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三个维度

2020-03-16邹晓玲

高教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师范文科师范生

邹晓玲

(吉首大学 文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中文师范专业作为普通高校师范专业的一个具体类别,近年来,在培养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操作模式。2019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实施新文科建设计划,该计划所倡导的系列新思维、新理念,旨在突破传统文科专业壁垒,力主在继承创新中协同融合,以需求导向的思维方式,全面升级文科建设发展,这对作为传统文科类的中文师范专业,带来了系列发展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趋向。如何调整与改革中文师范专业的教学模式,提高中文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成为新文科建设进程中的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时代维度:立足新文科建设以及当代基础教育发展需求

充分立足时代特征,扎根时代现实,着眼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回应当今时代对中文师范专业的新需求,这是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改革需要把握的维度之一。

新文科计划的实施和推进,某种意义上,构成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专业发展依据和时代方向。新文科的产生和提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传统文科教育的某些不足。这些不足,有学者概括为“理念问题、定位问题和专业设置问题”[1]。2019年5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在新文科建设计划中,中国语言文学列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可以说,包括中文师范专业在内的中文学科建设开始迈入新的发展时代。因此,中文师范专业的教学改革,就要遵循新文科建设的这种时代发展要求,厘清新文科的内在涵义,理解新文科建设的具体思路,把握新文科建设的具体路径,洞见新文科建设的逻辑理路,以此不断赋予中文师范专业新的时代内涵,不断改革创新其教学模式。

一是要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赋予中文师范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传承能力。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沉淀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文师范专业肩负着传承和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中文师范专业的教学改革,一方面要立足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趋势,深深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胜任传播传统文化的相应素养;另一方面要注重吸收时代新思维、新理念、新方式,与时俱进,培养具有鲜活气息的教育者。

二是要扎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伟大历史实践,赋予中文师范生时代敏感力和现实洞察力。当代中国,进入历史新时代,美好生活成为人们共同追求,共同走向小康社会、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成为当今中国主旋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2]作为人文学科中文师范专业的教学改革,要能紧跟时代宏大节奏,具有时代新气象。

三是要紧扣时代气息,着眼于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赋予中文师范生宽广的胸怀和宏阔的视野。当今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享发展的时期,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政治多极化、信息流动化,处于大变局的全球社会对传统的人文学科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文师范专业的教学改革要充分结合这种时代格局特质,培养学生宽广视野。

四是要把握当今时代出现的新现象、新事物、新技术、新理念,中文师范专业要充分结合这些新力量,进而赋予自身新能量。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区块链、大数据处理等新兴技术,成为人文学科无法避免的新的现实力量,甚至已经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文学科既有的研究范式和思维方式。因此,中文师范专业要敏感地意识到这种时代格局,着重把握新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二、目标维度:以师范专业认证和卓越教师计划为遵循

中文师范专业的教学改革,要契合特定的目标,以目标导向作为教学改革的动力。应该说,不同办学层次、不同办学规模、不同办学规格的高校,在中文师范专业培养目标上都有不同的具体表述,有不同的具体要求。若从相对统一的目标规格而言,国家教育部推进实施的“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当前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强调以学习效果为导向,强调全过程评价,建立三级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3]。在拟定的认证标准中,设置了培养目标、师德师风、自主发展、沟通交流、综合管理、国际视野等具体内核指标并作出详细规定,同时,还从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实践合作、条件保障等要素作出了详细考量。应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国家对新时代教师教育工作高度重视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教育部于2018年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如果说,师范专业认证办法是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具体参考目标,那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则是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相对宏大和长远发展的参考目标。该计划的背景和出发点,是对中央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具体落实,是对全国本科教育大会精神的响应,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旨在“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4]。从师德教育、分类培养、信息教学、实践教学、协同合作、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施路径和目标要求。

应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都在政策层面和具体实施要求上为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目标遵循。这种目标,一方面是外在的标准指标,另一方面是师范生自身的师范素养,同时还是高校培养机制改革的依据。立足学生中心,要树立起对教师教育职业的热爱之情,要树立起自觉自主的学习习惯,要有善于沟通的表达能力,要有综合管理的协调能力,并能洞察客观事物发展逻辑把握发展趋向不断做出自我改革。着眼于高校的培养机制而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时更新教学教师的理念,拓展视野,改进方式方法,要注重实践环节和实践空间的建设,要加强国际交流。

三、实践维度:着力于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的发展

中文师范专业的教学改革,从实践维度而言,要在立足时代前沿、紧扣目标导向的前提下,着力从课程建设、课堂组织、实践教学等环节做出实际操作层面的改革。

课程建设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内容建设两方面。就课程体系建设而言,要注重强化核心专业基础课和跨学科选修课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将来自历史、哲学或者技术领域的一些课程与中文传统基础课程相结合,在中文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其他学科相关课程。当然,“学科融合不是学科之间的简单叠加,……不是课程的简单拼盘”[5]。同样,课程体系的建设也不是简单的拼凑和机械交叉,而是根基于中文学科自身传统特征和新文科的时代要求,出于提供综合学习平台而做出的知识体系的重构。就课程内容的建设而言,主要途径在于改革教材教法。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现有的中文专业本科基础课教材,大多是基于过去专业化知识教育编写的,已不适应当代人才培养的需要。”[6]因此,要根据新形势、新技术、新产业、新思维、新需求、新方式,及时更新完善教材内容,融合前沿新兴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创新学生思维。

课堂组织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和主要平台。课堂组织改革也是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课堂的内核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表达能力,课堂的中心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施展个性才能,课堂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弥补不足,课堂的目标在于焕发出学生的潜在动能并得到指导性成长。按照学生中心的原则来看,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师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变革为学生主体的研讨式教学方法;要改变教师设置议程的方式,变革为基于学生需求导向的议程安排;要改变传统一对多的模式为一对一、多对多的样式,要结合信息教学手段,改进传统课堂组织方法。

实践教学是检验理论学习和提升操作能力的主要方式,对于中文师范专业而言,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必要。改变传统单一环节实践教学的模式,将实践环节贯穿中文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在课程结构设置、课堂组织运行、见习实习环节、学年论文报告、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处处设置实践平台,综合训练师范生知识运用能力。要创新传统

实践指导方式,建立学生自主反思型实践模式,让师范生自身在实践中感受自身综合能力的优势和缺陷,进而培养起以实践为基础不断完善自身综合能力的自主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师范文科师范生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