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学院大类招生后的人才培养研究
2020-03-16张姣姣
张 仲,张姣姣,成 刚
(贵阳学院 教务处,贵州 贵阳 550005)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和各高校正在进一步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深化教育改革,“形成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1]。教育部正在逐步深化本科专业结构,淘汰老专业,2012版的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有的500多本科专业调整为200多个,也是为了改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中出现的短板,减少专业同质化问题。大类招生是如何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其中一项有效的途径。实行大类招生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避免盲目选择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再进行专业分流,有利于学生专业发展及个性化发展,促进教与学的相长,是学生大学生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大类招生也成为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早在2001年,北京大学已经开始尝试,其他国内很多一流高校早已经启动了大类招生模式,并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贵阳学院进行大类招生是大势所趋,大类招生后,对人才培养的理念也同样需要进行转变,因此探讨大类招生后人才培养模式的搭建就变得极为关键。
二、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改革的基本框架
学校对相近的专业进行大类划分,面向社会进行大类专业招生,学生经过一到两年的大学学习后,根据兴趣爱好、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等,在学校规定条件下选择专业,最后通过两到三年的学习(根据学制不同),完成本科学习计划。这种大类招生模式就与传统的按专业进行招生在培养模式上有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以鲜明专业为导向的学习转为循序渐进的学习,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明确学校特色,厘清思路,合理布局,有效整合。贵阳学院是一所立足于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地方大学,要因地适宜的把现有的46个招生专业,除特殊类别专业外,根据学科专业门类的相近性和契合度,进行合理分类。打破教学院之间的界限,进行资源整合。学校应按照专业的相关性,对可以互通的教学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共管”,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学校应总领全局,化解在整合中出现的问题及矛盾,最大限度的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和特色。
(二)搭建大类课程体系。通过和2019级新生的交流,发现由于贵阳学院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对于其就读专业也是一知半解,以及出现由于各种原因的抵触情绪,造成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学习目标。即使在学校对转专业有所规定的情况下,每年都有百余人进行转专业的申请,甚至有降级转专业的情况。因此鉴于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初期,没有明显专业属性,便于引导学生跨专业学习。通过构建大类课程体系,重视专业群的培养,开展学生通识课程和大类下跨专业知识能力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一两年,增强学生对专业认知力和吸引力,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定位的专业,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最终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3]
(三)实践实训环节中的创造性培养。 据笔者对实践实训课开课情况的调查了解,虽然绝大部分专业的开课率达到了人才培养方案的90%以上(绝大部分是100%),但是效果不甚理想。学生在实验室或实训室中的操作更多的是重复老师的流程,缺乏创造性。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习时,也要找到专业学习与社会相适应或者不足之处,取长补短,提高专业技能,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4]
(四)教考方式的改革。学校鼓励任课教师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双师型教师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学生分享;同时也要改变自己在课堂的角色,利用大讨论、引导式、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不再强调教与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对专业认同感。同时也要积极引进高质量的在线课程,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丰富学生的学习环境,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及专业素养。同时优化考试评价,教育部在2019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2],即是要求各高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认定,从只重视对考试成绩向过程性评价的转化,采用多种学业评价手段,更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解决“高分低能”的弊端。目前课程的成绩构成占比由教务处统一设定,已经不适应教育发展规律,学校正逐步调整这一评价模式。从2020年起,将有开课单位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置成绩占比,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过程化学习。
三、进行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改革的关键问题
(一)如何有效利用学校有效资源进行改革。虽然贵阳学院是市建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政府也对学校的各方面建设进行了大力的扶持,但是贵州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会,要进行一项势在必行的教育改革的难度是巨大的,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改革是重中之重。一方面通过提高教师跨专业能力培养,坚持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加强融合类课程建设,加大高质量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等方面,以此来解决师资不足、精品课程较少、教学及实训场所缺乏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增加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成果奖励、加大创新创业投入等,摒弃“只重科研,不重教学”的思想,刺激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到本科教育中。坚持“四个回归”,提高贵阳学院的本科教育水平。这些都是学校在顶层设计中必须要关注的核心点。
(二)专业分流后的专业引导。大类招生其根本出发点就是解决学生在高考时对所填志愿的盲目性和跟风性。学生进入大学经过一到两年的学习后,如何制定公平、合理、有效的分流规定至关重要,要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及地方社会的需求,平衡专业结构,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职业规划选择专业,避免出现扎堆选专业,同时也要对就业前景较差或专业在省内没有竞争力的专业实行淘汰机制,打造具有贵阳学院鲜明属性的特色专业群。目前贵阳学院有50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只有46个,学校已经意识到有些专业已经不适应学校的发展,没有竞争力,学生不喜欢,经过了充分的论证和调研,停止了电子商务、城乡规划等4个专业的招生计划。通过专业淘汰方法的引入,可以将这几个专业的师资和物资分流到其他相近专业,增强其他专业的综合实力,为贵阳学院进行系统的专业淘汰机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以后的大类招生和优化人才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三)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大类招生,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贵阳学院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很重视,早在十年前就把创新学习作为本科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从3个学分提高到目前的4个学分。经过近十年的摸索,不断的完善相关的管理办法,科学地增加学分认定的范围,增强了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兴趣,学生由最初的初次通过率为67%上升到98%。但是其中仍有不足之处,经过笔者的调查,近几年学生的创新学分的获得,80%以上主要集中在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方面,在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活动、学科竞赛方面的能力及积极性仍然有待提高。如何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提高主动动手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仍是目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化解矛盾。本科教育管理制度是本科教育的基本保障。大类培养模式,势必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专业、行政班级、教研室等管理体系;适时探讨弹性学分制的建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在一定期限内允许学生提前或者推后毕业,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建立学科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设计等一系列的严格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指标;升级与教学相关的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水平。要进行以上改革,现有的相关管理制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首当其冲的就是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完善,通过学习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参加高水平的研讨会,和师生对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等方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势必会出现过渡期,传统人才培养和大类人才培养会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存在,处理好从传统培养模式向大类培养模式转变中出现的矛盾点就显得极为重要。
四、结语
高校按照大类招生来进行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贵阳学院要做到“立足贵州,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的定位目标,一定要顺应教育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改革。更新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思维,优化教学管理系统,引导师生如何在教学理念、评价模式、专业培养等方面进行适应性转变,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从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