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下提升思政课实效性探析

2020-03-15

高教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实效性舆论

李 风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指出,要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新时代尤其是信息技术进入5G时代的环境下面临着实效性提升的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随着技术发展而形成和变化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带来的话语权挑战。在充分认识高校网络舆论生态新特点的基础上,高校思政课在建设过程中应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探索其实效性提升的新路径。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相对于宏观的网络舆论生态而言具有特殊性。“可以认为,所谓网络舆论,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1]。而网络舆论生态则是指“以舆论的发布者、评论者、炒作者、监控者和处理者为主体的网络舆论当事人,以舆论的发生、发酵、回应、平息为客体的网络舆论以及以技术、法律、监管为载体的网络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均衡状态”[2]。基于此,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可以理解为高校师生通过校园内部的多种网络平台对校内外的各种社会现象以及问题在法律监管、高校规则管理、高校网络技术条件下所表达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3],以此形成的高校师生主体、高校内部热议并具有相对一致性和强烈程度的网络舆论、高校内部涉及网络舆论的法律和规则以及技术等因素共同形成的一种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因此,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构成了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主体,客体则可能是任何引发热议并形成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舆论,所立足的平台更多是高校内部的各种网络平台如校园网、校园BBS、高校公众号或者网络群组等。相对于宏观的网络舆论生态,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主体范围更小更具有集中性、平台相对较窄,也受到法律、规则和技术的影响,是宏观网络舆论生态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新特点及对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因为主体、技术和网络舆论规则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平衡,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点。“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4]。因为技术更新而不断发展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对高校各方面的发展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实现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更新快、动态强增加了高校思政课对技术、时政把握的难度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5]。高校作为互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因为技术的加速发展而使高校内部网络舆论发展的更新速率加快。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在技术应用上很难进行即时调整以应对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变化中的技术更新,而且在课堂信息交流中也会因为对网络信息的有限关注出现信息更新不及时和不完整的情况,这都可能导致思政课教师课堂主体地位的弱化及权威的下降。

另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和深入运用的基础上,校园网络舆论生态的内容更新和影响力呈现较大动态性发展,使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功能的达成面临着障碍。“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6]。一旦有与主流舆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新的舆论形成,就会对高校思政课堂产生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对涉及此舆论的时政事件讲授中面临一些来自学生的质疑,或者学生没有表达出来但却排斥教师正面宣传的心理状态,甚至还需要面对非思政工作者们对舆论的不正确表达和传播带来的影响。这些都使高校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难以真正达成。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开放性与封闭性共存增加了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难度

1.全媒体时代深入发展使高校思政课在信息洪流中面临冲击

全媒体时代的深入发展使高校网络舆论信息日益开放化,高校思政课教育引导效能困难加大。全媒体时代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在全媒体时代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众多信息传播者涌入高校信息舆论场,而且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传统主流媒介单向信息输送和传播的方式已改变为多个媒介和平台、受众间的交互传播;舆论依托的表达方式也更多转变为短视频、微博、微信等方式,高校内部的社交模式也随之发生重大转变,形成一种信息无处不在、无人不用的开放性格局。更为重要的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娱乐而对时政信息缺乏兴趣。这都为高校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监控和引导带来了更多复杂性因素,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这样的校园舆论氛围下要把握有效舆论信息、引导学生对舆论信息的理解并顺应学生对媒介方式的偏好及时更新,比以往的难度更大。

2.高校舆论场内部在信息日益开放化的同时存在“巴尔干化”封闭性,给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带来影响

首先,作为高校舆论生态中的重要主体,当代大学生日益个性化、思维多样化,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增多,在技术运用和社交模式选择中总能跟上时代潮流,比如短视频快速兴起后就迅速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使用。但是,在带来信息开放性的同时,也使高校内部的主流媒介地位弱化,甚至在某些舆论波冲击中无法形成主流媒介的核心观点和结论,给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方向性引导进而对高校思政课的开展带来障碍。同时,因为对现代化社交技术如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的高频度使用,加之高校内部网络舆论平台建设的滞后性及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低效度,也使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舆论风向更难把握,易于形成“巴尔干化”的小群体和小圈子,使信息的表达带有封闭性,网络舆论易畸变,网络舆论规则难以真正确立,网络舆论线上线下同心圆也较难形成。这样,就使高校思政课在如何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如何进一步实现思政课内容入脑入心的对策实施上,更难监测和发挥实效。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具有新的特点,而这些新特征不仅宏观上关系着整个校园文化生态的建设,更具体影响着高校思政课的开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达成。要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就需要在掌握当前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特点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优化,让高校网络舆论生态成为推动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的动能。

三、优化高校网络舆论生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主体、高校网络舆论本身、高校网络舆论平台和载体以及网络舆论传播规则规范等因素共同建构起来的校园网络环境。因此,在优化高校网络舆论生态时,需要从这些方面具体思考,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提升主体素养,构建高校网络舆论空间正能量,是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的软支撑

1.提升高校教师的主体素养,实现以点带面的多样化引导

高校教师是校园网络舆论生态的重要主体,提升高校教师的主体素养尤其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政工作者应对高校网络舆论生态新特点的能力和素质对高校思政课的建设至关重要。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空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多,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政工作者要首先从意识上进行转变,认清学情新变化。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政工作者还需要充分运用当前的网络舆论载体,比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将学生感兴趣的舆论载体和表达方式如抖音、火山短视频、网络舆论中兴起的热门词汇等融入课堂教学并对其内容进行恰当的评价、引导,师生“打成一片”,而不是相互分割的孤立状态;高校思政工作者如辅导员也应该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形式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做出应对,并借助这些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最后,作为课堂主导者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该形成合力,汇集经典网络舆论案例,以点带面,在有限的精力下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课堂的舆论引导力。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在师生相互联系甚至内心交流的过程中将正能量和正面宣传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使正能量的舆论发声成为高校网络主流舆论,也就为高校思政课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等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除此之外,高校其他教师也应该在高校网络舆论空间建设中提升自身素养,尤其是对网络舆论的认知和引导能力上,应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能仅仅是抱怨或者批判,甚至给学生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其他教师在正能量网络舆论生态构建中的作用发挥成为高校思政课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思想认知的辅助力量。

2.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主体素养,“监督+自律”构建良好舆论氛围

高校大学生群体不仅是高校网络空间的活跃者,也是高校网络舆论生态、高校思政课的主体,其素养直接关系到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和高校思政课的建设。高校大学生在网络舆论生态中的素养提升,不仅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被动提升,更应该是大学生本身在不断学习中的主动提升。首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时政,从学校规则层面严格管理课堂中大学生对手机、Ipad等信息工具的使用,从课堂管理层面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监督引导,使新媒体技术不仅仅用于娱乐,更用于学习。其次,大学生自身要在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技术能力的条件下,利用专业能力,对校园网络舆论中充斥的观点和多种信息不盲从、不跟风,在综合思考和对事件整体了解的基础上合理发声。大学生不仅要合理使用网络工具,参与校园网络舆论,而且要积极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积极构建高校内部和谐、正能量的网络舆论环境,从而为推动思政课课程教学、为高校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基础保障。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主体,提升其素养进而构建高校网络舆论正能量的状态都为高校思政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对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的引导起到了软支撑的作用。

(二)在校园内推动技术治网和法律治网,确保高校网络舆论守得住,是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的硬保障

构建良好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进而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不仅需要良好的软环境的建设,而且需要硬的技术支持和强有力的制度规则的保障。当前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在国家网络规则和法律治理下已然“管得住”,但是,网络舆论的发展随着技术的更新会呈现一些新情况,也会因为个别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产生一些舆论危机(如厦门大学“洁洁良事件”)。因此,高校需要紧守阵地,不仅要进一步推动校园内的技术更新以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监测和预警,使校园网络舆论处于可控状态并进行准确的舆情分析,而且仍然要提升在某些网络舆论突发事件中以法治网的反应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舆论生态。

高校内部技术治网和法律治网的过程间接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提供了教育案例,而守住了舆论风向的高校网络舆论场也为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保障。

(三)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平台效能,力求高校网络舆论用得好,是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的助力器

软环境、硬技术和强规则的保障可以推动良好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建设,但在保障措施之外,更需要高校网络舆论平台本身真正发挥作用,能够用得好,在推动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中才能起到助力的实效,否则,再多的保障措施都只能是一纸空谈。

从目前高校网络舆论多种平台的现状来看,呈现使用较少、效能不高的局面。据《高校门户网站新闻对外发布的状况研究》进行的实证调查结果,高校师生对本校门户网站新闻的浏览次数偏低,报道的主要角色以校领导、政府官员为主,报道的事项则主要涉及会议和庆典活动等[6]。可见,当前高校网络舆论平台虽已具备,但对师生密切关注的新闻热点及与师生密切关联的学习、生活报道相对较少;在大学生相对比较活跃的校园论坛调查中,绝大多数大学生也表示以娱乐为主。

因此,要用得好高校网络舆论,首先需要高校自建有效的网络舆论平台。当前,各高校都基本建立起了途径多样的校园网络舆论平台和媒介,如常规的校园网、广播台,学生互动相对较强的校园微信公众号、以二级学院为单位或者班级为单位建立的QQ和微信群组以及以校内舆论为主要内容的各高校论坛等平台。其次,在多样的平台建立起来以后,还需要保证平台真正发挥宣传引导作用。需要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校内重大事件或者与自身相关的重要事件进行专门说明和探讨,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南文理学院通过校园官方微信平台推出的《致湖南文理学院全体师生的一封信》,对师生重点关注的疫情事项、后续工作和学习安排进行了说明,较好地回应了师生关注的问题,也起到了正向的宣传作用。再次,收集校内舆论导向,尤其是以平台为基础通过校园网络舆论生态的构建对与思政课开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宣传和引导,如2019年湖南文理学院微信公众号专门推出毕业生作品《一眼常德》就引发了本校师生的密切探讨和转载,营造了毕业生对本地、母校感情表达的正能量的校园网络舆论,也成为思政课堂中的生动案例。另外,高校网络舆论平台还可以以多种形式对高校思政课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活动等内容进行宣传,引发师生对高校思政课的关注、讨论,形成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高校网络舆论平台真正在推动思政课实效性方面发挥实效,不仅使高校网络舆论平台在引导校内舆论方向上用得好,而且成为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强大助力器。

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是一个与时俱新的问题,在高校师生日益走进网络空间的状态下,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生态无疑是一条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路径,而在这条路径上,我们还需要挖掘更多可供实践的方案。

猜你喜欢

思政课实效性舆论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