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育治理理论建设的目标和责任
2020-03-16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教育领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 “四个意识”,增强 “四个自信”,坚决做到 “两个维护”,基本前提是有清晰的理论认识。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首当其冲的是治理思维、治理逻辑、治理哲学的现代化。相比于教育教学的单向改革、局部改进来说,或许依靠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具体经验就已够用;而系统思考教育治理问题,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整体优化,需要克服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优先加强理论建设,依靠理论来加速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第一,秉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围绕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最具战略性决定意义的目标要求,我们的首要使命是将秉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的自觉性推上新高度。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办学方向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根本宗旨上,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1]守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坚持其在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并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切实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通过 “反向飞跃”在思想上努力超越历史距离、空间距离,探析其本真意义。深入发掘和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的时代内涵,洞察世界格局和中国社会矛盾深刻变化过程,清醒看到人类谋求自身解放和自由发展的历史使命没有变,牢记中国教育的初心使命没有变,阐释实现教育梦和中国梦同频共振的规律。继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的当代发展,面对教育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各种各样的挑战,认真甄别哪些需要与时俱进,承担起历史和理论责任。
第二,引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回顾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引进全球一切积极因素并让其发挥充分作用,逐步由跟跑到并跑,甚至在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等一些领域开始领跑。我们不再满足于一时一事上“锦囊妙计”,而要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中推进整个教育现代化进程。需更加集聚和增强教育现代化共识,今天我国的教育可以说是当代世界各国中发展最快、成就最多的,同时不同地区、不同要素等之间也存在差异甚至纷争,虽需包容丰富多彩带来的活力,但更注重增进共识,更好地汇聚教育现代化的力量,需更加凝练教育现代化的特质。回顾这些年先易后难、“摸着石头过河”的教育改革发展历程,需要继续拓展与教育相关的各种要素,包括历史的与现实的、现代的与传统的、公办的与民办的、中国的与外国的、计划的与市场的,形成书写教育奋进之笔的磅礴伟力。需更加完善教育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基于近年教育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适应国家战略和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促进治理水平大幅跃升。
第三,贡献人类教育共同体的方案和思路。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内在交织的历史交汇点上,既确保中国教育现代化在科学大道上行稳致远,更要为人类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中国方案。在教育领域做好自己的事,同步提升教育公平和质量水平,确保我国教育的未来发展行进在正确方向和健康道路上,也意味着要为人类教育共同体提供样例。完善教育开放机制,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在教育开放中合作,在教育开放中创新。勾勒人类教育共同体愿景,就像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似乎没有走单一道路和单一模式一样,教育也初步显现多种走向和多种模式,倡导不同国家间教育领域的共商共建共享,构建造福人类的教育共同体。
第四,做好学理研究与咨政建言。教育治理是整个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好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事物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量变引起质变等一些哲学基本原理,在理论高度上就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予以系统总结和提炼,形成 “中国视角”的理论分析、判断和概括。同时,教育治理不同于科学实验,角度不同,看到的事实、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但其观点最终是要接受实践检验;衡量学者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既看其发表论文著作情况或媒体曝光率,又看其是否正面、彻底回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课题,提出了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考验的意见建议,为教育现代化出智出力。
第五,强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教育治理已成各界热词,普遍渴求来自学科视角的深刻解读和阐释。面对现实情况不尽如人意,学界尚未能提供系统、扎实的学理支撑,有时存在以西方理论淹没中国思想、以动态报告替代稳态著述等现象,需要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理念及其实践进行跨时空、多学科和追根溯源的理论研究,加强教育治理的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同时,决定教育治理水平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切实融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贯通教育治理人才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广开培养培训渠道和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水平。
第六,推进学派塑造与国际互鉴。教育治理理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着眼于服务我国教育现代化从实践发展到理论建构、再到指导实践的螺旋式推进进程,聚焦新时代我国教育领域问题根源的新揭示、教育研究内容体系的新发展、教育核心概念的新概括、教育发展走向的新界定、教育制度政策依据的新支撑,努力塑造兼具明晰概念、深厚学理、自洽逻辑、完备系统的中国特色教育治理理论学派。同时,遵循破立结合的原则,既扎根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保持中国特色教育理论定力,也密切关注国外教育实践状况、全面考察改革发展有效做法,紧紧跟踪国际学界对教育治理的积极探究与最新进展,实现与全球教育治理建设的学术对接,努力构建包容性的教育治理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