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地方高校开放办学的若干思考

2020-03-15孟德会

高教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一流办学发展

孟德会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对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开放办学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战略选择。充分认识开放办学的时代意义,深刻把握开放办学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索开放办学的有效路径,对全面落实对外开放政策,推进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高校开放办学的内涵分析

根据教育部法制办公室编写的《新编教育法律法规规章》[2]有关条款表述,结合实际情况,“地方高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多数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开放办学”是一个组合词,关于它的内涵,目前国内学界还没有定论,为了更好地探讨“开放办学”的内涵,笔者尝试追本溯源,从“开放”走向“开放办学”,探究“开放办学”的时代内涵。

(一)何为“开放”

“开放”是指“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允许进入或利用”[3]。根据开放的定义,开放是封闭和保守的反面,意味着解放和改变,理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开放首先要解放思想,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真正的开放,要以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的胸怀,更新思想、开拓视野。二是不断改革,改革是开放的同胞兄弟,开放必须改革,改革就要开放,开放不改革、矛盾难调和,改革不开放、发展没希望,要以吐故纳新、开拓创新的气魄,打破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三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归宿,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靠科学发展,没有科学发展,改革开放将失去方向、走向迷途。

(二)何为“开放办学”

顾名思义,“办学”就是兴办学校,根据“开放”的内涵,宏观来讲,“开放办学”既是一种办学方针也是一种实践探索,需要从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破除封闭和保守,遵从教育规律,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实现科学发展。具体来说,高校“开放办学”就是要求办学主体坚持高等教育的开放性,着力推进国内国外高等教育之间、高等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系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开放的姿态确立办学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高校职能目标,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做到内部开放、向社会开放和向世界开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高校科学化、特色化发展,争创世界一流[4]。事实上,当前高校对于开放办学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指向是一致的,即高校办学不能囿于校园,必须对外开放,既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其他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向社会开放,又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向国际开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放办学就是要促进国内联合,扩大国际交流,拓展办学资源,走开放式办学之路,从而有效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地方高校开放办学的价值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全面开放、高质量发展新周期,地方高校国际化、社会化水平难以满足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期盼。推进地方高校开放办学既是时代的召唤、社会的需要,也是教育规律的必然和高校跨越发展的选择。

(一)民族复兴的教育担当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千年求索、百年奋斗的目标,将在不远的将来变为现实。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是攻坚克难的调整期,党的十九大做出重要论断,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新时代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发展理念,关键在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紧迫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各领域高质量人才。人才是推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5]。地方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理应成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历了数十年的规模扩张,需求持续旺盛,地方高校缺少生存压力和世界眼光,在发展过程中偏居一隅、自给自足、封闭办学,国际化、社会化以及办学水平总体偏低,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复兴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打破地方化、封闭化的藩篱,把地方高校建设成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一流的开放型大学,既是新时代对地方高校的召唤,也是地方高校对教育使命的担当。

(二)教育发展的规律使然

教育是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而高等教育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要求的产物。高等教育理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此,其职能必然是不断丰富、变化和走向开放的。大学发端于中世纪欧洲的意大利博罗利亚大学,中世纪大学的职能主要是教学,即“人才培养”。经过700多年的发展,1810年,柏林洪堡大学首次将科学研究纳入大学职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两大职能。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大学开始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到19世纪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已成为西方社会普遍接受的大学三大职能,也是当今世界认可度较高的大学职能定位。

我国对高校职能的最初认识来自于西方,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对高校职能的定位逐步进行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拓展。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主席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6],“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我国高校的第四职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家对高校职能定位有了新的要求。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国际交流合作”成为我国高校的第五职能。

从国际国内高校职能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开放办学本身就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背景下,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空前活跃,对外开放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开放办学既是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隶属关系,我国高校分为部属高校、省属高校、市属高校三类,省属高校和市属高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地方高校”。由于地域和财力差距等原因,相比地方高校,部属高校在获取教育资源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普遍高于地方高校,并且形成了稳固的领先优势,地方高校很难入选国家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平台和项目。多年来,通过实施“211”“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为打破身份固化,优化资源配置,让更多地方高校脱颖而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更加良性发展,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三部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研〔2017〕2号)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推进实施“双一流”战略决策。

《总体方案》要求,“双一流”建设要瞄准世界一流,加快走向世界一流;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方案》强调,“双一流”建设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指导意见》指出,“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瞄准世界一流,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有效扩大国际影响,实现跨越发展、超越引领。由此可见,“双一流”建设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一流”,它是国家推动高校开放竞争,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顶层设计,开放办学是其核心内涵。“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将加快地方高校“优胜劣汰”局面的形成,地方高校再也无法以“守摊子”的方式被动应对。实践证明,“凡是高水平大学,无不走开放办学之路;开放越早,发展越早;开放越全面,发展就越好,办学水平也就越高”[7]。毋庸置疑,开放办学是地方高校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地方高校开放办学的路径分析

开放办学必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并重,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布局,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一方面要积极地“走出去”,通过高校自身的特色,发挥利用人才、科技优势,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另一方面要善于“引进来”,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的合作交流等方式,促进融合、借势而为。根据前文对开放办学内涵、高校职能和“双一流”建设的梳理和阐述,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该树立立足地方、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理念,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落实区域化、社会化、国际化三大举措,着力推进开放办学。

(一)以区域化夯实发展根基

毋庸置疑,办学所在地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根基和源泉,地方高校和办学所在地的融合是必然的,这个融合过程我们称之为“区域化”。地方高校区域化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厘清概念、主动而为。何为“化”?有改变、变化、变革的意思,“化”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定位、理念和目标,它们是高校的灵魂,高校要想办出特色和水平,必须完善和坚守这些定位、理念和目标。当前,地方高校大多偏居一隅、安于现状,被贴上封闭、保守、落后的标签,主要原因在于地方高校把隶属关系当成了办学定位,失去了开放办学、争创一流的办学目标和动力,把学校办成了真正的“地方高校”,笔者称之为被动低水平的“地方化”。“区域化”不同于“地方化”,或者说应该有所不同,地方高校区域化应该是主动而为,而不是被动应付,它是地方高校在追求高质量办学定位、理念和目标的前提下,为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立足地方、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一流,深化多领域、多层次合作的开放发展策略。

2.合理定位、重点突破。地方高校区域化应该是双向收益的,既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能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区域化应该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合理定位、重点突破,既要“补短板”更要“强特色”。为了让更多地方高校脱颖而出,国家实行“双一流”建设,建设目标分为世界一流、国家一流和区域一流,鉴于地方高校的实力,直接争创“一流大学”难度较大,争创“一流学科”比较现实。地方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学科优势,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加强和区域内政企学研社的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合力打造一流学科,以区域化助推“双一流”建设,实现重点突破。以区域化争创区域一流,是地方高校参与“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路径。

3.搭建平台、深度融合。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特色性、专业型、规模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教育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充分利用校地合作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创设人工智能等新工科专业,升级改造传统工科专业,培养新型工科人才。通过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探索产业需求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新技术与新产业发展培养各类新型人才。开展校友调研和校友“双创”活动,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成立“企业界校友会”“校友企业家论坛”,培育校友经济。充分利用“科技镇长团”的平台优势,深入了解地方之需、企业所急,挖掘校内科研潜力,实行定向公关,实现校地深度融合,互利双赢。鼓励科研团队走出校门,走向产业聚集地,建设“产业研究院”,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以社会化推动内部改革

为激励和引导学校干部教师积极投入开放办学,地方高校必须改变既有思维和组织管理机制,树立“瞄准实战、确保打赢”的思想,以社会化推动地方高校内部改革。

1.做好顶层设计,推动思想更新。改革与开放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双引擎,改革是开放的条件,开放是改革的外部推动力。坚持开放办学,核心在“开放”,要以思想观念的革新作为改革的先导。缺乏思想观念的解放与创新,就难以科学有效地推动开放办学,学校就会错失发展机遇,丧失发展资源。要从顶层设计上把开放办学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当中加以谋划,以改革的魄力更新制度、创新举措、落实工作,实现“高质量国际合作、高水平校地合作”的建设目标。要在师当生中牢固树立开放理念,让 “开放办学”文化深入人心。引导对一线教师和科研人员认识开放办学是大势所趋、时势使然,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开放办学工作,密切学院之间、研究基地之间、科研团队之间、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集聚团队资源、学科优势,集中力量做大事,出大成果。要求管理干部从根本上把握开放办学对各项工作的内在要求,用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宽广的视野、更为高效的举措做好实际工作,尤其要做好国际合作和科研管理的服务保障,以点带面、形成合力,推动开放办学进程。

2.改变政策导向,完善考核机制。地方高校部分干部教师受长期封闭办学影响,有的视野不够开阔,主动走出去的意识不强,服务意识较弱,不愿积极主动深入研究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有的固步自封、盲目清高,对社会服务存有畏难情绪。导致学科服务定位不科学,人才培养规格单一,难以形成与社会匹配的供求关系,教育质量不能契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健全人才分类评价和激励机制,出台鼓励国际合作、社会服务的相关文件,激励广大教师走出校门,实现教学在实践中提高,科研在服务中完成,成果在社会中检验,为全面推动开放办学营造宽松的制度环境,提供政策支持,激励和约束并重,将国际化建设、社会贡献度纳入学院目标考核体系。打破科研唯论文的评价方式,推行标志性成果考核运用制度,对在社会合作、国际合作中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干部教师,在岗位竞聘、职称评定上予以政策照顾。

3.改革机构设置,推进内部开放。坚持开放办学, 必须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起更加开放的制度体系。地方高校必须改变原来内向性、封闭性的组织机构和办事作风,设立包含校地共建、校友工作、基金工作、技术转移、社会合作等职能的大部制,减少内部沟通和信息损耗。推进内部开放,强化部门领导主动作为和担当意识,份内工作责无旁贷,协助工作理所当然,改变校内工作凡是协助其他部门或者涉及不同分管领导动辄小事大作开协调会,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正常现象。强化问责程序,在推进学校事业发展过程中,只有学校事业,没有部门利益,学校应牵头各部门认真梳理有关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凡与开放办学不相适应的地方,大刀阔斧、及时整改,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以国际化打破发展瓶颈

当前, 世界经济和科技联系日益紧密,全球知识和信息网络不断延展,地方高校必须主动融入国际潮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跨国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升自身学科科研实力,这是地方高校打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1.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构建校院两级海外引才工作体系,推进海外人才工作站建设,大力延揽海外高层次人才,提高外籍教师比例。建立教师国际化能力提升机制,大力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等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机构访学交流合作,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才。选派青年管理骨干出国研修,不断提升管理队伍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坚持双轨驱动的国际化师资培养模式,鼓励和推动教师与管理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研讨班、海外留学与进修、海外支教与学术访问,系统化拓展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拓宽国际化办学思路。吸引和聘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外籍教师和海归博士及在国外大学任职的教授来校任教、讲学、开展教学与研究合作。

2.促进科研合作国际化。与世界知名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共建合作平台,加快推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建设。支持优势特色学科开展实质性国际科研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提升科研国际竞争力。整合区域与国别研究力量,推动国际关系领域智库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外交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建立高水平国际合作网络,在若干重要学科领域与世界名校建立合作关系、与高水平研究机构共建国际科研平台。积极参与中俄、中美、中英等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助力中外人文交流合作。参加学科联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3.形成国际化办学特色。加强学生海外学习支持力度,落实本科生出国出境学习交流资助管理办法,支持在校优秀学生赴海外名校修学专业课程。主动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加入多边人文交流机制,推动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开设国际学术周,搭建海外培养基地、实习基地,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外实习,培养具有开放视野的国际人才。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加强孔子学院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一流办学发展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