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正观教育路径探析
2020-03-16高鸿
高 鸿
大学生公正观教育路径探析
高 鸿
[福建中医药大学]
加强大学生公正观教育,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深刻转型过程中,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矛盾交织,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公正观教育上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理性看待社会公正问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培养大学生公正观的辩证意识,形成家校协同教育的合作机制,响应网络舆论促进公正观认同,应是做好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一条有效路径。
大学生;公正观;路径探析
一、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内涵
公正,即公平正义。有史以来,人们便把公正作为不懈追求的一个基本价值目标,如《礼记》中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论语·子路》中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赋篇》中所说的“行义以正,事业以成”。这些主张体现着中华民族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与向往。在西方,柏拉图把公正看成是与智慧、勇敢、节制并列的“四主德”之一,认为公正是高于其他美德的最高境界;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德行之首、是得其所应得。自由、平等、博爱、秩序、效益,则是近代以来西方公正的核心精神。罗尔斯认为: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就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洛克、卢俊、康德等主张人人生而自由、平等。霍布斯把正义和公道归结为每个人对法律的遵守。以边沁、密尔等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者认为,公正是一种双赢,维护别人的利益其实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尽管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对公正有不同的理解,但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公正是指社会关系的均衡合理以及达到这种均衡合理的关系所要恪守的规范尺度。[1]大学生公正观是指大学生对公平正义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内化为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价值标准和体系。大学生公正观教育则是高校教育主体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大学生所进行的公正观念教育,目的在于激发其公正感,促进大学生积极内化一定社会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合理的公正原则和要求,从而在不断行为公正的基础上养成大学生的公正德性[2]。
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现状
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场所,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通过各种方式争夺青年大学生。“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大学阶段也是他们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公正意识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年价值取向会决定将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取得了不少经验,但在公正观教育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教育方式以简单灌输为主、教育内容片面化、教育效果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
(一)教育方式以简单灌输教育为主
公正观教育带有价值取向,坚持灌输教育方式似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意识形态领域,如果不用正确的观念占领阵地,错误的观念必然占领。为了防止大学生越来越趋向功利的公正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然而,灌输教育需要把握“度”,要努力实现大学生理性思考公正的能力和公正观教育的统一,以避免压抑个性和蔑视个体价值的情况出现。
(二)公正观教育内容片面化
公平指社会地位上平等和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合理,公正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伦理原则,正义是一种理念存在,主要用于社会制度层面。[3]公正、正义侧重的是社会基本价值取向,公平更具有工具性,是实现公正、正义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在公正教育过程中,要防止以公平取代公正,反之,则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比如在学生综合考评、入党推优中对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或担任学生干部的有一定加分,导致这些学生貌似“公平”地占领其他学生的机会处于优势的竞争状态,而一般学生则处于劣势的竞争状态,这不符合公正的初衷。
(三)教育效果存在知行脱节
目前一些高校的公正观教育并没有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社会问题,以及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中的困惑,出现了公正观教育和生活实际的脱节现象。教育者只是把公正观作为一门知识传授给他们,考试时候能作答即可,没有帮助到学生处理面临的实际困难。教育只有落实和反映到学生现实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取得学生对公正观教育的认同。
三、加强大学生公正观教育路径选择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公正观教育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深入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通过成立学习小组、开辟理论学习专栏、组织辩论赛等,推进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其次,要利用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活动契机对大学生开展教育。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论是“最美逆行者”的医务工作者,还是坚守工作岗位的普通员工,都是生动的爱国主义素材。其三,要开辟网上大学生思想教育阵地,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让公正观入脑入心。其四,顺应社会发展变化,培养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为优秀辅导员提供职业发展和晋升的渠道,让他们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知心人。其五,将教师育人职责和职称晋升相结合。教师不但要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能主动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应不断完善教师兼职班主任制度,通过树立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二)培养大学生公正观的辩证意识
大学生是一个个的个体。不同个体的价值取向的不同,并不是不同性质的价值观对立,而是不同主体利益需求造成的。公正观教育要获得大学生认同,需努力实现教育内容从抽象走向具体,积极应对和引导大学生对公正问题的探讨,不断扩大教育工作者话语的影响力。西方社会意识形态渗透是通过文化多样性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西方文化传统文化标榜的“公正”“自由”“民主”等口号一旦披上普世价值外衣,对处于转型时期而又对社会现象认识不清的青年大学生极容易产生诱惑力,往往导致他们对西方价值观的认同。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公正理论的立足点,对西方资产阶级公正理论进行了扬弃,一方面认为资产阶级提出的权利平等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个人的独立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从而为发展到共产主义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超越了以往道德的角度,将公正与生产方式相联系,认为公正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阶级的范畴,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公正标准,资产阶段的公正观以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论证个人利益的神圣不可侵犯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正义性,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正。[4]因此,公正观是历史的、相对的、具体的。应当看到,当前社会出现的公正问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人们心理期待不断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公正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形成家校协同教育的合作机制
生活即教育,公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协调,公正的教育也应该放在大学生接触的社会关系中考虑,大学生公正观念的形成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的,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要重视家风家训的教育,从小培养公正的意识。学校要改进课程教学方式,思政课老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来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线上线下的课程讨论。要充分利用寒暑期社会实践,带领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内容丰富的公正观教育。所有教职工都肩负着“三全育人”的职责,行政管理部门要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如学生处可以加强学生的校纪校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教务处通过课程教学、考试考勤、实习就业等,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热爱学习。要主动为学生搭建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通过校园环境卫生督导、食品安全检查、校学生会自律队、廉政监督员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强化大学生公正观的实践认知。
(四)正面响应网络舆论
理论教育要联系实际,正确释解社会现象,才能产生教育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迅速,从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分析,一般都是先有社会热点,后有网民的意见和情绪。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并能科学预判和引导,调动大学生关注并探讨网络舆情,让多元的价值观在沟通过程中得到展示和碰撞。要通过大数据平台及时掌握学生关注热点和动态,做到事前分析、事中引导、事后总结,提高教育针对性,在不断的沟通和辩证中,形成大学生对公正观的自我接受和认同。
[1]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公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杨建兵,李庆. 创新教育方法 提高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效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107.
[3]陆树程,刘萍.关于公平、公正、正义三个概念的哲学反思[J].浙江学刊,2010(2): 202.
[4]桑学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公正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大学生公正观及其价值引导研究”(项目编号:JAS170203)
(责任编辑:杨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