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公安英模精神宣传的现状与优化

2020-03-15金子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英模公安院校公安

金子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公安英模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公安英模形象,弘扬公安英模精神是推进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有效途径。公安英模精神宣传应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围绕新时期公安工作,把握宣传规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25

一、新时代公安英模精神宣传的重要意义

公安英模精神的广泛宣传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学习英模、崇尚英模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在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在警察公共关系中塑造警察良好形象;有利于促进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一)有利于培育和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揭示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应有的从警信仰和良好品格。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警治警“十六字”总要求深度契合,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公安工作背景下被赋予的新的时代内涵。宣传公安英模形象,弘扬公安英模精神有利于凸显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在具体公安工作中的成功转化与运用,从而形成价值引导效应和政治动员效应;有利于广大公安民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积极调动公安民警在执法一线弘扬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二)有利于在警察公共关系中塑造警察良好形象

警察公共关系是指“警察组织为了实现警务工作的社会效益,主动通过多种持续的双向信息交流,不断调整自身内外环境,从而与社会公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2]一方面,目前公安队伍中仍然存在偏离主流价值观的“亚文化现象”,比如为民服务思想懈怠等,通过弘扬公安英模精神将正面的人民警察形象有效转化为日常警务工作实践,能够在道德、道义上起到教化作用;另一方面,宣传公安英模形象、弘扬公安英模精神可以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以及日常警务工作形成递进性认识,从了解公安英模先进事迹最终到真心拥护公安队伍,形成崇尚英模、警民一家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

(三)有利于促进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忠诚教育是公安院校培育优秀预备警官的第一要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忠诚教育上具有主导性作用,把公安英模作为忠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深入推进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具体来说,推进公安英模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能培养学员学习公安英模作风、精神和修养。广大警校学员从警报国之志从踏入警校的第一天,穿上警服的第一刻就已经树立,但是能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能否保证持续化、深入化推进从警报国情怀就要夯基固本,就要从宣传英模形象的“第一课”做起。把“英模课”作为大学必修课、从警第一课能够培养学员树立向英模学习的看齐意识。

二、当前公安英模精神宣传的现状

近年来,公安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犹如雨后春笋,在数量和规模上已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且层次分明,从公安部到地方各省厅、市局再到地方各分局、县级公安局甚至到派出所都拥有与自身管辖体量相称的媒体。这些媒体在日常警务信息传播、接处警以及提升公安队伍形象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但在公安英模精神宣传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片面宣传“精神成果”,舆论引导能力不强

从现实的宣传状况看,更多的笔墨只着重刻画英模精神本身,没有明确公安英模与公安英模精神的相互关系。公安英模是客观存在的人物实体,而公安英模精神是从公安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中提炼出来的抽象精神。公安英模是在公安工作中被广大人民群众和公安机关认可的,具有代表性、独特人格性的警察,这是公安英模个体的特殊性,应当把个体的特点刻画呈现。同时,对英模精神的培育过程在宣传中一带而过,无法形成有效的舆论引导合力。具体来说,从公安民警到公安英模之间需要有一条联接的“桥梁”,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就是公安英模精神的长期培养过程,而在宣传过程之中忽略了来自宏观环境的影响以及微观个体的成长,就会使舆论引导缺乏现实依据,缺乏对英模成长经历的演绎性描述,从而为其他警察效仿英模行为、学习英模精神设置障碍,容易出现偏差。“对模范人物的宣传应在人物成长方面多下功夫,多花笔墨去描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及成长的过程,让模范人物不脱离普通人,这样才能让人感到英模的高度,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努力达到这样,模范身上的闪光之处也是普通人力所能及的。如此,我们对模范的宣传才能更加有效地调动起人们去模仿、学习的积极性。”[3]

(二)话语体系陈旧,缺乏宣传吸引力

公安英模宣传话语作为一个相对宏观的话语体系包含三种类型。一种是行政管理者发出的“权力话语”,一种是公安院校进行英模教育的“教学话语”,一种是对公安英模进行学术研究的“学术话语”。一直以来,作为“大政治”环境背景下的“权力话语”始终在消解作为“小话语”背景存在的“教学话语”和“学术话语”,使得对公安英模精神的话语言说和学术写作表达滞后,缺乏吸引力。例如对公安英模精神的学术研究更多作为一种政治任务而不是自身的学术研究旨趣,在言说方式上就容易陷入“大政治”语境下潜藏的“权力话语”框架,即整篇研究都呈现出大话、空话,对于宣传公安英模形象、弘扬公安英模精神起不到“助推器”的作用;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生获取有关公安英模的资料更加便捷、及时,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获取英模相关资料的同时,网络上调侃英模、扭曲英模、抹黑英模等情况时有发生,冲击着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但是在“教学话语”言说方式上不能及时更新,不能及时扩充“教学话语”的“语料库”,使得“教学话语”在互联网环境下处于弱势状态,不能对学员的意识进行及时有效的纠偏。

(三)宣传团队界定狭隘,缺乏多元化主体发声

传统意义上的宣传团队仅限于公安机关的宣传部门,例如公安部的机关刊物等,这些机关刊物在形式上、方法上、内容上的宣传趋同,可以作为形式严肃的内部学习教材,但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新媒体时代日渐呈现出在互联网舆论场中多元化发声以及多元化表达的特征,互联网等一系列移动终端都是对外宣传公安英模形象,弘扬公安英模精神的“发声筒”,同时也是塑造良好警察形象的“明信片”。在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公安英模形象往往是从“抖音”“微信”“微博”中塑造自身对英模形象的认知,这对传统意义上具有仪式感、严肃性的英模宣传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宣传公安英模形象,弘扬公安英模精神的主战场已经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对公安英模的宣传已经进入了“微时代”。但目前对公安英模的宣传工作仍然受到传统媒体的掣肘,公安宣传工作者的思想意识仍然停留在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教化宣传上,对上述新媒体的运用和管理缺乏相关的工作体系,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多元主体发声的宣传格局。

(四)深入报道数量有限,宣传稿件有“嫁接”现象

公安英模是公安系统中的典型、模范,如前所述宣传公安英模形象,弘扬公安英模精神是要达到“共情共鸣”效果,最终的目的是要培育广大民警学习英模精神,向英模看齐,营造全社会形成崇尚英模的良好文化环境。公安宣传部门对公安英模进行深入采访、报道是形成良好文化环境的重要途径,但受限于地域、时间、精力,宣传部门对公安英模的深度报道数量有限,呈现出“笔力”不见文学功夫,“眼力”看不到英模闪光之处,“脚力”伸不到一线基层,“脑力”缺乏稿件创新意识。大多数宣传稿件是以公安英模所在单位为基础,由当地单位出具英模的相关事迹,汇总到宣传部门后,只是采用简单的“嫁接”模式,即对原来的稿件进行简单修改,抑或是原稿发出。这样就造成深度采访数量较少,在稿件的写作上缺乏专业的审美性、文学性表达,宣传上的“无用功”,不仅挫伤公安英模本人继续发扬优良作风的动力,也无法调动广大民警学习的积极性。

(五)“三进工程”相对孤立,难以形成有效整合

公安英模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一个相互融通的有机整体,公安院校树立正确的英模价值观念需要三者的协同配合。但就目前情况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者仍然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首先,在教材编写方面,进教材是其他二者的基础,目前对于公安英模“编年史”的整理有待完善,没有修订一部“编年纪事、人物齐全、表述规范、事迹全面、影响持久”的公安英模史。其次,进课堂是对教材话语的创新性转化,同时又是进头脑的宣传媒介,目前在公安院校中一方面没有把“英模课程”作为独立课程设置,更多是通过主题教育、集中学习或者在课程中引入英模事例作为主要教学方式,不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长期印象,发挥持久作用;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重视传统意义上的说教式话语,强调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不能将其转化为生活话语,为进头脑的“最后一公里”设置障碍。最后,进头脑是对上述二者是否有效的检验,同时也是将认知模式转化为警务实践的重要环节。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逐渐形成两个舆论场域,一个是官方舆论场,另一个是民间舆论场。如何保证在进头脑的过程不被民间舆论场的话语噪音所干扰,是确保公安院校学员能否接受公安英模,真正学习公安英模的前提条件,在这方面的有效引导上仍然存在问题。

三、新时代优化公安英模精神宣传的有效策略

宣传公安英模精神需要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宣传体系。完善顶层设计、创新宣传理念是保障其“落地”的“原动力”,坚持正面宣传,加强舆论引导能力;改变传统言说方式,创新“大政治”与“小话语”的学科表达体系;培育一支能够讲好中国警察故事的宣传队伍,架好宣传英模精神的桥梁;做足“首发效应”,抢占话语制高点破解宣传过程中“噪音污染”;推进英模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者相互贯通,形成立体化宣传格局。

(一)坚持正面宣传,加强舆论引导能力

坚持做好正面宣传,增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社会公信力。正面宣传是指公安机关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工作宣传并产生正面社会效果的新闻传播活动。正面宣传应满足两个辩证统一:一是宣传动机与宣传效果的辩证统一,宣传公安英模形象,弘扬公安英模精神是出于新时代公安工作需要的动机,广大群众对英模的认可以及是否能引起民警向英模学习的热潮是检验其宣传效果的标准。二是宣传形式与宣传内容的辩证统一,公安英模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体,通过宣传内容所承载的统一性来体现宣传形式的统一性。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宣传公安英模精神的舆论引导能力。舆论导向是指对舆论形成和流动方向的把握和引导。[4]公安英模是公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社会治安中的个人是纯粹的理性经济人,通过宣传公安英模精神有效建构了积极正面的舆论场,在这个舆论场中会促使社会中的理性经济人聚合,对每一位社会成员进行道德约束和给予、改变或提高他们原有对英模精神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认知模式,形成崇尚英模、学习英模的拟态环境。

(二)创新言说方式,“大政治”与“小话语”相结合

所谓“大政治”与“小话语”,其大小并不是指二者的先后性和重要性,而是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语词上看,二者具有对立性。“大政治”是指宣传公安英模精神要凸显新时代公安工作的党性、政治性、人民性,其实质就是运用“大政治”环境所凸显的“权力话语”;“小话语”则是包括了“学术话语”和“教学(工作)话语”。由此看来宣传的表现形式旨归在于“大”,而落在纸上的文字根本在于“小”。

从政治实践上看,二者又具有统一性。例如在延安时期,我党的基层干部在当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生产活动,通过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中的话语表达方式进而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等“小话语”或者说乡村俚语,把宏大政治话语转换为陕北农村话语,把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基层农村的邻里守望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日常宣传工作中的话语理解逐步完成对党的政策、理论的“大政治”理解。宣传公安英模形象,弘扬公安英模精神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广大群众认为并且坚信宣传活动与自己的社会治安利益、人身利益紧密相连,要让群众听得进“小话语”,例如,公安英模选树更加注重从一线民警中进行选拔,即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身边警察”,在话语表达上更加凸显同群众进行日常沟通的话语,在此基础之上进而向群众阐释“小话语”背后的“大政治”理论。此外要明确讲故事的内涵是对话而不是说教,要创新公安英模素材的表达方式。提升人物的宣传效果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讲故事”,因为故事更加具有趣味性、容易被广大公安民警接受,故事是承载人物的抽象载体,人们愿意听故事,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三)拓展宣传主体,打造多元化宣传团队

讲好英模故事的宣传团队应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特点。在新媒体语境下宣传者的范围在逐级扩大,所以宣传团队的概念应从传统的宣传机构逐渐延伸至公安院校的专业课堂、一线警队,着力打造多元化的英模故事“发声器”。在发声同时,应进一步明确逐级宣传、分层宣传的多层次宣传团队理念,每一层级的宣传团队应担负不同的宣传任务,这也就决定了不同层级的宣传团队话语言说方式是具有差异化的。

公安院校中的思政课教师是宣传公安英模精神的“主力军”,是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1]292,思政课教师可依托丰富资源和多元载体向预备警官讲授公安英模精神。在进行公安英模主题教育活动时,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互动对话,较之与传统的宣传部门,思政课教师能够在宣传方式、宣传内容更具有灵活性、互动性,例如在思政课堂上把公安英模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合理支撑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四)做足“首发效应”,增加原创稿件

做足“首发效应”是抢占话语先机,引导公众正确舆论导向,理性处理涉警舆情以及树立良好警察形象的“关键一招”。“首发效应”强调了第一时间原则,从目前社会治安现状来看,社会上仍然有一部分人蓄意抹黑警察形象、挑战执法权威、恶意剪辑一线民警执法视频,加之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平等性、即时性等特点,会给不知情的受众以营造“坏警察”形象的拟态环境,在这个空间中集聚大量虚假或是“片面性事实”使受众形成“警察刻板印象”,在日常与警察进行沟通中,不依据事实而是“贴着标签看人”,从而引导错误的公众舆论,严重干扰警察日常警务工作。因此,公安英模形象宣传更加注重“首发效应”,这是破解拟态环境和“坏警察刻板印象”的利器。此外,增加原创稿件比例,最大限度杜绝报道文章“嫁接”现象。在把握第一时间原则的同时,宣传部门应深入一线基层,掌握第一手英模素材资料,保障宣传公安英模文章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能因为凸显第一时间原则而忽略了宣传质量。

(五)“三进工程”相互融通,形成“三位一体”新格局

首先,进教材是基础。公安英模精神进教材是培养警校学员“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一环。从1956年到2017年我国公安系统已经召开九次公安英模的“群英会”,每一次英模表彰大会上,党和国家都会根据当前历史形势、治安形势等一系列诸多要素提出选树公安英模的标准、要求,同时这些公安英模会根据当时的政策主张呈现出时代特征,表明了公安英模形象选树与时俱进。所以,研究公安英模的历史发展轨迹就是对公安史的梳理,让英模史料从档案馆“走出来”,把公安英模“写进书本去”,让广大公安院校学员了解公安英模的光辉历程,让英模史料研究从“少数人研究”到“多数人宣传”,让英模史料从零星研究、地方性研究到系统研究、宏观研究。

其次,进课堂是巩固。公安英模精神进课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英模文化课堂语境,公安院校学员置身于英模文化语境中通过组织化学习或非组织化了解公安英模的相关事迹,对英模精神进行深入探究,从学理上形成一整套关于公安英模精神的完整理论,这是微观结构上的具体认知模式。随着知识的增长及信息的高速交互,微观上的具体知识会逐渐消退,宏观知识结构会愈发清晰,先前在课堂语境中习得的有关公安英模的具体知识、具体认知,通过“去语境化过程”融入到宏观知识结构和新的认知模式中,公安院校学员记住的往往不是英模的伤亡数字或者是具体事迹,而是由公安英模本体形象所凝练的精神,最终转化为警务实践。

最后,进头脑是关键。“行百里者半九十”,打通公安英模宣传的“最后一公里”进头脑是关键环节,公安民警以及警校学员能不能接受、以何种方式接受都需要公安机关宣传机构、公安院校的思政工作者对公安英模的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独特的话语体系、话语策略。新时代公安英模宣传要完成“破”与“立”的历史任务,即破除宏观的叙事话语,立足严谨的学术话语;破除传统的说教话语,立足生动的对话话语。

猜你喜欢

英模公安院校公安
英模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吴天祥亲给拾荒助学老人送大米和鲜花
影视艺术在公安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探索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报道要有度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论公安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