精神和伟大力量,并把英模精神深深融入民族的基因血脉中,理解英雄、缅怀英雄和崇尚英雄。三要全面把握好“实事求是”原则。颂扬英模的形象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客观的原则,不能诋毁或夸大英模的形象。引导大学生心系国家和人民,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等革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精致利己主义。颂扬红色英模就是要大学生产生认同进而转化为“红色基因”,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一片喧嚣中洞穿时空迷雾,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牢记使命,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