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为民:清代名臣陈宏谋在津治水策略分析
2020-03-16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387)
陈宏谋,广西桂林人,是“康乾盛世”的重臣,也是著名的思想家。他家境寒素,自幼便寒窗苦读,志向恢弘,自提“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为世人不能作之事”①作为座右铭。雍正元年(1723)中进士,自此步入仕途。他在任职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于十二个省份工作过,光担任的职务就有二十一种之多。无论他身处何地,皆勤勤恳恳,可谓是出名的实干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陈宏谋一生致力于治水,初接触水利是其在津为官时,这期间他显露出过人的治理策略与领导才能,为后人所称道。对于治水,他主张要走出去,进行实地考察,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结合,每一步都需稳扎稳打。陈宏谋在津的治水运动,成效显著,其治水策略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陈宏谋作为盛世名臣,无论在做人还是为官上面表现都十分突出,因此后人对他的赞美与研究都颇为丰富。学者对陈宏谋的研究主要包括著述、理学思想、官风政绩、教育思想以及经济法律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关于陈宏谋治水方面的研究前人多作为考察其官风政绩的内容来进行阐述,目前专门针对其在治水方面的活动仅有少量文章有所探讨。如蒋超《陈宏谋在天津的治水活动》、张芳《清代热心水利的陈宏谋》,前者侧重于总结陈宏谋在天津的治水活动,后者倾向于系统介绍他在各地的水利活动和取得的成就。总之,关于陈宏谋在天津治水策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重点突出策略二字,并从四个方面对陈宏谋在天津为官期间的治水活动进行探讨。这四个方面就是:实地考察,不耻下问;因地制宜,敢于创新;重点工程,审慎笃行;以工代赈,造福百姓。
一、实地考察,不耻下问
乾隆年间,自然灾害多发,水患尤为严重。水灾频发不仅淹没了农田、屋舍,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更是危及黎民百姓的生命安全,使灾区大量的百姓被迫迁移,流离失所。面对当时的这种社会现状,陈宏谋警醒地意识到,灾民受苦根源于水利不修,为此他一心致力于治水,并主张要实地考察,不耻下问。
乾隆三年(1738)二月,陈宏谋任直隶天津道,一上任便进行实地考察。他不仅亲自乘坐小船沿河巡视②,还多次与下面官员“备询情形,互相商榷”。在考察中,他发现地方官并未重视河防水利,“更有视事多时,犹以素日不曾留心河务为对者。似乎以河务水利,非地方官切要之务也”③,便及时予以指正,强调其利国利民之重要性。“殊不知河防不善,庐舍难保。水利未兴,耕作何赖”,回首往日,百姓的贫富,土地的肥沃与贫瘠,涉及民生的问题多半受河防水利的影响。“阖境大利大害,无过于此。……印厅汛官,如肯往来巡视,留心观察,自可得其水发之情形”③。由此可见,陈宏谋十分重视实地考察,并且深刻认识到,为官者,凡涉及百姓利益之事,无大小之分,皆要务也。
陈宏谋进行实地考察,不是为了做样子,而是真正落到实处。他在津任职的两年多时间里,亲自考察便是其制定具体治水策略前的首要任务,这点在《培远堂文檄》中所见甚多。《放淤事宜详》中写道:“本道于五月内遵奉宪檄查勘岁抢各工时,沿河细勘。”《天河二府积水详》中又记载在二府境内积水时,他“亲往覆勘明确”。乾隆四年(1739)九月,陈宏谋又亲往老黄河进行查勘……陈宏谋不仅严于律己,而且对下属也是严格要求。治水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容不得儿戏,更不能纸上谈兵,只有实践方能得出真知。因此在檄文中他提出要求:“将境内河道水利,大费心思,逐加体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何为最险,何为次险,何为平工。何为目下虽平,而将来渐趋于险……”③陈宏谋认为,为官者不能够悬想于未然,要做到熟查于现在。与其在汛期来临之时仓皇不知所措,倒不如事先布置好一切,不打无准备之仗。
陈宏谋不是万事通,在实地考察中,他也会有疑惑。《挑挖老黄河议》中记载,他在考察时发现:“汛后水落,一望平芜,遍地桑麻。……水行地中,并不筑堤,永无冲决之患。”面对心中疑问,陈宏谋总是会不耻下问,向有经验的老河工请教。浑河太宽,而水流又缓,宽而且缓,则沙日积。又“访之土人,每年汛过,皆有淤积。”而且淤积深浅不等,需格外重视,及时挑挖,以免将来成患。除了倾心听取老河工们的经验外,陈宏谋也会吸纳来自基层河务工作者的正确意见,经常召集那些“留心河务”“确有表见者”,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商榷,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陈宏谋以国家水利事业为重,积极实地考察,不耻下问,身先士卒,作出了表率,为早日治理天津水患,解决民生问题而鞠躬尽瘁,兢兢业业。
二、因地制宜,敢于创新
经过详细勘察后,陈宏谋认识到,各河段的情况不同,所要采取的治水方法不能一成不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老黄河为例,老黄河为古之鬲津河,由西南而东北,横亘于山东、直隶两省之中。本为黄河故道,自黄河南徙之后,浑流不至,专为两省积水归海之路。考察中陈宏谋发现老黄河日久淤浅,水与岸平,虽不用忧虑其被冲决,但仍有漫溢的隐患。因此陈宏谋主张进行挑挖,一面担心全部挖深会“费重难行”,一面又恐怕水仍宽缓,加重淤积。再三思虑,决定“照前抽挖子河之议,就河中心挑挖面宽二十丈,底宽十二丈,深五尺的子河”④。陈宏谋观察到,自哨马营起,直至海丰小泊头潮河止,中间皆有子河。并且子河有坡有槽,既可平漫又可免淤积。加之子河既深,若两面积水,可多开沟渠,随时流入子河,即可宣泄积水。陈宏谋认为这一做法,益处颇丰,“事关两省达海之经流”,需早防范早治理。
对于南运河的治理,陈宏谋则主张采用放淤之法。考察中他发现,南运河的河湾众多,且凹岸的缕堤遭遇强烈水流冲刷,形成一处处的顶冲埽湾险工。以往应对之法是在险工处筑草坝,陈宏谋意识到这并非长久之计,草坝易腐烂,年年需要进行维护,既浪费钱财又不能完全确保安全。对此,陈宏谋提倡采用放淤之法。简单来说就是使水放走,让泥沙淤积,使堤岸增高、增宽。陈宏谋认为这种办法十分科学,既可治水又可治沙,以水运沙省时省力,还有利于农耕,是化水患为水利的良策。然而这一提议并未获得一致同意,《皇朝经世文编》记载,持异议者认为以往的“岁帮缕堤”便可暂时防御汛水,“何苦涉险乃尔”⑤。虽说在清朝河工的失事会被给予重罪,可陈宏谋并未忌惮,准备大刀阔斧干起来。他“力排浮议”,认为天下之事没有什么是不充满危机的,只要筹虑周详,防护得当,“险可为平”。他还反驳道,若“岁帮缕堤,而防之不利,虑之不周,亦未尝不险”“因噎废食,岂可为训”⑤,倒不如入浑水而出清水,淤平之后就永远省去了筑堤的费用,实为一劳永逸之法。陈宏谋在治水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同时又不拘泥于保守陈旧的思想,敢于创新,力排众议,可谓是有勇有谋。
三、重点工程,审慎笃行
在清代运河不仅是非常重要的粮道,而且还是南北进行贸易的重要交通线。陈宏谋于天津任职期间,对运河一直是积极疏浚。在整个治水过程中,尤以南运河放淤为重,这算得上是清代运河放淤工程中的较大工程。因此陈宏谋也格外重视,审慎笃行,在《放淤事宜详》中他格外强调要“妥中求妥,慎当益慎。”
首先,陈宏谋通过前期细致考察,总结出《放淤事宜七则》,用于带领整个南运河治水工程。该事宜对月堤的具体开工技术以及大小、深浅都做了规定,此外还包括了种植防冲刷植被的步骤;落淤沟、上河口、下河口的技术要求;夫料灯火等抢险措施的安排。不仅如此,还设定了奖惩措施,对违规者重罚,放淤顺利完成则“官兵一体优奖”。陈宏谋的这一做法不仅将前期的考察融于理论,更用理论指导实践,为放淤工程的稳妥推进奠定了基础。
其次,将理论付诸实践,以求稳妥。具体操作中,陈宏谋强调要坚固月堤,月堤乃工程中的关键,每一河段的放水全要依靠月堤。并且圈筑月堤的地方,陈宏谋大多选在了地势略高之处。沿着月堤的底部,每相离五尺处,便种下卧柳,以抵御惊涛拍岸。在月堤的三面洒满草籽,避免大水的侵袭。接着选定淤口放淤,不可漫无所见,一概准其放淤。淤口选定后还未放淤之前勘定淤口的宽窄深浅,将要放淤时,淤口如法进行镶砌。每个流程都有印汛官员,专一看守。无论哪一河段要进行放淤,都是官员共同商定,详报立案,陈宏谋亲自逐项覆勘立案,方可放淤。“妥中求妥,慎当益慎,实乃经理放淤之切要,谓之险中慎用其险之道也”⑥。
最后,切实做到《放淤事宜七则》中的每一步要求,便不会遇险成灾,可保证海河五大支流汛期顺流归海。陈宏谋任职天津分巡河道两年多时间里,一次重大河防事故未曾发生,面对最艰险最有挑战的工程,其审慎笃行,使各河道均能顺流归海,为天津的河道运输、农田灌输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清史稿》中记载其“策水利,秩秩有条理”。
四、以工代赈,造福百姓
在我国古代,每遇灾年,政府往往会主持建立一些利于民生的工程,在灾荒地区招募灾民进行劳作,每日分发粮食或者钱财为酬劳。这种做法不仅可免灾民受饥饿之苦,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挥民力,是利国利民的良策。同样,陈宏谋在津治水过程中,也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方法,造福百姓。
乾隆四年(1739)八月,海河叠道趋于荒废,如不加紧修缮,不久的将来恐引发洪灾。此时白露刚过,河水也渐渐消逝,正是兴工的好时机。陈宏谋沿河而下,对各州县的低洼之处进行详细查看,发现“俱被水灾”,不仅如此,这里的灾民都缺衣少食“资生无策”。遭遇水灾的百姓被迫远出求食,成了流民。面对这种情形,官府虽然会煮粥给米,但灾民终究“仰食于官,难以为继”。陈宏谋体恤百姓,便将灾民中“年力强壮”者招集来“赴工力作”,并给予相应酬劳。这样劳作的灾民不仅每日可以在外获得口粮,还能够靠劳作养家糊口,“免致流移他往”。要知道在古代,流民是非常不安定的因素,自发性和无序性的特点很容易滋生混乱,对社会稳定造成危害。因此,陈宏谋的做法不仅造福百姓,还具有审时度势的大局意识,维护了社会的安定。陈宏谋做事有始有终,事后还特意嘱咐地方官员要具体核查灾民数量,所承担的工程总量,实行“按方给价”。同时又要求官员们亲自发放,不许由书役代发,更不允许少发漏发,若是碰到蛮横恶棍之徒,中饱私囊,便不留情面,立刻进行羁押⑦。
陈宏谋在治水运动中采取以工代赈的措施客观上为灾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他们不用伸手要饭,有事可做又不会因游手好闲而惹是生非,陈宏谋真正做到了心系于民,造福百姓。
五、结 语
陈宏谋的一生都秉承着实干为民的优良官风。在津为官,他亲自主持治水,实地考察,不耻下问;在方法上又敢于创新,突破传统,因地制宜。同时在实际治理过程中抓住了主要矛盾,对重点工程,审慎笃行。他心系百姓,实行以工代赈,免灾民之苦难,造福众人。陈宏谋在津为官虽然时间不长,但其独特的治水策略成效却十分显著。他指导挑挖老黄河,“为费虽多”,但却避免了因日久淤浅而带来的漫溢之患;主持南运河放淤,利用汛水成功完成了多河段的放淤工程,并且在其调离天津之前,该工程一直都进行着,所治理的每个河道均能顺流归海。他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因此《清史稿》中称“宏谋劳心焦思,不遑夙夜,而民感之则同”。为官者,当如此,要实干也要巧干。陈宏谋也因治水有功得到了乾隆帝的重用。因此,陈宏谋在津治水不管是从策略上还是为官者的态度上都值得后世借鉴与学习。
注 释:
① 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560页。
② 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水利志》,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708页。
③(清)陈宏谋:《培远堂文檄》卷五《通查河防水利檄》,广西省乡贤遗著编印委员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
④(清)陈宏谋:《培远堂文檄》卷八《挑挖老黄河议》,广西省乡贤遗著编印委员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
⑤(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⑥(清)陈宏谋:《培远堂文檄》卷五《放淤事宜详》,广西省乡贤遗著编印委员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
⑦(清)陈宏谋:《培远堂文檄》卷七《兴工以资穷民力食檄》,广西省乡贤遗著编印委员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