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专题导读
2020-03-16
当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研究的知识基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各类观测、感知、计算、仿真、模拟、传播等手段,海量的科学大数据正迅速产生、广泛传播和有效组织保存,成为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和全新基础。在农业迈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进程中,作为农业科学研究的“底盘数据”,农业科学观测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作为获取此类数据的重要手段——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已成为支撑农业科技创新和政策制定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是我国农业管理部门为了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指导农业生产实施的开创性重大举措。该项工作主要对农业生产复杂系统及其要素的动态变化进行长期性科学观察、观测、记录、分析,从而获取和掌握我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类本底数据资料,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指导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自2017 年正式启动以来,该项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的统一领导下,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组建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4 年来,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聚焦土壤质量、农业环境、种质资源、植物保护、动物疫病、畜禽养殖、农用微生物、天敌昆虫、渔业科学和农产品质量十大领域,形成由11 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数据中心、100 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挂牌站)以及国家农业生态环境国控监测点组成的工作网络和全国一体化的工作体系框架,并通过获取海量长期定位观测监测数据,有效服务于农业各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
为加强宣传和持续推进我国农业科学观测工作取得进展,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科学观测工作有效开展,《农业大数据学报》组织了本期《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专刊,共收录13 篇农业科学观测领域专题科技论文和2 篇数据论文,并作为“他山之石”供同行之间学习交流和协同合作。
专题主编简介
庄严,农学博士,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协同创新处处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管理及农业建设项目咨询等工作,主持和参加科技部国际合作科技专项、农业农村部农业政策研究等多个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 余篇,合作出版中英文专著10余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项。
杨帅,农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协同创新处,主要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管理及国家农业科学观测网络等工作,主持和参与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