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综合性大学扬琴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3-16王洪丽韩岩岭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0期
关键词:扬琴器乐培养目标

◎ 王洪丽/韩岩岭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地方综合性大学生由于自身特殊的教育功能定位,更有利于发挥综合效能和资源优势,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积极的平台,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产生有益的实验效果。

一、复合型人才的含义

复合型人才是针对传统型人才而言的概念范畴,它是在传统型人才的基础上,经过反思和发展形成的特定界说。传统型人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具体专业培养,这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只掌握单一课程知识,在综合视野和多元涵养上面匮乏,创新思维单一,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足,无法满足当前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复合型人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复合型人才人文学科范畴内通用型人才概念,这类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能力,还具备对人文领域多学科交叉应用的能力。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需求的产物,另一方面是人文学科内部整合加剧的结果。复合型人才具有几种鲜明的特征:

第一,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复合型人才在知识深度的基础上还具备一定的宽度,质言之除了具备纵向条件还具备横向条件。这样一来,复合型人才可以在多学科知识技能的整合中具备独特的优势,可以从更宽广的视野和格局中整体把握知识应用的价值。

第二,知识的一般应用技能上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复合型人才可以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理性,擅长将各种表面不同的要素融合起来,实现知识技能的交叉,创造更多的知识。

第三,平衡各学科知识上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复合型人才能够发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功能点,通过有效组合利用发挥知识的最大功效。

第四,知识的创新应用技能上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复合型人才擅长于利用多学科知识基础结合实际,找到问题,在原知识框架基础上加以创新解决,实现原知识的整体超越或者局部超越。可见,复合型人才不是简单的传统型人才的知识量的增长,而是质的飞跃。

狭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只是强调前三点。本文所研究的扬琴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广义范围内的界说,指的是具有扬琴理论学习、演奏表演、教育、创作、扬琴文化等核心能力的人才。这类人才可以在掌握扬琴知识技能基础上,通过教育、表演实践提炼出扬琴艺术思维,最终达到音乐领域内的跨学科知识重构,从而达到新的扬琴文化的宽度和深度。

二、当前本科院校复合型扬琴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我国本科院校对扬琴复合型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是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本文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两方面进行重点现状分析。

(一)培养目标方面

随着艺考招生的不断扩大,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设置大幅度增加,培养了大量的艺术类专业人才,但是这类人才通常只具备单一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应用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有很多艺考生只是将艺术专业作为垫脚石,毕业后从事其他行业,这对艺术专业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让培养目标失去了有效性。以扬琴专业为例,过去的几年里,高考录取率却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毕业后很少从事本专业,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随着我国高校的综合性发展,当前已经有1400多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开设了扬琴专业,生源的质量的下降和数量分配极度不平均,导致了培养目标的不统一。有的地方综合性高校毕业的扬琴学生,甚至都不了解扬琴与文化的关系。

总体看,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扬琴教育由于就业压力大,所以导致学生毕业后几乎都青睐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就业方向。可是根据实际需求,我国目前中小学对扬琴等冷门音乐教师的需求偏少,因此就业效果不尽如人意,许多扬琴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现状又反过来对培养目标的稳定性和信任度带来挑战。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地方综合性大学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对培养目标体系进行重新思考,力求让学生的就业面更加宽广,例如突破师范与非师范的界限,让学生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方向。但是实际情况是,扬琴作为冷门的民族器乐,社会普及程度不高,一些学生学习了几年以后,能力无法满足民族乐团演奏的要求,所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很难实现。

(二)课程设置方面

当前我国地方综合性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个别课、集体观摩课以及外国扬琴课。

第一,个别课。个别课是高校扬琴教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一种课程设置形式。它是由教育现状和传承价值所决定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个性特征及审美旨趣采取个别教学课程,可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音乐性格、演奏风格等等,通过作品分析培养学生的技法、技能储备、演奏特色。这种课程设置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扬琴文化理解。

第二,集体观摩课。集体观摩课是在个体课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课程设置形式。它是在集体环境下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形式。课程中,学生可以形成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培养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条理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强化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外国扬琴课。外国扬琴课普及的并不多,只在少量的地方综合性高校当中有所尝试。由于扬琴在海内外分布极为广泛,流传过程中吸取了大量异质性元素,因此在外国扬琴课设置当中,可以充分将扬琴与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表现出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扬琴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培养对器乐改革、技法创新、演奏形式创新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三、扬琴演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措施

扬琴演奏复合型人才培养应该从观念、标准、课程设置三方面入手。观念决定了实践方向,标准是观念的具体化分解和实践指导,课程设置是具体的行动操作。

(一)树立正确的培养观念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扬琴教学工作正处在非常不利的境地,究其根本原因,是培养观念不够正确和科学。培养观念如果缺乏正确性和科学性,就会影响到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势必对教学质量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产生负面效果。

第一,体现合理的传承特点。扬琴作为我国传统民族器乐,本身具有特殊的传承性。它的传承与钢琴、小提琴等器乐不同,应该体现出民族传承性。在教学规划中要考虑到民族传承的特点。当前民族器乐传承有家族传承和专业院校传承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应该有效结合,发挥家族传承的实践性特点和专业院校传承的科学体系性,从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方面进行合理规划。

第二,学业与就业的结合。学业是为了就业,根据就业的特点采用针对性的学业目标设计。考虑到未来的毕业生有的走上教学岗位,有的进入专业乐团从事演奏工作,比如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跨学科整合能力。从技能适应出发,潜移默化地将就业所需要的能力渗透到技能培养当中,让学生具备扬琴知识的深度。然后从理论体系入手,让学生掌握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提升对本专业知识的宽度。最后从价值领悟入手,让学生对扬琴的文化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扬琴相近的器乐进行熟悉,形成扬琴文化价值的体系意识,为未来从事的工作提供复合型技能培养,游刃有余地处理未来就业环境中所遇到的各种综合任务。

(二)明确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标准

第一,掌握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扬琴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标志首先是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宽度。在深度的纵向基础上衍生专业知识的宽度,形成较为稳定的知识体系结构,对所学知识能够产生自洽和他恰的理论能力。

第二,具备专业知识的一般应用技能。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具备一般应用技能。扬琴是一门传统器乐,它独特的音色和演奏特性决定了它的应用环境,因此在掌握了专业知识之后,还需要对扬琴的一般应用技能进行熟悉,要求学生具备舞台表演的基本素质和修养。

第三,能够平衡和整合各学科知识。扬琴演奏通常与其他器乐配合,更多时候是作为伴奏器乐出现,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就需要具备平衡和整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中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扬琴——二胡、扬琴——琵琶的表演互动关系,具备整体艺术思维和综合表演意识。

第四,具备知识的创新应用技能。通过外国扬琴课等课程设置,让学生对扬琴制作、技能创新、表演形式创新有更多的了解,进一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创新技能当中,为扬琴的传承提供积极的动力。

(三)完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没有好的课程设置,怎么会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呢?所以,在扬琴教学的过程中地方高师院校一定要注意课程设置的质量,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一定要强,课程设置内容的整体结构要合理。

第一,增加合奏重奏课程。在前面介绍的三种课程设置之外,还应该增设合奏重奏课程。合奏重奏课程通过增加中外合奏乐曲的训练和学习,让学生对各类不同风格的曲目进行了解和接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强化在乐团中的视奏、合作、协调能力,提高对器乐的演奏共性的认识,让学生的多声部听觉系统、音响感知系统、扬琴演奏意识——心理审美结构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扬琴课程一般有选修、主修两种课程方式,所以需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编制两套教材。对于主修扬琴这门课程的学生而言,教材的编制要体现出扬琴的专业水准,课程安排要更加平衡,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培养为主。而对于选修扬琴这门课程的学生而言,教材的重点应放在介绍扬琴的文化方面,向学生普及更多的扬琴文化知识。

结 语

综上所述,地方综合性大学生扬琴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扬琴专业自身内在理性的发展。通过对培养目标的明确、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培养标准的科学性方向把握,希望未来可以提升地方综合性大学扬琴教学工作的质量,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积极的参考。

猜你喜欢

扬琴器乐培养目标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20世纪以来中国扬琴音位排列的变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