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中医药高校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3-16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产教中医药人工智能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深化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1]。2019年10月印发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强调要 “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2]。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中医药大会的指示中明确提出的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及不断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利用好产教融合机制,加快实现中医药发展业态与人才成长生态的提质升级,进一步坚持中医本色,又开拓出创新开放、充满活力、融合汇聚的新境界,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命题,也是一次重大机遇,对此必须深刻转变理念,取得重要共识。

一、产教融合是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动能

中医药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存在适应性差异,因此,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动能。

1.中医药事业肩负着全民大健康的重要使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健康日益成为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核心的消费需求。建设 “健康中国”,做身体健康的民族,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已经成为实现 “全面小康”的关键。中医在过去的岁月里,为中国人的医疗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医药是 “中华民族的瑰宝”,是 “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实施 “健康中国”战略、建设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 (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 (2015—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系统谋划布局中医药发展。在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3]。这是党对中医药事业在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中医药事业发展处于 “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最好时期,同时又面临着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大使命。

2.产教融合是破解中医药人才培养瓶颈问题的关键一招

人才就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首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建立60多年来,广大中医人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努力健全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创新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为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对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的重要批示中强调进一步健全医教协同机制,加快培养大批合格医学人才。但中医医学院毕竟是学校既有的教学资源,医教协同还是以内部资源协同为主,产业融合则是更开放、更高能级的资源融合。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医药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相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单纯以教育内部和产业自身去寻找破解的答案,显然是十分单薄的,必须从更为开放的视角,将中医药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更紧密地与产业和市场这一最灵动、最具活力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将教育链与产业链耦合联动起来,在更广阔 “健康中国”的大舞台上去激发人才培养的活力,再把人才培养的红利以及科学研究的成果更进一步地体现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大命题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破解阻碍中医药人才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真正构建起协同开放、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大格局。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创新中医药产教融合的理论体系和体制机制。

3.产教融合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国,要教育先行,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要 “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4]。

中医药产教的融合也是培养有情怀的 “当代新中医人”的一条必由之路。一方面,让各行各业互通有无,融合发展,以育人为初衷,担当起培育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公民的责任,让孩子身体身心健康成长,让教育不再一 “智”独秀。中医药的产教融合,可以将大医精神、工匠精神培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在当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了创业的温床,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拓展。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中医药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高校要提升产教深度融合的能力,完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发挥对国家和区域创新中心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因此,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创新发展都必须与中医药产业发展统筹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短板已成为掣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1.产教融合要求中医药产业新业态的再构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顺应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的趋势,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5]这对中医药健康产业来讲是一种启示:中医药产业新业态要再建构和能级提升,必须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中医药的相融相长。这里提到了 “耦合共生”的理念:“耦合”来源于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共生”源于希腊语,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的,是指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随后 “耦合共生”不约而同地应用于经济学领域,指的是存在内在的、长期联系的不同行业间相互补充、共同生存、协同计划,它们通过系统在资源上的互补与合作,构建一种具有横向共生、纵向耦合特点的组织活动,实现各行业的共赢。[6]

产品是发展的生命线,没有高水平的产品,不仅产业起不来,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拉动力也会受限,这也是 “耦合发展”的一种标志。反观中医药医疗、健康服务业及研发机构,却与现代资本市场之间的耦合度严重不足。医疗机构掌握了大量信息与服务人群、行业人力资源,尽管中医医疗是公益性为上,但事实上更应有足够的机制让这些重要的资源从医疗单位走来,让医院做好做实公益性的同时,把应是市场性质的健康服务其他领域的工作交还给更具活力和个性的市场,真正体现 “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的理念。这就需要探索中医医院新的发展之路,尤其是评价导向问题。首要的是让中医医疗的各种资源充分流动起来,让医院通过对接健康产业大市场,彻底改变向“医保要钱”,以及因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导致医保费用增长过快,打破 “医院垄断健康市场”的现实,让医院及专业人员的收入来源实现多元化和合理化。也唯有如此,方可解决健康产业新兴企业 “智源”“资源”不足的困境,让高质量、高水平并能真正体现中医本质特征和优势的健康产品不断涌现,且能实现 “迭代”发展。

2.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人才发展适应性不足

据国务院发布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服务产业规模要在2030年达到16万亿元。[7]而据有关市场机构调查,2017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规模为4.9万亿元,两者之间差距很大。可以预见,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老龄化及城镇化加速、医保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服务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对于各路资本来说,健康服务产业已经成为竞相追逐的 “蓝海”。[8]

而中医药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防治观,中医药技术、方法和手段,疗效确切、养生保健作用突出、治疗方式灵活。按WHO提供的数据,194个国家有中医机构,传统医学发展基础好的国家 (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使用过传统医学服务的人数比例在40%以上。据有关研究资料,世界中医药服务市场估值至少在500亿美元/年。[9]中医药服务需求,正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呈现强劲的市场发展潜力。中医健康服务在建立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过程中,有独特优势和较大的市场,包括海外市场的发展空间。

当前,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规模尚不够大,资源分布不均,市场集中度不高,产业链较短;其次是缺少差异化的中医健康服务产品,数量、质量不能满足健康市场和服务贸易的需要;再次是中医药健康服务传统技术模式难以适应规模化发展要求,服务模式尚不能很好适应现代生活节奏,需要进一步完善;最后是中医药健康国际服务人力资源的缺乏。[10]据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多元化多类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定位明显存在不明晰的问题。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

现阶段,当务之急是构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中医药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必须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中医药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学科专业建设与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健全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1.构建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新生态

从中医药高等教育本身来看,首先要做的还是要转变观念,打破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结合各类高校的特色优势和发展定位,创立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并从破 “四唯”入手,建立起有利于产教融合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教育结果的新导向、新纬度,为人才 “松绑”,为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更为包容和宽松的生态环境。

研究型高校要创新和深化中医药科学研究,引领中医药学科建设与科技成果向育人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深度转化。要打破学院、学科、医院的 “围墙”,对接学术创新发展,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贯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突出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养成。要加大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将最新中医药创新研究成果及时融入课程教学,建设新时代中医药创新课程,助力完善中医药教材体系,推出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适应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创新意识浓郁的示范课程、示范教材。

不管是研究型高校,还是应用型高校或者高职都必须处理好医药产业的公益性与市场性的关系,建立院校产教融合的良好生态。必须构建由政府主导、高校参与、社会力量为主的公益与市场耦合的桥梁,通过教育与产业双轮驱动,推出除重大装备外的高层次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培训课程、人力资源产品等软性产品,将中医药健康服务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该理念,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参与善小公益基金村医培训合作的品牌项目,一方面通过政府主导促进了精准扶贫,另一方面加强当地政府与村民对于自身的中医药资源的重新认识,推出绿色中医药产品反哺项目,形成了公益与市场、人力资源与健康服务产品的良性循环,形成了培训与产品研发耦合的新机制。

2.建设复合应用型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对接 “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必须探索复合应用型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围绕实现中医养生健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全面促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研制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深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形成校企联合运行新机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打造特色教学团队,以 “国际水平、中国风格”为指引,稳步推进中医特色康复、养生、护理、健康管理、营养药膳等应用型专业建设,培养医药融通、医工结合、医管兼能、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中医健康服务复合型人才。积极对接 “新工科”“新医科”建设规划,基于行业发展需求,注重工程学科与基础学科的紧密结合,注重工程思维与人文精神的紧密交融,以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尤其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与国家级高新产业基地和高科技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探索产教研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构建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双师队伍”等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体系,凸显医工结合、中西融通的特色,切实提高复合型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质量。

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是未来国医大师、教学名家、行业领军人才的重要储备,必须多行业多学科系统设计、重点培养。为此,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毕业后教育阶段建立了优才学院,这是学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介入的培养项目,根据共同的目标、理念、需求,系统设计课程体系,邀请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培养政府定制的高级人才,从而构建产教融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3.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新机遇促进其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我们社会将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来看,我国在工程和产业应用上虽然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在技术创新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甚远。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人工智能的原创成果都来自美国。我国未来要在人工智能领域领跑世界,首先要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人才的培养,通过发展新的理论来引领技术的突破,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于数术”,人工智能与中医药解决复杂、非线性思维与高度个性化的特质有着天然的耦合度。这为中医药产教融合提供了一条发展新路。只要规避好伦理、数据脱敏和隐私保护问题,人工智能定会助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且成为中国风格智能健康的一张 “名片”。

我国要在全球科技竞争赢得主动权,推动我国产业提质升级,其关键也在人工智能技术人才。据报道,麻省理工学院 (MIT)已将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 (EECS)拆分为电气工程(EE)、计算机科学 (CS)、人工智能与决策(AI+D)三部分,人工智能系独立。高等教育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学科与人才培养。中医药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人才,也必须加大多学科联动联通。近期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分别设立了医学人工智能专业,这对中医药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作为中医药人必须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作为 “部市共建”“双一流”建设学科以及教育部3个A+学科高校,上海中医药大学依托面向基础前沿的交叉科学研究院、面向文化引领的科技人文研究院、面向行业的创新中药研究院的科技优势,继续打破学院界限,建立中医人工智能学院等开放的、跨学科、整合式的教学大平台。中医人工智能学院依托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国医药城等产教研融合基地,建立新型产业化学院组织架构,围绕培养新型产业人才和中医智能诊疗产品开发,探索产教研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现今,中医药产业正向高质量发展迈出关键步伐,迎来新的重要机遇期。中医药人才培养也步入了高质量发展期,这不仅需要教育本身的内涵式发展,更需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推行产教融合。中医药的 “传承精华”是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石的理论、思想、技术精华的传承,“守正创新”则是坚守中医药发展的正确道路基础上创新发展,产教的深入融合正是它的重要推动器,坚定了中医药人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猜你喜欢

产教中医药人工智能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2019:人工智能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人工智能与就业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