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旅游专业“优秀”学生中途退出实习的原因及对策探究
2020-03-16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刘银锁
文/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 刘银锁
实习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和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在多年实习教学管理中发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部分在校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了“水土不服”,表现不如在校很一般的学生,甚至中途退出而导致辍学。对此问题,笔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通过观察法、座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以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中途退出作为研究重点,分别与退出实习的学生、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班主任、任课老师进行座谈,归纳问题的类型,运用发展心理学等理论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做好实习教学管理工作,为学生顺利走入职场找到更好的指导方法。
一、中职学校应关注优秀学生中途退出实习的研究
“在校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也应该会优秀”,多数人会有这样的期望或预判;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其中部分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却并不优秀,选择了中途退出。“优秀学生竟然不优秀,问题究竟出在哪?”这种意外让人感到困惑,也成了拷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其表现有哪些,原因是什么?不仅成为实习教学管理的老师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从事校内教学的老师须反思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的主要类型和原因分析
(一)角色转换失败,无法适应岗位要求
这类问题表现为:学生到岗实习后,发现与在校学习任务相比企业实习内容、完成方式和评价差异过大,特别是完成的任务过程要面对来自客人等压力,无法及时完成由在校生到企业实习生的转变,无法适应岗位要求,出现了精神压力大、心累、睡眠不好、工作状态差或出错、甚至突然旷工等现象。在这过程中学生会跟家长和学校老师反馈感觉很绝望、不想实习等想法,然而企业对学生却基本认可,觉得需要时间适应。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角色转变的失败,导致心理落差大,消极退出。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情绪情感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两极性的表现。例如,当取得好成绩时非常高兴,表现为唯我独尊;一旦失败,又陷入极端苦恼的情感状态。笔者研究的学生群体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在校期间表现优秀,获得过如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对自我认可高,在实习前对相关实习企业缺乏关注和了解,没有做好身心准备;到岗实习后,遇到问题或发现不适应岗位任务一旦求助无门,就容易选择放弃或者退出。这其中也有实习管理人员(企业和学校的管理人员)或家长对这些学生引导和教育不够(特别是有些家长是放任不管或者抱有年龄大一点自然会好起来的想法)的因素。类似的问题,在实习前期会集中出现。
(二)实践能力较弱,无法承担岗位工作任务
问题表现为:学生在岗实习期间,不能独立胜任岗位任务,经常犯错,即使经过企业多次指导仍无法完成,最终灰心退出。
此类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特别是真实工作压力下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校成绩好,是偏理论的学习,学校虽有实训,但教师指导相对简单;而这批学生多数也担任学生干部,在老师领导下,组织学生完成相关任务,培养了组织协调能力,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形成了“眼高手低”的问题;到了实习岗位面对复杂有压力的环境,由组织协调变成了具体落实,在独自处理工作问题时在校期间形成的“眼高手低”就会影响其常犯错、难以完成任务;而上级或部门的批评,更加重了自尊心受挫,导致要退出。
(三)心态失衡,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和实习
部分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后,不认同实习岗位,不满意实习津贴,更缺乏对实习的正确认识,出现诸多如实习岗位无聊、实习待遇低、为什么不给我带团等抱怨,这些抱怨如果不能按照他们的要求处理,那么就选择负气退出。
这类现象的原因是在学校读书期间,费用由其家长供养,其表现优秀更得到家长和老师赞许,学习生活有优越感,感觉一切事物都顺遂;而到了实习后仍自视过高,因为实习岗位内容多为较为简单而重复的工作,会感觉实习岗位不能发挥个人能力,而实习津贴过低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感觉自我价值被企业贬低,很多事与愿违,对比校园生活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怨气厌倦与日俱增无法化解则退出。
三、对策和建议
中职的实习学生,年龄是16-18岁左右,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在校内教学和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沟通教育,能为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顺利完成实习、走向职场提供助力,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实习教学管理的经验,提出以下对策:
(一)实习前做好人岗互择引导工作
1.在实习前,对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特征分析评估,匹配适合的实习岗位
可以借鉴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调阅学生档案(如《学生学业成绩登记表》、《学生学年操行评语表》、学生在校期间所取得的荣誉或受到的处分等档案材料),特别是感觉比较放心的优秀学生,班主任和家长应抽出时间找他们谈话,沟通思想、交流情况,特别是实习意向和认知的谈话,引导学生结合企业实习相关岗位要求与自身条件进行匹配,为他们实习奠定思想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及自我意识有了显著的发展,进入一个喜欢怀疑、辩论的时期,所以谈话时家长和班主任要扮演好“朋友”和“导师”的角色。
2.提升学生独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分优秀学生在实习期间眼高手低,无法胜任岗位任务要求,遇到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解决只想着求助的问题,应该在实习前提升他们的独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与“放任型”和“专制型”模式相比,采用“民主型”模式的学生更容易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在“民主型”模式中,父母和老师将学生视为独立自主的人,而不是附属品。在校读书期间,班主任和家长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独立做一些事情去提升实践动手能力,但注意随时加以引导、启发;另一方面,还要对他们在独立思考或解决问题中如出现的缺点给予耐心的、积极的说服教育。而针对缺乏真实环境下实训的情况,校方应当有组织地在实习前让学生去企业进行短期实践,例如利用广交会期间,让学生去企业短期实训,让他们充分了解实习任务和环境。
3.校内教学强化职业适应性教育和教学
职业院校的校内教学应当以学生的职业工作和发展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等形式,把大量的实习生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校就全面了解未来实习和就业要面对的工作任务和存在的困难,提前为顺利完成实习做好准备。
学生在岗位实习出现的问题,在校内教学中可以提前干预和预防。校内教学的老师应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问题,定期集体备课和开展教研活动。在校内教学中,就将学生在企业实习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讲授和剖析,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自我和了解实习企业,找准定位,提前对自我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
4.校企合力优化实习管理
学生从校园走入企业实习,由于环境和学习任务等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学校和企业应当配合给予其一个渐进式的过渡包容阶段,双方安排专人对学生进行岗位指导,细致入微地做好职场角色转变的心理辅导工作。
在实习之初,校方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和人岗互择情况反馈给企业,协助企业较合理地安排学生实习岗位。在企业培训时将实习期间易出现的问题和处理的流程,指导学生掌握和考核,做到事前干预和指导。实习过程中,校企双方应定期召开实习生座谈会,推动学生积极反馈问题,以便及时沟通疏导和处理问题。
(二)问题出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
校企双方达成防微杜渐的共识,一旦学生出现问题,即使是小的问题(如迟到等),企业应及时与校方的管理老师沟通,调阅学生档案,针对该生具体情况进行沟通教育等补救措施。
“优秀”学生自尊心强,因此在沟通时,教师、家长和企业管理人员应当进行平等、双向的沟通,就事论事,减少分歧,相互增进了解和理解。其中家长不能不管不问或者以学生的意见为准,应当为学生学业和终生发展来考虑,配合学校和企业方面,从平等“朋友”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沟通劝说。
学生毕竟不是成熟的职场人,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时期,容易冲动犯错,犯错后又会出于自尊或自卑等原因,产生消极和放弃等想法,但是如果给予改过的机会,并辅之正确引导,是可以适应企业岗位需要的。
因为学生处于青少年期其同伴的关系开始渐渐地胜过老师和家长的权威性,在进行沟通劝说时要积极利用其朋友对其进行劝说。
(三)学生退出后,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学生退出后,对学生退出的原因和处理经过详细整理记录,及时分析总结经验,改进实习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步学生管理和再次安排实习等工作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实习期间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却中途退出,“问题发生在学生身上,但是原因不仅要从学生身上找,更要从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来研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期间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是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多个方面共同协力的。本文提出的对策,是笔者和相关老师总结部分成功经验得出的,可能限于调查范围等因素尚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好地解决实习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成长,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事业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