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的孩子》中文化的相融意识研究
2020-03-15朱静
朱静
摘要:《午夜的孩子》这部作品的创作者为拉什迪,其将当时印度在独立前后的基督教、印度教及伊斯兰教等不同宗教文化的相互影响展示了出来。不仅如此,还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背景下民众的宽容与共处展现了出来,而且在“去殖民化”的过程中,集合了多种宗教文化典故,使其交错、融合,以多个角度为实际的出发点,将其对于文化相融观念和思想的追求进行了全面的展现。基于此,本篇文章主要对《午夜的孩子》中文化的相融意识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午夜的孩子;文化相融意识
对于《午夜的孩子》这一部著作而言,其创作人为当代英国著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在其一生的作品中,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最高,而且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其属于“后殖民文学”的最佳代表作。对于拉什迪这一作家而言,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有双重的族籍,他的语言表述能力非常强,会多种语言,文化的背景较深。也正是因为作者本身的文化背景特点,因此,在实际的作品中,作者将印巴分治前后的次大陆作为实际的创作背景,并且将主人公萨里姆创作出来。以对主人公萨里姆自身为出发点,在其整个家族的故事的描述过程中,给予其开阔的政治视野,进而将印度全面地展现了出来。不仅如此,作品还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严重的宗教纠纷事件,在进行描写的过程中,赋予了更丰富的想象力。基于此,将特殊的时代背景在这样一个多维世界下并存和交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一、《午夜的孩子》关键情节
在《午夜的孩子》中,在印度成立之日的零点十分,恰好诞生了1001个婴儿,正是由于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诞生在这个国家的诞生时刻,而且对于这些婴儿而言,其都获得了一些法力,诞生时间距离零时越近,则法力就越大。在孟买,有这样两个距离零时出生最近的婴儿,一个名为萨里姆,就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另一个名为湿婆。但是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创作了极其夸张的戏剧性的一幕,也就是接生护士出于私心,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调换了这两个身世截然不同的婴儿,进而使这两个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对于萨里姆这一主人公而言,其父亲为一个英国的殖民者,信奉基督教,母亲为街头卖唱的印度教歌女,这两人苟且在一起,才诞生了主人公萨里姆,但是阴差阳错之下却被抱进了穆斯林富商的家庭之中;但是对于原本属于穆斯林富商家庭的男婴湿婆,则进入到了穷苦的百姓家,而且信奉的是印度教。正是因为这样的阴差阳错,这样的两个孩子偏离了原本的生活轨道,而且不论是实际的血缘,还是相应的宗教文化身份,全部被搅浑在了一起。但是虽然如此,这两个孩子都有着特殊的技能。萨里姆有着神奇而又超脱寻常的法术,名为通灵术。简单来讲,就是可以深入其他人的思想之中,与此同时,应用该法术的人,还具备一项特殊的技能,就是在午夜的时间,可以将所有同一时刻出生孩子的灵魂全部召集在一起。这些孩子出生的时刻虽然极为接近,但是不论是这些孩子的文化背景,还是家庭背景,又或者是宗教背景均有很大的差异性,而透过这样的一个聚会,可以进一步感受到印度在全面独立之后的社会缩影。对于湿婆而言,他有着一个强大无比的膝盖。他的成长环境非常的恶劣,因此,他对暴力极为信奉。拉什迪在创作时,对萨里姆的出身进行了虚构。以萨里姆本身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发现,其对于人生的主张是必须要有意义的,而且实际的生活也是要有目标的,并且要为之奋斗。因此,他试图将这些所有午夜出生的孩子集合在一起,并团结在一起,进而建立了一个理想的印度国。但是在实际中,他却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直至最后,他未经历衰老,就直接走向了衰亡。
在《午夜的孩子》这一部小说中,主人公萨里姆的形象全面地反映了小说的主题。对于萨里姆这一人物而言,其背后实际存在的宗教信仰及文化背景主要涵盖着三种。在不同的场合之中,拉什迪也对该问题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和多方位的正视。从拉什迪曾经发表过的一些言论可以进一步感受到,其主要的追求目标和梦想,就是希望整个社会可以全面地融合在一起,哪怕存在多个不同的宗教文化,都可以顺畅地互相交流。
在具备后殖民特点的时代背景中,《午夜的孩子》进一步表现了拉什迪在对不同宗教文化及实力的融合与冲突时秉持着一种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对于后殖民理论而言,其主要对文化的多元主义进行了重点强调,而且在现实中,可将其实际的作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对《午夜的孩子》这部小说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其全面提倡异质文化间的平等,倡导对包容精神和文化的宽容,可以使多元化的社会和和谐的世界构建得到根本性的推动。
二、 不同宗教文化、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对于拉什迪这一作家而言,正是由于他自身的体验相对较多,因此,他本身对于文化的多元化和混杂是抱以接受态度。在《午夜的孩子》这部小说中,他既扮演了“商讨者”,又扮演了“杂交者”,主要针对文化的边缘化和过于中心化的问题,作者对多种宗教文化的相融且又极其混乱的状态进行了重点的叙述和描写,他本身的愿望,并不仅仅是全面解决所谓的文化过于中心化的问題,还想使各种文化之间的结合与相处得以完全实现。对于霍米·巴巴而言,其曾经发表过非常重要的“混杂性理论”,可以明确的是,不论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绝对纯粹的,而是混杂在一起的。
在《午夜的孩子》这部小说中,拉什迪不但将不同的文化背景描述了出来,还对其具体的生活方式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刻画,进而达到了真正的相互交融的目的。在该部小说中,主人公的父亲是关键的线索。其将麦斯莱德庄园买了下来,则推动了后续的文化融合。在最初,阿米娜,也就是主人公的母亲,她刚搬到这个庄园时,非常不自在,而且不论是任何东西,都非常的看不惯。与此同时,他们的邻居信奉拜火教,因此也非常的不习惯。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心,不是担心始终悬挂的吊扇会掉下来砸到他们,就是在如此舒适软糯的床垫上睡觉,会感受到腰酸背痛。不仅如此,在每一个房间中,还有一个虎皮鹦鹉,它们会说话,而且还有非常多数量的狗。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他们不但全面接受了自动钢琴及苏格兰威士忌,还全面接纳了传统的英国习俗。而事情本身的变化,就是具备如此潜移默化的特性。
在最初,由于受到不同文化和宗教的碰撞,冲突极为严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中存在的矛盾和一些问题被逐步地淡化了,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这些人并没有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特别注意:所有人在这样的一个庄园之中,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逐步地了解到了吊扇的具体应用原理,以及如何与虎皮鹦鹉和谐地相处。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化认同全面取替的几率并非有那么大,对其他所有外来生活方式的采纳和应用,不会影响到自身对于原本文化的尊崇和秉持,也不会使民族信仰的认同受到威胁。而在《午夜的孩子》这一作品中,拉什迪在多处的情节中对这一点进行了证明。与此同时,文章还对主人公对美国女孩的单相思过程进行了这样一段的描述:
在整个印度,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欧洲的人,以我们的实际角度来分析,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一点抵抗力,就针对伊薇来讲,其在此处居住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加入我们的时间也非常短,但是我个人已经被吸引到了欧洲文学的仿制品中去了,而且我还读过《图说古典文学》,可以以一种公正的角度来分析,欧洲化身成为了闹剧,但是在印度这个国家却得到了重视……伊薇是一个美国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对于文学和文化这两者而言,其对于人们的影响,不但可以跨越种族,甚至是还可以超越国界。对于当时的印度而言,由于宗教文化非常多样,拉什迪本身对于这些文化及宗教的结合,以及相互间的融合非常的向往,与此同时,他还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真正地将所谓的较量全面引入进来,使其共融。在该部作品中,通过对萨里姆的保姆玛丽·沛蕾拉与教士之间的对话,进而将此种愿望表达了出来。玛丽在查询上帝的肤色时,有一个非常热心、年轻的教士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说上帝的皮肤是蓝色的。但是对于这一解答,玛丽并不认同,因为它与生活的常识相差甚远,她表示非常的费解,而教士之所以如此的解答,是涵盖了他的良苦用心。在当时的印度,所有的印度教教徒都非常清楚神祗的皮肤与凡人的皮肤颜色并不相同,就是蓝色的。以此类推,对于上帝而言,由于其本身也是基督教最高的身份,因此,他的皮肤颜色也应该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对于信仰这一问题而言,并非任何问题都是绝对的,而且并非是不能互融和相通的。
三、 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的民众的共处
在《午夜的孩子》这一小说中,拉什迪不仅对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人們的宽容精神进行了大肆宣扬,还对不同的文化互融进行了着重强调。正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各不相同,才会出现一种非常极端的问题和现象,就是人与人之间会存在极其严重的仇视心理,并且此种心理会产生激烈的反对和抗议。在该作品中有一段特别的描写,就是萨里姆的外公和外婆,这两者自身的教育观点有着本质的差别。对于外婆而言,其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传统的宗教教育,并且将宗教老师请了进来。但是对于外公而言,其在发现宗教老师灌输的全是极端主义的思想,则忍无可忍,于是赶走了这个宗教老师。为此外婆对外公表示质疑。
据此,可以发现,对于主人公的外婆而言,其对于新的文化和理念的接受并不完全,而且自身非常的传统。她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都戴着面纱,主人公的外公虽三番五次要求其摘下,但她就是不肯,认为将面纱取下,与光着身子在男人面前行走并无任何本质差别。外公的思想却与她极为不同,他认为通过衣服已经可以将她的身体遮盖得严严实实了,并不需要再戴面纱。外婆被气急了之后,取出了衣箱中的所有面纱,将其付之一炬。
拉什迪在对宗族族群冲突最为严重的时刻进行描写时,对于普通群众的描写,是善良的、富有爱心的,而通过这样的描写,恰好将宗教向善的精神全面体现了出来。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萨里姆的母亲。在穆斯林居住区中,有一个印度教徒小贩遭受围攻,他的生命岌岌可危,萨里姆的母亲不顾及自身的怀孕身躯挺身相助。正是萨里姆母亲的正义和勇敢,才使得这个印度教小贩的性命得以挽救。对于萨里姆的母亲而言,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穆斯林妇女,在她还并未来得及告知丈夫自己已经怀孕的状况下,就提前将萨里姆来临的消息宣告给了这一群聚集的人。而且正是因为她的勇敢,才从这样一群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智的人中,将一条生命完全地解救了出来。
四、语言在“去殖民化”中的相融
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午夜的孩子》,可以进一步发现,拉什迪在语言上对英语的语法和句法进行了重构,而且以印度当地语言为实际的出发点,将一些经常会应用到的一些语言,又或者是将一些人们话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全面地应用进来,进而确保英语可以对新的“水土”适用,使其进一步转化为一种新的民族性的语言,并且区别于原宗国。
举例来讲,主人公经常会使用连接名词和形容词。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反复出现,就是拉什迪经常以自身的需求为依据,进行造句,而并非以相应的语法要求为依据。例如,萨里姆在梦境中无比的恐惧和不安,拉什迪这样写道:“除了绿和黑没有别的颜色墙壁是绿色天空是黑色(没有屋顶)星星是绿色寡妇是黑色但她的头发是黑中之黑 ……”为了使萨里姆的恐惧和不安表现得更加深刻,这段话中没有加任何标点符号。
对于拉什迪而言,其在看待语言“去殖民化”这一问题时,则具有相对宽广的国际视野,抛弃了以往狭隘的民族主义,他无法否认英语在整个印度及全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则不如将其“弯曲和揉捏”的思想进行倡导,使其可以将“真正意义上的印度的声音”全面发出。
五、结语
如今,不论是文化还是政治格局都在逐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殖民理论的揭示,已从昔日的单一化,逐步地朝向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对于以往的文化存在过于边缘化的问题,也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进行发展,逐步实现了中心化。自古以来,往往都是多种文化进行交融和渗透,并不存在纯粹的单一的文化,也不存在所谓的“纯种”。对于印度文化而言,其就是将其他类型的文化全面地融合在了一起,也正是如此,印度文化才达到一个融会贯通的状态,进而成为一个融合体。透过拉什迪《午夜的孩子》这一部小说,可以对具有时代特点的小说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体会其在文化意识融合方面产生的非比寻常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小丽.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文化的相融意识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09(03):151-155.
〔2〕陈小丽. 《午夜的孩子》中文化的冲突与文化的相融意识解读[D].兰州:兰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