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反思与应对
2020-03-15刘晓
刘 晓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310023)
公共危机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重要现象,其自始至终伴随着人类文明与社会生活过程,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与危害。爆发于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作为一次典型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是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一次重大考验。同时,也对社会各项事业提出了新时代公共危机管理的重大命题,成为推动各领域改革的“机会之窗”。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基石的职业教育,必须发挥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密切关注此次疫情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影响,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以本次突发疫情为契机,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优化专业建设的思路、科学布局在线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并进一步提升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一、职业教育的内涵将进一步丰富,承载新时代赋予的更多社会价值与功能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目标,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标志着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开始从整个国家技能形成的角度构建。①刘晓.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话语演变与时代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20-24.此次疫情所引发的公共危机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也给职业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职业教育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和抗疫期间的种种作用发挥,赋予了职业教育更加广义的内涵和新时代的价值期许。一是从内容维度上,职业教育体系的语境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学校教育形态和学历层次的简单衔接,而是涉及包括职业启蒙教育、全日制的职前培养、在职培训、专门化的社会培训项目以及老年职业教育等伴随个人发展的整个过程体系。我们对职业教育的治理也必须兼顾终身教育与人的终身发展,正式与非正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协调,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均衡。二是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实践哲学观,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就业准备”扩展为“从业所需”,进一步达到所谓“体面劳动与体面就业”。即让学生们自信并能在成功的职业生涯中获得好工作,以及他们能过上舒适生活的收入;让一个接受高度训练的人能胜任今天和未来所需技能的行业;接受良好职业培训的劳动者能够获得合理的高薪和福利;给社会的回报是低失业率和高生产率,同时保证政府有良好的税收并为职业教育买单。②刘晓.实践哲学观照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维度考量与现实思考[J].职教论坛,2018(2):13-20.
二、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需要更加宏观的视野,需基于整个产业链角度优化结构布局
过去在专业布局的过程中,往往把重心放在了基于当地产业或企业需要上,强调区域范围的专业结构和产业的匹配。但此次疫情引发的复工复产的种种困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宏观的全产业链要素的重要性。以口罩生产为例,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全工业体系,具备全产业链门类,而一次性口罩成本非常非常低,我们可以迅速扩大产能。但为什么疫情期间虽加大口罩生产力度,全力复工却仍“一罩难求”?这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个经济上的产业链问题,其生产涉及原材料、设备、厂房、资金、人力、准入许可、生产周期七大要素,又涉及到不同区域的上下游原材料、设备供应和物流等多重环节,因此即便单个企业的复工复产仍然难以为继。这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在进行专业布局的过程中,必须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站在更加宏观的视野,不但要考虑一个地区的产业与专业人才供给匹配程度,更需要在上下游产业基础上考虑整体行业布局,这是在当今的专业群建设中尤其要遵循的一个要素。
与此同时,要提高专业群的动态调整功能。专业群的动态调整功能是指以检测、更新为重点的专业群动态发展能力,在鼓励集群自适应发展的同时,用外部产业群与岗位群促进专业群的适应性发展。专业群的课程与教学内容需要与产业人才需求相一致,应不断紧跟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开发和运用新技术与新课程来实现相应人力资本的储备,适时动态地调整专业,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企业需求的动态匹配。此外,专业结构调整还需关注行业变化。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此次疫情给就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机遇。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自动化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新的社会经济格局,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会使就业市场发生积极变化,催生出一批新模式、新业态下的岗位需求,成为就业增长新的突破口。职业教育应充分关注这些领域的就业变化,发挥助力“互联网+”、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行业吸纳就业的比较优势,挖掘灵活就业、共享员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三、在线教育将从分歧走向共识,成为职业教育的新增长点
疫情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在线教育从幕后走向台前,从分歧走向共识。我们也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场所不仅限于“学校”这个空间概念,教育面临更多来自非传统领域的挑战,网络教育、游戏化学习、虚拟社区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不断涌现,消解了传统人才培养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实现了超时空的学习和超时空的互动。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在线教育必将迎来大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但需要思考几个问题:第一,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在线教育这种形式。我们知道,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技能的传授,而职业技能就是与完成某项职业活动有关的肢体的和认知的动作体系、实践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其养成要通过感知过程的情景化、模仿过程的标准化、练习过程的岗位化和内化过程的个性化。①周明星,刘晓.现代职业技能的意涵、习得及其养成——基于隐性知识学习的语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3):53-56.这就注定强调技能传授的课程无法单单依靠在线教育这种模式,否则就会出现“云养猪”“云修汽车”等畸形模式。第二,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如何?是否能够应对在线教育的要求?在线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这种素养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师生要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第三,职业教育的诸多课程与教学理论需要重构。现在的教学理论多是基于传统课堂教学,即学校作为实体的理论体系。在线教育普及以后,在教学方法、评价模式、课堂教学、课堂管理等都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因此基于在线教育的教学理论构建需要引起学界的重视。
四、深化产教融合,共建高素质产业生力军的“避风港”和“蓄水池”
应深化产教融合,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帮助企业培训由于疫情导致的富余、被替代以及产能紧缩引发的转岗就业人员,发挥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蓄水池”作用。首先,校企双方应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组建职教集团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化办学技术技能积累的促进功能。职业院校可以为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和革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利用企业生产任务减少、限制资源增加的机会,向合作良好的企业派出教师,主动与企业工程师联手,组织设备维修、新品研发、核心技术攻关,帮助企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为日后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产业生力军打下坚实基础。其次,鼓励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符合条件的企业承担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通过项目制培训、校企合作培训等形式为失业人员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服务,对培训合格的失业人员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再次,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升级产学研合作模式。引入“市场化”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思路,并逐步形成产学研的社会合作机制,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平台。最后,强化企业主体作用,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遴选工作,按规定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相关激励政策,激励企业投资兴办职业教育、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接纳教师岗位实践、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
五、发挥职业教育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稳就业、促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构建职前职后相衔接,学历教育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和稳定就业奠定基础。职业院校(含技师学院)应充分释放高等职业教育“百万扩招”红利,广泛吸纳非正规就业群体接受正规职业教育与培训。将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就业弱势群体教育培训纳入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依托职业院校教育资源,促进农民工技能培训、下岗与转移人群职业资格培训、现役与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相衔接、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互为补充,为社会开展技能储备培训。与此同时,要改革职业教育招生制度,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吸纳非传统生源,探索灵活、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提升个体就业竞争力的同时,弥补企业由于技术迭代引发的优质技术技能人才不足。
美国学者奥古斯丁在《危机管理》中指出:“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②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8-19.从历史上看,每次公共危机中教育行业都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因此,在此次疫情导致的公共危机之下,职业教育要有预先意识,要走在改革的前列。应抓住机遇,敢于面对挑战,找准自己的位置,构建健康的职业教育新体系,以有效应对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