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及其实施路径探析

2020-03-16刘金峰

高教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职业

刘金峰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总书记重要讲话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发展路径。

课程思政,就是在专门的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包括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2],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总书记曾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3]这个生动的比喻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要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恰似如盐化水、如春在花。课程思政正好契合这一育人理念。课程思政育人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传授知识时进行价值引导能使深刻的价值观念渗透在科学知识之中,从而赋予价值观教育深刻的科学内涵,使价值观教育更具科学性。其次,教师把传道、授业、解惑结合起来,在知识传授中自然而然地融人职业精神以及价值导向,一方面增加学生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另一方面还使专业课教学变得更有厚度与温度。最后,这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和主渠道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教育相结合,可以丰富青年大学生的获得感[4-5]。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课程开设以来,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失衡。课程偏实务知识弱价值引导,教学内容知识化,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教学取向割裂了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削弱了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是课程价值导向偏离。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多以西方职业规划理论为蓝本,以人职匹配为中心,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价值观重视不够,造成大学生择业时片面追求个体需求和个体满足。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一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应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承担起知识教育和价值导向相结合的育人功能,成为大思政格局中一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促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土化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两者在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都存在着高度契合性。这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之道,更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

(一)教育目标的契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人生目标。教育部印发的课程教学要求在态度层面中明确指出,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由此可见,在育人目标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主体的契合性

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责。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基本建立,且多由辅导员兼任。这种教育主体的合一性对开展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具有很好的优势,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一般具有良好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具备丰富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在课程思政教学观指导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教育内容的契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帮助他们建立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6]。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含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等五个方面内容[7]。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具有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并愿意付出积极的努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时要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思政教育资源,把在新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教育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以实现教书育人的价值所在。

(四)教育方法的契合性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理论教育解决什么是“德”,实践锻炼解决如何养“德”,两者相互融合,实现知行统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讲究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的结合,以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并取得良好效果提供了可能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解决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手,才能收到解决思想问题的实效[8]。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如何提升求职竞争力为着眼点,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提出应对当下很多大学生迷茫盲目的思路。从这个角度看,以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很好地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树立课程思政观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时,坚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的原则,主动融入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9]。坚持课程本土化改革的原则,突出中国特色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主张西方职业理论所秉持的价值中立和在职业指导片面突出个人本位的原则,而是要鼓励学生把个人的职业定位融入国家发展大业和社会现实需求中,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二)建设师资队伍

课程思政能否有效开展并取得实效,在某种程度上任课教师的能力水平是核心变量。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队伍多是辅导员充当,囿于主客观因素,这支队伍的教学素质相对于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成长需求还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宏观层面,学校要重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足课时数,提供资源、环境支持,要组织任课教师的常态化培训,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打造具有品牌效果的“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形成示范效应。

中观层面,要发挥教研室整合教师个人力量的平台作用,组织集体备课,定期组织课程教学交流会,研讨课程方案,设计教学内容、发掘思政元素,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在微观层面,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持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绷紧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这根弦,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价值引领的素材,将课程思政意识真正内化到日常的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三)融入思政元素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重点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1.以人的全面发展观夯实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理论要求人的能力的发展、人格的完善与全面,素质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自身本质力量和潜力的最充分展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在人的全面发展观指导下,在课程思政理念基础上,激发大学生在职业发展方面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意识,使其在全面认知个性特质和职业环境的基础上,合理锚定职业目标,科学设计生涯发展规划,注重书本知识和实操技能相结合、注重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人文知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相结合,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2.以理想信念教育指引择业观教育。要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体系,就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进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与青年大学生谈理想、谈信念,强调理想信念是青年学生思想行动的“总开关”。当下很多大学生在规划职业选择时, 往往重个人利益, 轻社会责任感,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导向功能,使大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担时代重任的信念,用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激励引导大学生的“学业梦”“职业梦”“发展梦”“成才梦”,要围绕这一主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统一,以积极、自信、进取的心态进入职场。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强调的实践原则,不能在课堂内空讲道理, 而是要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长见识、增本领,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走进企业,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使大学生主动参与职业生涯发展。还要注重目标原则,在能力和目标可接受的范围内,明确阶段性目标,目标越明确,实践起来越能达到,效果就越好,真正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这一价值观是指引中华民族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范。在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各个环节。将国家层面的价值诉求融入个人职业发展,将社会层面的价值诉求融入个人职业竞争观,将个人层面的价值诉求融入个人职业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职业竞争观和职业素质观,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关系,鼓励大学生完善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的优化。

4.把责任感融入到职业精神教育中。职业精神是职业利益、职业动机、职业责任、职业态度在职业行为上的具体要求,职业精神是社会精神的充分体现。责任感是职业精神的基本体现,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的自觉态度。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注重对学生责任感养成的教育和实践。通过对生涯理论的阐释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未来职业发展的主人翁,树立个人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通过职业环境和职业决策使学生意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通过职业素质养成使学生意识到职业责任感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责任心的培养。

(四)促进载体融合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载体包括课程载体、实践载体和网络载体。课程载体是指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教学中,要改变知识灌输型教育模式,发挥学生自主性,注重团队合作及典型案例分析,如在课堂中开展团队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和观点,在讨论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引入典型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课前结合价值引导精选案例,通过正向强化的激励教育,弘扬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强调实践载体的内外化作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载体分课堂内外两种,课堂内的载体包括职业测评、情境模拟、论坛讲座等,课堂外的载体包括人物访谈、参观考察、职业体验等形式。应重点拓展职业体验的实践育人形式,职业体验是使大学生走向社会、有意识地参加行业、岗位的体验。这种形式不能仅局限于毕业前的实习,而应该贯穿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规划。网络环境以其信息的直观性、丰富性和便捷性等特点越来越引起青年大学生的共鸣和推崇,要想开展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必须发挥网络载体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充实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全方位的职业资讯、行业企业发展趋势、职业榜样人物事迹、专业的职业测评结果,还可以通过新颖的网络教学媒介提高课程参与度,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但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网络世界,往往缺乏抵制力,这就需要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融入网络伦理道德教育,自觉抵制网络负面影响。

四、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为目标导向的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改革是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从上到下的有效分工协作联动机制。学校要重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提供环境资源支持,加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辅导员要强化教书育人责任担当,重塑课程思政育人观,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融入思政元素促进课程本土化改革,切实发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职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