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构建的探索
2020-03-16陆祉亦
陆祉亦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不仅是学生当中的骨干,而且还是党的新生力量。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围绕大学生党员开展社会实践工作,调动全体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组织引导大学生党员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投向社会,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投身于社会生产工作实践的机会,使其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提升思想,修身养性,锻炼才干,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树立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与思想意识,永葆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是民办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指示,进行大学生党员培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内容。然而,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而有效开展,一套科学、系统而完善的工作机制则是必不可少的。
一、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的内涵与构成分析
1.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的内涵
组织大学生党员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民办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员培育的重要内容及形式,也是进一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层次推进教育与实践融合,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性要求与有效性选择。与此同时,对于大学生党员而言,基于走入社会、服务基层的过程,既是宝贵的、有价值的人生体验,也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良好机会,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得以巩固、检验及修正。可以说,组织及引导大学生党员开展社会实践,有助于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提升个人修养,使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逐步形成并充分发挥。对此,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实践工作机制也必须有效跟进,要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探索与创新,在实现科学、客观地认知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同时,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从深度与广度上得以全面发展。对此,应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和多视角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为大学生党员有效的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持续而稳定的指导与保障。
2.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的构成
(1)目标构成
总体上来讲,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的探索与创新,应以实现大学生党员素质的整体性、综合性、先进性发展为最终目标。具体来讲,则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依托于社会实践的打磨与锻炼,可以使大学生党员从社会实践活动及服务当中,深刻感知与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与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等重要精神,实现自身党性修养的不断提升;增强大学生党员服务意识并树立党员先进模范形象,为大学生党员提供更多的服务群众的机会,以实际行动去培养大学生党员争当先锋模范意识,以实际行动去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在实践服务的过程当中,不断培养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实现大学生党员教育过程化、社会化以及全面化,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机制组织引导下的各类实践活动,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推进过程中不断发展,要组织得当、科学规范以及形式新颖的党员社会实践活动,将党员教育过程化切实贯穿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各个层面,各个阶段当中,以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化其社会意识,最终实现大学生党员综合素养的形成。
(2)主体及形式构成
就其主体而言,其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社会实践机制的制定与组织主体——师资队伍,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两课”教师等,都应该尽可能地多指导和多带领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机制的内容主体,即包括社会实践的基本原则与制度、服务机制、成绩考评以及评价考核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修订,使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章可循。
就其形式而言,从制度形式上可以将之总结为“三制”,即社会实践的基地制、大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机制以及学校的典型教育机制;从内容形式上可以将之总结为“六化”,即课程化、社会化、基地化、项目化、专业化以及多元化。
二、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构建面临的问题
根据广州市民办高校实际情况,从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内容、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参与情况、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认知等方面,对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构建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抽样调查于2018 年10 月,在广州市10 所民办高校各年级大学生党员中进行,发放问卷共计200 份,有效问卷192 份,有效回收率为96%。另外,调查过程中通过与受访者大学生党员的交谈,也对他们的家庭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些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地区,大多数为非独生子女,而且家庭经济条件也大多不是很好,不可否认的是,这对这些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程度以及相关类型构成有一定的影响。
1.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不完善
72.98 %受访者表示高校有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践,也有67.48%受访者表示高校有稳定的供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的基地且自己也比较了解,但是,66.6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参与实践的过程当中,并未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指导。与此同时,有42.80%受访者指出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不够有吸引力,51.58%受访者表示学校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不够完善、44.86%受访者表示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不够高。由此可见,广州市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实践工作机制不足既是根本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2.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设置不合理
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社会现状的了解并体察民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带动基层,用于基层,以服务基层。然而,就实际操作情况来看,63.79%的受访者表示学校并未组织专业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也并未向大学生党员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导与帮助。67.08%受访者甚至表示社会实践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一个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较为缺乏,其应有的教学价值与实践价值得不到保障。
3.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参与程度较差
71.88 %受访者表示参与过社会实践,其中频率为每学期一次的占57.44%,每学期两次的占41.60%,一直未间断参与社会实践的仅为0.96%,23.66%的受访者表示是自我组织参加社会实践。与此同时,还有28.12%受访者表示从未参与过社会实践。基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明显看出现阶段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参与程度较差,而且主动参与的意识并不强。
4.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认知不到位
26.47 %受访者表示将社会实践看成是必须完成的任务,25.10%受访者表示将社会实践看成充实假期的娱乐活动,以上两种表达均反映出这些大学生党员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不到位,比例高达51.57%。正如调查数据显示,实际上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只是抱着游山玩水的心态参加社会实践,然后拍拍照,写写报告以应付了事。由此可见,大学生党员对参与社会实践的认知并不到位,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难有成效可言。
5.缺乏足够经费支持
大学生党员在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或深入基层、送科技下乡,或是考察走访,宣传政策,期间所需的交通住宿以及物品使用等,都是必要的开支。然而,现阶段,广州市内大多数民办高校也同样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其中可用于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导致民办高校在组织开展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时经费捉襟见肘而陷入困境。
三、完善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的策略
1.基本原则
加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开创有效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是新时期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路径。党的十九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构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必须要以十九大报告中的党建总要求为指导,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政治自信”原则、“道路自信”原则、“党建先进性”原则。
(1)“党管青年”原则
党管青年原则具有全面而丰富的内涵,既包含着对青年的历史作用特别是青年在党的事业发展中极端重要性的充分肯定,又包含着党对青年一代的关心爱护、殷切期望和严格要求,是在总结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基本观点和中国青年运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统揽性的重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的最新成果。故应以紧抓青年政策为保障,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党员,将党的政策、关心以及温暖送到大学生队伍当中,关心大学生成长、促进大学生发展,相对应来讲就必须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加强领导,政府、社会以及群众组织各方面协同实施的工作机制,以实现青年大学生党员事务的共抓共管。
(2)“政治自信”原则
事实证明,历史与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选择,应该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与此同时,伟大的时代以及伟大的事业也需要每位共产党员都拥有坚定的政治自信,每位共产党员能够勇敢的亮出自己的党员身份,增强并展示我党无与伦比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而这,既是一种政治自信,也是政治自觉。
(3)“道路自信”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在进行大学生党员实践机制创设过程中,要本着“道路自信”的原则,高度注重并有效引导学生党员逐步树立“道路自信”。培养大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知,与之相对应的创新社会实践教育形式,不断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觉悟与政治信念。
(4)“党建先进性”原则
为确保“党建先进性”的实现,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应以制度的合理性为前提,以制度的可行性为关键,以制度的实效性为根本,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机制。对此,要有系统科学的制度体系加以保证,党内的制度体系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衔接,与党章相一致。新阶段,面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活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就必须创新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机制,以有效约束、规范及引导大学生党员的行为,使党员永葆先进性的同时,也使党建工作落于实处,永葆先进性。
2.制度建设
为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的有效性,提高其实践的自律、自理能力,激励其参与的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服务精神,完整的社会实践制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1)建立社会实践基本准则
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准则:
加强自我保护,注重自身安全
衣装整洁仪表得体,谈吐谦虚彬彬有礼
注意仪礼形象,在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
发扬吃苦精神,提倡艰苦朴素
履行工作职责,服从团队管理
(2)建立工作规范
工作规范的建立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进行:注重把好关口,以切实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成效,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要求,保证新的大学生党员质量,以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带动社会实践工作的程序化与规范化;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以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为目标,积极动员学生党员参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持续的组织开展“三下乡、党员服务队”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提升思想境界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质量提升保障机制,有效克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要有目标、有思路、有组织、有计划、有效果的进行,最终确保大学生党员队伍科学发展与合理分布。
(3)建立服务制度
服务制度的建立,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进行:关爱帮助大学生党员,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建立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党员教师联系学生党员的制度,与学生经常性的进行交流与谈话,及时掌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并听取他们对社会实践的认知与意见;保障大学生党员民主权利,社会实践机制在制定、执行的整个过程当中,都应该切实尊重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等,制定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物质支撑,对此应从政策上加以明确(为民办高校经费来源提供法律依据)、连同各方主体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机制(如开展校企合作、合作共建等方式)等。
(4)建立管理制度
有效的管理制度,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严格落实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根据学生特点及需求,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及形式,同时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对于无故不参加社会实践或者是在其中表现不够良好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指导;加强组织关系管理,理顺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党员组织的隶属关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有效的管理下开展社会实践;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对于外出实践的大学生党员,校内党组织应在其出行前对其开展教育并提出要求,并积极配合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大学生实践教育管理工作。
3.党组织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为加强党组织建设,要建立大学生党员学习型党组织,完善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学习机制。具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高校应倡导大学生党员树立全员学习、自觉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和政治责任,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氛围,建立健全管用有效的学习制度,使大学生党员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知识素质不断提升、知识素养不断提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丰富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形式,组织如知识竞赛、学习讲坛、诗歌朗诵、文艺表演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党员学习实效;建立学习过程管理及监察制度,严明内部纪律,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内部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与积极性,使监察长期处于一个稳定而规范的状态,将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的考核成果纳入党员综合评价体系之中。
4.建立社会服务机制
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建立社会服务机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拓展活动阵地,包括校内公益性活动、面向城市拓展走向农村(如成立校外志愿服务基地等)。丰富活动形式,包括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日”活动以及帮扶困难群众活动等。走入社区参加公益活动,如:参与社区管理,协助社区出墙报、普法宣传,进行清洁楼道、拾捡垃圾等活动;清理绿化带内随意丢弃的垃圾;清理社区内墙面上张贴的广告;为社区居民分发报纸;服务孤老,为社区孤寡老人做家务事;收集社区废品,将挣的钱用于社区公共建设,为社区买几盆花;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在社区开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开展本地区水资源状况的调查及提出改善的建议;对本地区水环境污染的调查、分析和建议等;开展读书学习互助活动,帮助和指导社区内的小学生开展读书学习等。参加红色之旅,通过切身体会学习先辈的优良传统和可贵的精神风貌,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持续和发扬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入党誓言,全身心的投入到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中去,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的意识。
5.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应涵盖学分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为一体的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社会机理机制。具体来讲,首先应该把大学生党员实践作为民办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同时还应对此单独规定学时学分,将之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再者,民办高校还可以通过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参与激励、竞争激励等方式,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党员更好地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并做出一定的成绩。
6.建立评价考核机制
为真实而准确地评估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效果,完整的评价考核机制必不可少。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整个过程的评价考核,才能最为全面而真实的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状态以及最终成果。对此,评价考核机制应该包括阶段考核、过程考核与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三方面,通过三者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来进行,使考核过程与结果既能够体现组织社会实践的目的以及考核的目的,能够真正能够对大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践起到正面的引导与激励作用,比较客观和公正地评价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综合效果,这样的考核方法既节约了成本而且实用性、操作性均较强。
总体来讲,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及党员培育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水平与政治信仰。其中,组织与引导大学生党员进行社会实践,是民办高校进行大学生党员培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而科学、系统而完善工作机制,为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提供了目标方向、组织方法与行为指导,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党员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党员的全方位、多渠道化发展,最终不断培育并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此,民办高校应充分重视并不断完善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组织大学生有效地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以此来提升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