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应用型大学科学研究发展瓶颈的多维度分析及对策

2020-03-16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瓶颈应用型

张 艳

(贵阳学院 科技处,贵州 贵阳 550005)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1]。2015年8月,中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明确了党和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通过一流学科的建设带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双一流建设”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议题。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再次提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这将与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大举措一起,重塑中国高等教育的面貌。

在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时期,对高等院校提出了新要求。新时期,不同类型高校具有不同目标定位[3]:高水平直属高校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综合性高校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应用型大学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新时期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目标定位不同,所肩负的人才培养使命也不同,高等院校应该立足自身特点和学科特色,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在新时期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1 应用型大学科学研究现存问题分析

在基础研究方面,应用型大学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报率低,而立项率也远远低于国家平均立项率,其主要原因是应用型大学评价考核制度不健全,没有相应的岗位考核制度和科研激励制度,“外在压力不足,内在动力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积极性,特别是高级职称教师因为没有职称晋升的压力更不愿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应用型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科研能力的提升。

在应用研究方面,应用型大学主要是以自由探索为主,科研力量分散,研究方向零散破碎,缺少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重大科技攻关机制缺失,导致面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横向重大攻关课题的承载能力不强,难以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深度融合,产学研发展空间有限。集成创新能力不强、重要科研成果缺乏,难以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持续支撑。

在科研管理方面,由于科研管理的职能主要是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管理服务,不是科学研究的发力点,难以直接提升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面对多种因素的影响也难以直接体现管理效力。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内部结构来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动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应用型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这是新时期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需要面对的问题。对于新时期应用型大学的科学研究而言,应明确以制度创新为引领构建科技管理创新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灵活高效的科技管理保障。

2 应用型大学科学研究发展瓶颈的多维度分析

2.1 立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分析应用型大学科研工作的资源瓶颈

在科学研究方面,由于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与高水平直属院校和综合性高校不同,由于新建应用型大学的科研力量分散、科学研究零散破碎、集成创新能力不强、重大科技攻关机制缺失以及重要科研成果缺乏等问题[4],从而从国家层面得到的科研直接支持非常有限。对于国家级科研项目而言,虽然允许自由申报,不限制学校的整体申报名额,但应用型大学的国家级科研项目都是以个人自愿申报为主,导致资助率远低于国家项目的平均资助率。对于省、市级纵向科研项目,上级主管部门又往往限制了学校的申报名额,而且地州高校的申报名额总是低于省属院校的,导致了应用型大学从省市上级主管部门得到的科研支持有限。

根据国家对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横向科研项目本应成为应用型大学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的资源供给。而贵州等西部地区工业不发达,缺少产业链支撑,市场需求薄弱,使得电子、信息、机械、材料等工程类学科难以打开局面,难以通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而获取横向的资源支持,进而限制了应用型大学在工程应用领域的科研能力提升。相比之下,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学研究容易依托地方区域发展需求,获得地方区域的横向资金支持,积极拓展逐渐形成特色。

应用型大学的站位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既是应用型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资源瓶颈,也是应用型大学在基础研究(以纵向科研项目为体现)和应用研究(以横向科研项目为体现)科研能力提升的持续制约。

2.2 立足高等院校的运行机制,分析应用型大学科研工作的制度瓶颈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5]明确提出了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而制定的法规。高等院校不同于行政事业单位,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四大职能,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和创新驱动的持续力量。然而,对于省市共建的地方院校,在人事和财政等方面没有自主权,需要面对财政、科研、教育等相关上级管理部门,而财政、科研、教育等部门的管理权责不一,使得相关部门的经费管理文件不一自洽、现实中难以执行。应用型大学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激励政策,但是受制于上级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约束,一直无法对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进行激励,更无法体现以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这是制约应用型大学科研工作持续发展的制度瓶颈之一。

应用型大学的考核制度是采取只与绩效工资相联系的制度,与职称升降和岗位级别无关。导致很多高级职称人员在评上职称以后,就不再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没有相应的评价考核制度,导致高级职称以及大多数专技人员外在压力不够,这也是制约应用型大学科研工作持续发展的制度瓶颈之一。

缺失现实的考核评价和科研激励制度,容易导致大多数专技人员“外在压力不足、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难以发挥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这就是制约科研工作持续发展的制度瓶颈。

2.3 立足科研活动的实施过程,分析应用型大学科研工作的管理瓶颈

从科研管理的实施过程来看,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是研究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文件,在“项目申报-评审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全过程做好管理服务工作。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以科研制度为引领,以项目管理为抓手,为广大科研人员做好管理服务工作。以科研项目申报为例,科技管理部门只能在整个项目申报的一个环节做好培训和形式审查的工作,无法取代具体的科研人员进行精准、专业的发力,现实中也难以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通过制度引领来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态度和行为取舍;也不是评审专家,无力影响评审结果。但现实中科研管理部门却实实在在是一个有硬指标的部门,项目数、成果量、经费量、结题率,处处都是上级主管部门对科研管理部门的考核指标,稍有不慎甚至会影响到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信用评价,进一步影响应用型大学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情况。

科研管理只是科研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旨为科研活动提供管理服务。要发挥科研管理的效力,必须立足科研活动的实施过程,构建科研管理体系,打破管理过程中管理机制、制度保障、资源分配等相关问题的壁垒,释放管理活力,提高管理效率。

2.4 立足专技人员的岗位认定,分析应用型大学科研工作的效率瓶颈

从专技人员的角色选择和岗位认定来看,对于应用型大学由于历史原因往往存在人员结构比例不调、考核评价单一的问题,而实际上专技人员兼任多种岗位多重角色,难以发挥专长,效率低下无力应对。比如,新进博士本处于科技创新的旺盛期,但是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从事班主任、教学秘书等学生工作或行政事务,虽然这有助于让新进人员尽快全面的熟悉高校工作,但也导致新进博士精力分散,无法保证科研工作的投入,工作效率低下。而部分多年从事基础教学工作的教师,在职称评聘过程中却又需要面对科研考核,导致这一类以基础教学为主的教师既无法安心教学又难以做好科研。

应用型大学缺乏对教学、科研、行政工作的科学设岗,缺乏对专技人员进行岗位认定和分类评价的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专技人员的特长和保障专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难以提升系统运行效率。这是由科研工作作为观察点所折射出的应用型大学在教学、科研、行政工作方面的效率瓶颈。

3 应用型大学科研工作的改革对策

3.1 围绕高校目标定位,构建“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支撑、人才培养为基础”的战略架构,完善高教生态

高等院校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四大功能。而学科是高等院校的基本功能单位,承载着科学研究和教学育人的双重功能。大量的实证数据证明,学科水平与大学发展水平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学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在地方学校向内涵式发展的过渡阶段,围绕学校现阶段的目标定位,构建“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支撑、人才培养为基础”的战略架构,完善应用型大学的高等教育生态,对学校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紧跟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国家发展需求以及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布局,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高层次学科平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对于高校而言,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是支撑、人才培养是基础。强化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为科学研究提供方向引领、人员配置、资源优化和创新储备。没有学科方向的引领,科学研究是零散破碎、没有战斗力的,这是应用型大学对国家关键科学问题和行业产业等重大科研攻关问题缺少承载能力的瓶颈,所以我们的科学研究要向学科方向聚拢,形成合力。

科学研究是支撑,没有科学研究,应用型大学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就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难以与时俱进,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是基础,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后生动力,是应用型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直接渠道,也是应用型大学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应用型大学的科学研究尤其要反哺教学,鼓励老师们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应用型大学服务区域创新体系的能力。

当然,在应用型大学构建“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支撑、人才培养为基础”的战略架构以突破外界资源瓶颈,增加应用型大学的造血功能。既要立足深远,对学科建设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和持久性的投入支持,又要避免随机性的学科专业申报和临时性资源分配,引导人、财、物的汇聚,进一步为应用型大学的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学科支撑。

3.2 遵循高校运行规律,建立 “以分类评价为依据、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考核激励制度体系,实施制度引领

从学校层面进行内部制度的顶层设计,完备“评价考核+激励绩效”的制度体系,实施制度引领,促进科学研究持续创新,促进教学科研协同发展。让“评价考核+激励绩效”的制度体系发挥“指挥棒”作用,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战略和阶段目标。

对于考核制度,积极探索以分类评价为依据,通过严格聘期考核、改革晋职制度、打通岗位隔阂、加强服务指导等举措,形成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良性循环,为实现教师队伍整体有序流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于激励制度,力争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针对科研人员岗位特点,统筹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科学门类,统筹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新链条,加强系统设计、分类管理,构建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薪酬体系和收入增长机制,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通过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激励力度、落实科研成果性收入等激励措施,完善分配机制,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

3.3 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建立“纵向-横向-管理” 三足鼎立持续发展的创新体系,激活管理活力

围绕应用型大学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目标定位,结合应用型大学区域性和应用服务型的特点,“建体系-定制度-抓落实”以突破应用型大学科研发展的管理瓶颈问题。

首先,建立以基础研究作为支撑、应用开发作为主导、管理创新作为桥梁的 “纵向-横向-管理” 三足鼎立的科技创新体系。在构建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科专业的特点,以科研项目作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抓手,狠抓基础研究,鼓励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申报国家级项目,强化高层次纵向项目的申报。拓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对接融通。对于具有应用研究基础的人员,鼓励老师积极争取横向项目,切实服务地方行业企业发展;对于经济管理、知识产权、科技情报等相关专业就鼓励他们进行软科学研究,提高优质的科技服务和决策咨询,促进管理创新。这也是针对学科专业特点对高校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因素进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6-7],通过分类管理和评价,激活各类研究人员活力,提升科技创新体系的效率。

制度建设是实施科研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保障。科研管理部门既要结合学科分布特点建立应用型大学的科技创新体系,确保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又要制定科研管理制度,强化落实,才能保障科研工作的有效实施。推进以科教结合、经费管理、科研激励等相关内容的科技评价改革[8-10],激励广大教师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主动性。以制度引领、激发活力、强化服务,完善后勤保障,提升高校科研的整体实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分级管理是确保科研管理有效实施、释放管理活力的手段。科研管理部分负责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二级学院负责抓落实、实行专业化的精细管理。激发管理活力,既要将科研管理的权责回归到二级学院,激发二级管理的活力;又要实现对管理绩效的考核评价和价值体现。强化二级管理的目标责任,鼓励人才团队、科研平台的负责人根据自己学科特点,围绕学科方向,探索创新多模式多路径的管理实施方式,比如,实行子项目滚动管理、成果评分制、定量考核兼顾项目成果的培育等方式进行二级管理,充分发挥二级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释放管理活力,提高管理效率。

3.4 遵循人岗匹配原则,探索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释放活力提升效率

围绕新时期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以绩效考核为杠杆[11-13],坚持以改革发展为动力,遵循人岗匹配的原则,优化应用型大学的教学、科研、行政的岗位设计。科学设岗是建立健全高等学校评价考核制度[14-15]的重要前提,是系统推进人才引进、培养培训、考核评价、收入分配等改革的先决条件。积极探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特长、特点和潜能选择职业通道,科学设岗、分类评价,人岗匹配,发挥所长,释放活力,提升效率。除了个别“双肩挑”的人员,专技人员(教学岗、教学科研岗)、行政人员应归位,“各得其所、各司其职”。避免广大专技人员在多种角色中疲于应付,无法发挥所长,导致效率低下。

探索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健全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办法。充分发挥评价考核政策“指挥棒”的作用,对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影响,形成推动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

4 结论

本文围绕新时期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首先分析了应用型大学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应用型大学发展的目标定位、运行机制、实施过程、岗位认定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应用型大学科学研究发展的资源瓶颈、制度瓶颈、管理瓶颈、效率瓶颈。进而围绕学校目标定位和运行机制,提出构建“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支撑、人才培养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实施制度引领建立 “以分类评价为依据、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考核激励制度体系,建立“纵向-横向-管理”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科学设岗发挥人事制度评价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发挥专技人员所长,激发活力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多角度探索解决应用型大学科学研究瓶颈问题的对策方案,以期为应用型大学科研管理提供借鉴参考。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瓶颈应用型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纺织科学研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
民营医院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