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要意义与基本路径*
2020-03-16安丽梅
安丽梅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艺创作创新,针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问题,多次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新时代背景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无论对内文化建设还是对外文化传播,均需要有“博学而笃志”的精神,需要在广泛借鉴各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坚定中心立场。
一、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内涵特色
文化立场是指在文化建设中对待各种文化问题的基本态度。新时代背景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指主动而非被动、积极而非消极、坚定而非徘徊、自信而非自卑地传承弘扬和发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态度。这一理论命题的时代出场,反映了对中华文化的时代定位、本质特征、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
新时代背景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着特定的时代内涵,要始终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中华文化立场内涵丰富,既具有一般性特征,又有着特殊性释义,这种时代特殊性又构成了其内涵的核心要义。一方面,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1]从历时性的角度来说,中华文化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涵盖了古往今来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形态。从共时性的角度来说,中华文化是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化形态,既是一种民族文化,又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有了传承发展中华各民族的文化、进而丰富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一般性内涵。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立场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因而在当代中国历史方位下,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广义范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当代出场,本身就凸显了坚定中心思想、坚定中心立场的明确态度。这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基础上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立场,在坚定该立场的基础上正确对待古今中外文化,自觉自信地开展文化建设。
(二)体现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
坚定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的基本立场,体现了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文化价值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一方面,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自觉认知和充分肯定。唐虞三代以来,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2]也使得中华文化绵延不绝、未曾间断。中华民族在继往开来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最新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既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又体现了对自身文化生生不息生命力的自觉认知和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了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识和高度自信。正是高度肯定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民族复兴过程中的重要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的作用,正是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认识到其中蕴涵的优秀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外交哲学、生态哲学等思想对人们安身立命、国家治国理政、人类和平发展等问题的重要启发意义,中华文化立场这一理论命题得以时代出场。进一步来说,坚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自信,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具体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这既明确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内在价值要求,又体现了当前时空背景下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
(三)反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文化发展导向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具体表现为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秀价值理念。重视人民意愿、关注民心所向,是我国古今一贯的优秀传统思想观念。先秦以来,我国就主张顺民心、和民心、合民心、随民心、从民心、洽民心、善民心,从而实现民心一、民心亲的仁民理念,强调要尊重人民意愿,把握人们复杂的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满足人们的多样需要。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文化价值的自觉自信,重点是传承和发展这一重视人民意愿的价值理念。具体而言,就是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真正把人民的现实境遇和心理状态表达出来,[5]并且给人们以有益的启发。这一理念既是对传统仁民思想的时代性发展,更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性质的遵循,是对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体现,是对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根本遵循。其鲜明反映出当前文化建设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文化发展导向。
(四)适应综合创新人类文明的时代发展趋势
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是发展中华文化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题中应有之义。21世纪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进入了超越地域限制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还会进入太空时代。物质文明、科技文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人类资源合理分配的难题与精神文明失落的困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如何真正实现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效调和、如何合理分配人类资源这两大问题,迫切需要整合人类文明发展成果以引领人类的和平发展和持久发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说,西方现代文化在科技文化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在人文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有必要综合东西方文化的优势开辟出21世纪人类文化的新境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仅是对自身文化蕴涵的民族价值的充分肯定,还凸显了对中华文化蕴涵的世界价值的充分认知和传播自觉。正是这种对中华文化世界价值的自觉认知和自我肯定,使我们更加自信主动地在融通中西文化中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不断开辟人类文明新境界。
二、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要意义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开展文化建设和推进文化传播的原则性态度。在致力于实现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具有延续民族文化命脉、推进文化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站在复兴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对于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是有利于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增强开展文化建设的定力和耐力。不可否认,当前文化领域中存在着“去价值化”“去历史化”“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的现象。这一现象深层次反映出怀疑和否定自身文化的价值、进而转向和接受各种外来文化的思想倾向。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开展文化建设,不仅会出现中心茫然无所守而摇摆不定的彷徨状态,而且难以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利于在坚定自身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自觉自信、意志坚定地运用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开展文化建设,从而切实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二是有利于从人民的生活实践中获得文化创新的灵感。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与人发生联系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也才能够不断推进自身的发展创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深入人民生活实践,从而真正反映人民多样的情感和意愿,有利于不断获得文化创新的灵感,从而推进文化的大众化发展。三是有利于在综合创新人类文明中开辟出中华文明发展的新境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还意味着在“中心有所守”的前提下能够积极融通中西文化,在面向世界中实现中华文化的时代化发展。
(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来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利于满足人民当前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一方面,有利于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人文智慧中,解决当前人们的精神失落等问题,从而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人民对美好生活特别是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当前过度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产生的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在消费主义思潮推动下产生的“迷心逐物”的精神迷茫,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心理冲突、精神痛苦等问题,无一不在呼唤着人文文化的浸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文化中蕴涵的人生哲学、心理哲学等人文智慧,有助于为人们当前存在的精神疾病、心理痛苦等问题提供一剂良方,有助于人们在汲取中华人文智慧中逐渐建构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有利于在深入人民生活中,创作和创新各种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需要。14亿人民的生活实践丰富多彩,同时也蕴含着各具特色的情感需要和心理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研究导向,核心要义在于深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活中去,真正把握各个阶层和群体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状态,在切实反映人民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中开展文化建设。
(三)延续民族文化命脉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是延续民族文化命脉的必然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来看,中华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总是在传承基本文化精神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吸收新的思想观念,并且不断变换外在的物质形态。自唐虞三代以来,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精神,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文化精神不断浸润在治国理政、学术发展、百工技艺、民间文艺、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汉唐盛世等治世时期,中华民族不断丰富发展着民族文化,形成了汉唐儒墨道汇流、隋唐以后儒释道汇流的思想文化形态,形成了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尽管中华民族经历了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近代战乱等比较大的战乱时期,然而中华文脉却不曾间断,始终凭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经过重重考验,顽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正是在与时俱进、与日俱新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连绵不断的中华文化。新时代背景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民族跨越时空、具有永恒魅力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思维方式,对于延续民族文化命脉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意义。
(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在文化国际传播领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利于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一是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而提升国际话语权。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是坚持民族特色、国家特色,还是跟在他国文化后面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这是坚持本国文化立场还是他国文化立场的问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民族文化与国家发展需要出发,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传播中国优秀价值理念,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有利于通过“自塑”而非“他塑”的方式树立起当代中国形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了主动传播中华文化的积极态度。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倡导仁爱和谐的价值理念,倡导协和万邦的外交理念和不战、慎战、义战的军事思想,在历史发展中从没有主动侵略过他国。有着厚重人文底蕴的中华民族,在今天更不会为了经济利益发动军事战争、贸易战争。面对通过“他塑”的方式形成的“中国威胁论”等失实的国际言论以及与之相应的虚假中国形象,积极主动传播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导向,有利于树立起当代中国真实的国家形象。三是能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深远意义在于适应当前综合创新人类文明的时代发展趋势,保持对自身文化的定力、自信,在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尤其是人文文化的过程中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三、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路径思考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新时代背景下,应重点坚持在自信中独立、在传承中发展、在服务人民中创新、在交流中传播的基本路径。
(一)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保持精神独立
保持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自信是坚定中华文化立场、保持精神独立的基本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6]坚定文化自信,就需要在明晰古今中外文化利弊得失和各自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深刻理解和倍加珍惜在中华大地上形成的中华文化,增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内在精神认同。关键是增进价值观认同,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切实践行。在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使人们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7]从而建立起独立不倚、独立自主的文化精神。这种“博学而笃志”的文化独立精神,具体表现为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环境中,既传承弘扬和发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始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的基本立场。在这种文化自信和精神独立的坚毅定力中,从容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元文化思潮,以“心中有所守”的姿态保持精神独立,稳步实现文化自强、文化复兴。
(二)在传承文化基因中发展中华文化
在古今中外文化深度交融的背景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自信,突出表现为对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实现中华文化的时代化发展,不可能割裂文化传统,惟有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首先,需要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基因的基本内涵。中华文化基因聚焦于中华思想文化领域,概括而言可分为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等内容。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不仅存在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还熔铸在传统儒释道等思想文化中。这就有必要在深入研究中华思想文化尤其是传统儒释道文化中,挖掘出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理念。其次,要通晓古今变化,在方便制宜的基础上做出时变,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好古守经者,患在不变”。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在于积极主动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地发挥出文化经纶济世的功能,从而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如果一味守经据古,不知权变,那么“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是无法真正发挥出经世致用的时代价值的。再次,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进文化的发展。开展文化建设,一个关键点是在满足现实需要和调节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注入中华优秀人文精神,注入道德的精神,从而实现继承基础上的时代化发展。
(三)在坚持服务人民中创新文化成果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实现文化创新,还需要坚持在服务人民中创新文化成果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首先,要有热爱人民的情怀。我国自古以来倡导“举而措之天下之民”的事业观,认为真正的事业是有利于天下人民的,是有着博施济众的仁民情怀的。这种仁民情怀遵循了“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想办法尽量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不将人们厌恶的事情和情感施加给他们。当前文化建设坚持服务人民的基本原则,理应具有济世利人、热爱人民的诚挚情怀。其次,要善于把握群众心理。古往今来,“人情莫不欲安”,人们都希望得到身心的安宁。在当前人均寿命普遍延长和国富民富的情境下,人们基本上摆脱了古代“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的生存难题,与之相应而起的是日渐强烈地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对心理安宁的渴求。惟有精准把握当前人民“喜怒哀乐爱恶欲”的微妙心理,善于找到文化建设与群众心理的契合之处,才能真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的文化原则,也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建设安定人心的作用。再次,人民并不抽象,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性的人组成的。为了精准把握大众心理,就要深入人民多彩多样的社会生活,准确了解不同群体和不同阶层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在实现文化大众化的过程中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四)在构建主体身份中推进国际传播
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一个关键点是着力构建跨文化传播中的主体身份,独立自主地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文化主体身份主要是针对“以我为主”还是“以他为主”而言。无论是国际文化传播的目标还是传播的内容、策略、方法,均有一个文化立场的问题,均存在自主传播还是被动传播的问题。构建跨文化传播主体身份,就是在国际文化传播格局中始终保持“中心有所守”的战略定力和独立自主的文化精神,树立主动传播中华文化的积极态度。构建文化传播主体身份,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民族价值和国际价值。中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仅具有中国价值,也具有世界价值。尤其是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积淀形成的中华智慧,对当前人类的和平发展、持久发展有着重要的资源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建立独立不倚的文化传播品格。要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进而丰富人类文明多样性,就必然需要内向用功,以自立自强、独立自主的精神开展文化传播,切实增强国际文化传播能力。当然,独立不倚的文化精神,并不是自我崇高的文化保守主义或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体现了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立足中国立场开展文化交流和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独立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