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及引导策略
2020-03-16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上海201306)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1]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文科类很多专业课程以其丰富的人文价值与较强的感染力,在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公民人格、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行政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的公共部门管理者为目标,该专业在课堂育人和价值引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西方行政学说史”以梳理行政管理发展历程中的行政学说为主线,行政学说的理论价值和改革意蕴有利于学生们夯实专业基础,行政学家的攻坚克难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则有助于引领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课程的价值指向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要守好课堂的意识形态阵地,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西方行政学说史”以历史叙事的形式为学生们呈现了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政治学是行政管理学的母学科,社会学、管理学和历史学知识都为行政管理专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给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的思政价值挖掘,主要聚焦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
(一)政治学类课程蕴含的价值认同,有助于学生理解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层面是国家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要求,“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是对其提纲挈领的价值认知。“西方行政学说史”是一门帮助学生梳理行政管理发展历程的史学类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蕴含深厚价值认同的政治学类课程。经济和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准则。初创时期和正统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者大多来自英美德等经济发达国家,而作为一场范式革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则被称为一种欧洲现象。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和政治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政管理的学科发展和制度实践,也影响着行政学者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初创时期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提出者威尔逊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关注,才主张用行政管理学来指导国家管理活动。作为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者,泰勒和法约尔都将效率作为公共行政的主流价值倾向,并为此从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做出了诸多革新和探索。正统时期的“科层官僚制”设计者韦伯也是期冀通过组织形式的变革来推动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唱响20世纪后半叶主旋律的“民营化与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这些活跃在行政改革舞台上的理论角色,则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代表了行政理论的改革意蕴,并极大地增强了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竞争力。这些内容强化了学生们对国家富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意义认知。政治民主是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体现,早期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弥漫着浓重的民主气息,21世纪的学说史则是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推向了新高度。无论是从理论知识的阐释上,还是从技术方法的突破上,民主化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文明价值观的确立是对文化发展的要求。人类的历史就是文明的历史。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是理解冷战后的世界政治的新框架。他将世界文明分为八种,并对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进步中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赞扬。西方文明是学说史课堂上讲授的另一种文明,在多元文明的冲突和共生中,学生能对具有包容性的中华文明产生更为强烈的认知。生产要发展,生活要幸福。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要求实现多元主体关系的统一,在行政管理学科发展史中寻求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文化、政治与社会的统一。
(二)史学类课程铺开的思想卷轴,有助于学生深化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公认的智力核心。自由和平等唱响了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旋律。启蒙思想家的政府论、社会契约论启迪了人类的智慧,并作为制度遗产投射到现代西方行政学说史发展历程中。作为提出与创立时期的西方行政学的代表人物,威尔逊和古德诺对于“政治与行政两分法”的价值认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对高度集权管理模式的追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公共行政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福莱特和巴纳德都对权威进行了重释,他们认为权威并非来源于权威者,而是源自“情境规律”,两位研究者表达出了对于自由和平等的向往。批评与转变时期的沃尔多也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思想基础进行了批判,认为政府如果不能实现较高的效率,那么民主使命就难以实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2]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观念中存在着一种“富有同情心的影响”,倡导社会公平价值观,高举公平正义旗帜,主张对传统的机械行政观进行修正,引入社会公正以建立起社会性效率,并由此打破科学管理运动思想影响下“效率至上”行政观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们关注行政学者们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理念之时,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会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并将这些理念具体落实到社会行动中。
(三)人物传记类课程展现的道德情怀,有助于学生遵守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西方行政学说史”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培养具有一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公共部门管理人员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公务员必须既是道德的思考者,又是道德实践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一个公民的价值准则的要求。公民个人的政治立场、民族意识、爱国精神等“政治素质”和爱岗敬业、诚信友爱的职业操守,既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行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一个人智力水平的主要途径。徜徉在西方国家行政学说思想的海洋中,学生们能领略到诸如马克思·韦伯这样的社会学家的爱国情怀;能感受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西沃之争”所折射出的思想家们的科研精神;更会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和“现代管理理论之父”的巴纳德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所震撼。西方行政学说是西方资本主义特定环境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阶级烙印,但这些学术巨匠在个人品质、道德情操、职业操守、科研精神等方面展现的特质,可以启迪智慧,教化学生,感染学生,引发共鸣,引导学生对国家、社会、职业、品行产生理性思考,从而产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强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选择观,加强对“人无信不立,市无信不兴,政无信必颓”的诚信观念的深入思考。
二、“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思政的价值偏差
(一)西方国家发展经验借鉴与中国特色发展路径定位的价值偏差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外来的学问。“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梳理了行政管理学从19世纪末的产生到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而这一发展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都是行政改革舞台上的主角,唱响了时代发展的强音。远至“政治与行政两分法”的提出及发展,近至“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及运用,行政管理学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印上了西方国家的痕迹[3]。这些公共行政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为中国行政管理学学科的发展和公共政策的制度实践提供了经验借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行政学说史”属于介绍西方经验用于中国发展实践的课程。毋庸置疑,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为中国政府的制度创新廓清了发展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发展经验。但同样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浸透中,在对中国国情进行客观研判的基础上,在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走出了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是每一位中国公民的义务。作为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这些知识都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清晰的价值呈现和正确的内容传授。做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要做到既让学生借鉴西方文明,又要让学生认同“中国模式”,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历史分析轴线与新时代发展情境的价值偏差
时代是思想之母。每一个特定的时代都折射出特有的时代光辉,积淀下厚重的思想遗产。任何“事实”都是历史的产物,是在历史进程中被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形塑的。“西方行政学说史”跨越一个世纪讲述学科成长史,诠释学术巨匠品德。“历史是一面镜子”,唯有知悉了事物发展的昨天,才能立足今天,着眼未来。从行政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行政管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兴盛繁荣,在这幅慢慢铺开的时间卷轴上,人们探寻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制度遗产,但毕竟时过境迁,沧桑巨变,历史人物的沧桑感和厚重感,如何在新时代大学生中产生价值共鸣并形成价值认同,这是史学类课程无法绕开的话题。《改革政府》一书中对于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做了如此的阐述: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令人吃惊的时代。我们生活在全球性市场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里,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我们生活在微型化市场的时代[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强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任务,要求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人生观形成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时代赋予的新特点,这就要求课程体系的组织设计符合大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循序渐进性并考虑现实社会生活给予他们的价值影响。
(三)抽象理论阐释与具体社会现实的价值偏差
公共行政的传统是以技术—工具理性为支撑的体系,体现了垂直管理、职业专家支配、物化的官僚制以及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特征,这种组织体系适用于一种极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后现代主义高度复杂和高度不可控的社会环境中,其制度结构就丧失了回应性和创新力[5]。“行政中立”是公共行政的基本神话。依据早期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人们假定公职人员是价值无涉的,虽然他们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等环节都会施加很大影响,但人们仍然怀有这样的期望:行政人员在运用自由裁量权的同时,是接受已经确定的政策指导并予以执行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甚至通过将公共实践的波及面限制在高效实施的范围内来巩固“行政中立”的神话。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的社会结构、社会体制和社会现象是否应该被视为事先给定的、固定不变的抑或是它们是否应该被视为在重塑现实时作为一种可塑性的材料,在全球化推进和社会不可预期程度提高的今天,辩证的思维模式、社会建构的取向和民主对话的治理态势必将进入今天的政策创新议程[6]。
三、“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思政的引导策略
“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无可辩驳,但在教学设计中出现的课程思政偏差也毋庸置疑。做好该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进行引导,才能更好发掘课程思政价值资源。
(一)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是一个润物无声的教学过程,为了贯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课程思政”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大的方面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顶层设计;从小的方面讲,需要各专业各学科互相协调配合[7]。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凭借课程教师一己之力是无法实现的,教务处需要为课程思政提供平台,增加经费,并为教师们提供交流和培训,从而增强教师们的课程思政工作能力。学院需要在院级课程思政工作室的指导下,对已经获批立项的“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思政项目予以政策和内容上的指导。作为专业必修课,“西方行政学说史”的课程思政设计很难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相互协调。专业内部的协调和配合工作相对容易开展。“西方行政学说史”一直都是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来开设的,但是上海海洋大学进行2018年培养方案修订后,将该门课程作为了行政管理专业公共行政方向的必修课,这就使得选修本门课程的人数从100多降低到了40人左右。选课人数的减少,非常便于该门课程开展具有课程思政内容的课堂讨论。“西方行政学说史”在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安排方面,既要遵循专业课知识体系的规律,还要发掘思政元素,提炼和归纳思政要点,将思政育人贯穿到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中,让课程育人的氛围感染到整个专业培养当中,在知识传授中体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8]。
(二)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
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既要处理好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也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西方行政学说史”的教学内容较为固定,如何在固化的内容体系设计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让教师既在课堂教学中做好价值引领,同时又不失专业教学的价值本源,这对教师的授课艺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思政建设特别需要头脑的冷静和视野的开阔,切忌一哄而上的思维,将所有的专业知识点都印上了思政的痕迹。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行政学说史”的教学内容设计,则需要将思政工作的重点放在专任教师的“四个引路人”角色的扮演上。为了当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教师串联起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巨匠,引导学生从他们身上学会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刻苦钻研的学术品质、勤奋认真的人格魅力。通过直接而具体的事实,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引导他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中发掘出大有裨益的德育素材。
“西方行政学说史”的课程思政建设要规避狭隘思维,要有学习的精神,开拓的视野。为了打造全程育人教学体系,教师在课前、课堂和课后都要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在为学生们开始每一位学者的学术思想讲解之前,教师都需要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提炼课程思政要点,总结课程思政要素,为学生做好专业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梳理和发布的工作。同时要考虑到西方国家的制度情境与中国的制度设计的不同,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思考学术思想和个人精神在课程思政内容方面的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达到既教授专业知识,又传授育人道理的双重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中,可以采纳案例教学法,运用头脑风暴、小组分享等形式,提炼课堂收获,分享学习心得。课后要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补充阅读和学习,全程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为人,坚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信念,增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让课程思政具体化。因为教学过程一旦展开,教师就应该将注意力放在课程内容与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上,这也是其教学成熟的重要标志[9]。
(三)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适应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在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教学方式的变革重点落在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和与时俱进方面[10]。考虑到专业知识的体系性和模块化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校线上EOL教学平台,并积极争取在线课程建设项目支持,完成在线课程建设。以此为平台,录制课程思政微视频,发布课程思政材料。通过2017年的在线课程建设,“西方行政学说史”已经完成了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等知识点的录制。这两个被称为20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的原理,蕴含了丰富的价值资源和做人道理。为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西方行政学说史”的课堂讲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PBL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启发方法,唤醒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对社会现象和公共政策问题的关注度,以此增强他们的“四个认同”;还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资料的准备,组织学生们参与课堂讨论、布置读书笔记,设置课程议题并进行专题汇报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探索都可以从多个层面充实课程思政素材,做好价值引领,实现课堂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