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民间舞蹈在基础教育中的传承思考

2020-03-16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美育舞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广西桂林541199)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义是尊重和理解文化多样性,每一个区域中的少数民族都应该熟悉和认知本民族文化,兼容并收地学习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去其糟粕,取之精华,最终达到“天下大同”。可见,教育除了培养人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之外,最关键的作用是通过教育潜移默化地建构学生的审美情趣、民族情怀、族群认同。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是传承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途径之一,基础教育是学习、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有效路径。传承民族民间舞蹈,传播民族民间文化应始于基础教育。

一、民族民间舞蹈在基础教育中的传承现状

(一)舞蹈师资匮乏

根据教育部2014年1月公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国家从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相关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并作为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为更好地落实要求,教育部还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舞蹈作为艺术素质的主要内容,是艺术素质测评的关键点之一,在整个艺术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舞蹈教学活动历来是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舞蹈教学主要由音乐教师承担,随着《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全面开展,我国中小学校需要大量的舞蹈教师。以广西桂林为例,现在的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课堂,主要是音乐和美术,舞蹈教学是附属于音乐课堂的活动,中小学校几乎没有专业的舞蹈教师,特别是精通音乐的舞蹈教师稀缺。

(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滞后

美国1994年制定《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法国舞蹈教育环环相扣,层层相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舞蹈教育体系。与国外基础教育相比,中国基础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教学明显滞后。根据调查,中小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了解不深刻,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种类、风格分辨不清,舞蹈鉴赏能力薄弱。目前中小学教学课表中没有专门列出“舞蹈”课程,舞蹈进校园在众多学校只是一句口号或一种形式。中小学生只能在电视、报纸、手机等媒体中观看民族民间舞蹈,通过这些媒体模仿他们感兴趣的民族民间舞蹈。

(三)民族民间舞蹈实践活动缺失

艺术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强实操能力,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彰显学校实施美育执行力度。民族民间舞蹈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从德育、美育的观测点检验学生的素质能力。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侧重语数英等课程的学习,导致艺术实践活动相对缺失,学校场地、设施、师资、管理薄弱,阻碍民族民间舞蹈校内外实践活动实施。舞蹈教育硬件与软件的薄弱,影响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分辨,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失去兴趣与动力。

二、民族民间舞蹈在基础教育中的传承路径

(一)推进美育教学改革

教育是国家之根本,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改良教学环境、改革教学内容,才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五育并举”与“以美育代宗教”的探索性实践教育理念,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全面的人、完整的人。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有总体要求、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等内容。总体目标是: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2017年12月和2018年12月,连续两年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南师大”)音乐学院承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学术支持的“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课例展示暨论坛活动在华南师大荣耀进行。2017年会议闭幕的当天下午华南师大以音乐厅广场为舞台,由深圳弘雅小学、海韵学校、广东广雅中学、广州市第一中学、第86中学、体育东路小学、第三中学、玉岩中学八所中小学带来岭南非遗瑶族小花鼓舞、广府醒狮舞、瑶族大长鼓舞、客家杯花舞、客家竹板舞、潮汕陆丰钱鼓舞六种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展示在大家面前,令人耳目一新。通过这场别开生面的汇报演出,展现华南师大教育特色,也让观者体会到民族民间舞蹈融入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有效途径,其非遗舞蹈进校园网状式、阶梯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推进美育改革,真正让民族民间舞蹈火起来。

中小学校要开设关于民族民间文化等相关课程,建立以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为主体,包括地方音乐、地方美术、手工制作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内的美育课程体系,共同推进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等教材体系建设。

(二)构建学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资源

基础教育应该从内部提升,从外部辅导,引入丰富的民族民间校园舞蹈教学资源,建立“校地合作”的育人模式。首先,中小学的图书室、音响资料室应该购买、储备民族民间舞蹈书籍和光碟,提供学生获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知识途径,方便教师备课,提升教授民族民间舞蹈时查找资料的便捷性。其次,招聘有舞蹈特长的音乐教师或专门教授形体的舞蹈教师。专业教师经过系统学习舞蹈的相关文化、知识,能够较精准地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民族民间舞蹈学习中的问题,为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再次,开展关于民族民间舞蹈的特色活动,如广西通过“三月三”等少数民族活动,让学生了解民族服装、节日渊源、音乐、舞蹈等相关文化的内容。再者,开展相关的舞蹈比赛,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赛教机制,创作少数民族题材舞蹈作品,促进校园民族民间舞蹈的可持续发展。如全国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演中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的舞蹈《南珠·丝路》、全国第五届中小学艺术展演中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的舞蹈《天琴神韵》、广西展演中钦州市灵山县第二中学选送的作品《炮龙飞舞》、新洲中学《丰收跳岭头》等,都是通过比赛创作的民族民间作品。这些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文化阐释的提炼、整理、加工和再现,不仅展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提升学生审美性与文化性。最后,请民族舞蹈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活动,如华南师范大学通过“非遗”舞蹈进校园与地方小学对口帮导的朋辈模式,丰富了基础教育校园的舞蹈教学资源,体现了现代基础教育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融合性。

(三)建立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学校

文化传承是我国基础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于教学、科研两大职能后的第三职能,将文化传承与舞蹈艺术、基础教育有效融合,是舞蹈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使命担当。近年来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陆续将文化传承融入教育教学、特色建校、品牌立校的改革创新工程之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原生态舞蹈、“非遗”舞蹈在中小学的课堂、舞台或艺术实践中真正跳起来、活起来。例如桂林市中小学开展的课间十分钟特色操项目,其中秀峰区翠竹小学的《戏曲操》包含桂林彩调中舞蹈元素,象山区回民小学的《自编民族韵律操》融入民间舞蹈元素。从第一届桂林中小学艺术展演开始,桂林市教育局鼓励各城区和县发挥少数民族地域优势,展示与创作优秀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其中龙胜中学立足区域性,连续推出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勒金》等一系列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为民族区域舞蹈文化的传承发掘新途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在基础教育中应该专校专培,将不同少数民族舞蹈由艺术部门、专家定向输入校园,培训教师,引导学生,定点建立传承帮带定点施行学校。例如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与桂林市艺术学校展开合作项目,学校先后为专业院团定向培养了81级、97级两个桂剧班,90级声乐曲艺班和2011级“小桂花”戏曲传承班,使国家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四)开展民族民间舞蹈主题文化节

集统一性、互动性、参与性、欣赏性、表演性为一体的舞蹈文化节,是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有力举措。活动中以板块划分主题活动,比如文化介绍板块、图片展示板块等多个方面,让学生从视觉中,近距离直观接触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了解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开展民间舞蹈文化猜谜大赛、少数民族舞蹈特色手工艺制作及展示、民族民间舞蹈组合表演、民族民间歌曲演唱等多种形式的相关文化活动,推广与传播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弘扬热爱民族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课外文化层次,促进校园文化多元性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中小学生接触、了解和认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提供沟通、交流与展示平台,让学生建立民族文化认同感。

(五)构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联盟

2005年12月20日,国家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中小学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研究与发展可以建立特色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联盟、区域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联盟和国家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联盟。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基础教育中优质民族民间舞蹈资源整合与共享,为中小学舞蹈学习提供基础支撑与网络服务;通过建设联盟交流平台,让联盟成员快速、便捷地进行互动、交流并展开合作,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形成规模;积极开展国内外舞蹈教育课程资源交流、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多方面实践关于民族民间舞蹈在基础教育中传承的新想法、新思路、新成果。

舞蹈教学联盟不仅扩大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影响力,创立以舞蹈艺术为特色的校园品牌文化,还可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教学名师,开展和参与国家素质教育相关的重点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教学联盟汇聚优质文化艺术资源和优秀人才,最终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文化平台共用、文化活动共办、文化成果共建。

(六)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协同育人

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协同育人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携手,共同合作,合力达成同作用、同效应调节和影响基础教育德育与美育的最终目的。学校贯彻教育方针,落实领导责任制,全面实施立德树人,紧抓艺术教学质量,为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通过民族民间舞蹈在校园中的推广与实施,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发挥舞蹈育人、育心、育德功能,完善育人,优化评价,加强三方协同、艺教协同,构建育人体系。构建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多方参与、多元协同育人的新思路、新格局,不仅推动校园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美育、德育的全面发展,也促进教师技术技能的全面提升,还有助于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为国家培养人才和为区域教育发展注入活力。协同育人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展览馆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熏陶与培养,将学生素质教育延伸到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中。

三、民族民间舞蹈在基础教育中传承的进一步思考

(一)建立民族民间舞蹈进校园的保障机制

民族民间舞蹈进入校园要以校内外实践活动为平台,积极宣传、策划、组织和推进民族民间舞蹈进校园活动,建立常态化的活动机制,制定实施计划、保障机制,欢迎、邀请、支持和鼓励各级剧团、歌舞团、艺术创作研究院等文艺团体和高校艺术院系以带作品、办专场、搞讲座等形式进入中小学校园,让学生近距离、免费欣赏和接触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让学生通过校园工作坊、校艺术团、校社团真切感受民族民间舞蹈的多姿多彩,提高参与性、体验性和真实性。培养音乐教师的舞蹈教学与编创能力,与优秀编导合作推出富有本校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并进行经典剧目培育,增强学生表演自信心,提高学生实践机率,为参加比赛、演出等艺术实践活动提供资源,进而扩大学校艺术教育影响力。开办民族民间舞蹈工作站或考级中心,聘请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到学校每周上一课,让学生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免费或优惠学习,营造基础教育中良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环境。

(二)加强基础教学中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建设

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是教学的资源库,是教学内容、方法的媒介,也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改革素质教育教学,推进校园美育建设,培养全面人才的基础和前提。校园舞蹈教材建设要适应现代化的多样教学环境,符合学生的身体条件与心理需要,发扬区域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结合本校优势推进舞蹈精品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的开发与建设,解决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空白。有序开展中小学舞蹈校本教材研究,培育国家级或省级课程教材研究基地。

(三)完善艺术教育质量检测与评估

内涵建设在基础教育中越来越重要。把握民族民间舞蹈在基础教育中的实施质量,完善艺术教育的质量检测与评估是素质教育的保障。艺术教育质量的检测就是摸清状况、查看效果、衡量利弊、反馈问题,评估就是研究价值与意义、功能与作用、优点与缺点、改革与创新。实施检测与评估就是对艺术教育进行检修,它可以对民族民间舞蹈在教学中的情况做出诊断,并提供清晰、全面的革新建议。实践中不仅对教学质量进行测评,同时对舞蹈教材等其他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和检测,实现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质量评价的实效。

(四)提升中小学艺术教师的舞蹈教学能力

当下,基础教育中关于舞蹈学科的课内外教学活动日益增多,提升中小学艺术教师的舞蹈教学能力是当务之急。由于中小学生的年级较多、年龄层次不同、身体条件不同、心理需求不同,要因材施教地进行舞蹈教学就有一定困难。新时代的舞蹈教学能力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能力,还有编创与排练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了适应教学需求,要加强中小学艺术教师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了解、认知、借鉴和学习,提高舞蹈编排的知识获取和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大力度培养中小学艺术教师的舞蹈能力素质,分级分类分批分时分段到剧团、歌舞团以及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进行民族民间舞蹈和区域特色舞蹈学习,形成结业汇报,填写结业培养分析表,为今后成为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做知识储备。

四、结 语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教育发展潮流和趋势,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由于内容丰富,内涵高雅,在其中起到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升中小学生民族荣誉感、增强基础教育国家认同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美育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学舞蹈的男孩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舞蹈课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