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2020-03-15张红玲
张红玲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同时,必须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绝不是简单的文字顺序调换,虽然两者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其核心要义都是育人,但却有本质的不同。简单的说,思政课程是指一类特定的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它强调通过课堂这个育人的主渠道,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促进德育与智育的统一。[1]实施“课程思政”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抓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一、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的意义
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是在公安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将人民警察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等内容渗透于其中,使写作知识教学、写作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并行,实现既教书又育人。
(一)回归了教育本质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育人一直以来本是教育应有之义,也是教师分内之职,教书和育人始终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内容。但是近些年来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使专业课程中的“传道”已渐行渐远,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似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就是让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重要渠道,在讲授写作知识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公安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勇于担当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强化了思政功效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打底塑形,在这一紧要关头,必须在思想上予以科学滋养和积极引导。除了通过专门的思政课进行教育和引领外,还需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同向同行。[2]所以,在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解决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而且保持了思政教育的连贯性,使思政教育的功效得以全方位延展,进而在提高公安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三)提升了综合素质
公安机关肩负着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公安专业学生作为公安机关的后备力量,其政治品质和职业素质决定着在复杂严峻环境下公安工作的成败。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他们才能沉着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肩负起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担。所以,在写作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渗透思政教育,从大处讲,能激发公安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从小处说,可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规范自身行为,改变以往在学习上的功利思想和懒散习惯,树立起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求实意识、规矩意识和法律意识等,进而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
二、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的原则
目前,“课程思政”在高校可谓是人尽皆知,理论研究和尝试者已有不少。“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将其当做思政课程,而是要充分提炼和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所以,公安应用文写作在开展“课程思政”时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在公安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课程思政”要服从和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要避免脱离教学内容的思政教育,以致出现新的“两张皮”现象。要坚持从时代发展、课程实际、学生现状等出发,自然融入德育元素,切忌采用“贴标签”等形式主义的做法。
(二)突出重点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对于可融入思政元素较多的教学内容或环节,一定要理清主次,突出重点,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有主次分明,突出并强调主要德育元素并深入挖掘,才能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注重实效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思政元素在教学中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融入,要避免道德说教或者生搬硬套,使“课程思政”流于形式。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因时施教,因人施教,确保思政教育取得实效。
(四)创新思维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法律意识和规矩意识等方面的价值引领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改变思维定式,打破条框限制,坚持创新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手段等,积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有效发掘每门课程蕴藏的丰富德育资源,是进行课程思政的前提。公安应用文写作作为公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首先需要授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育人工作切实纳入课程教学范围。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实践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作以全面梳理,并思考恰当的切入点,使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政教育齐头并进。
(一)在言谈举止中示范
教师本人就是活生生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师的道德品质、学识修养等会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学生以示范和引领。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作为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合格的教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教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3]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比如上课规范着装、手机调成静音、不迟到等,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其次要知识渊博。“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通过介绍应用文发展历程、分析古今经典文书或者在讲授时广征博引、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另外,还要讲方法,能够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因时施教,做到面向全体和照顾个别相结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爱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为师更要本领强。教师在言传身教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所承载的德育功能,必须坚持“三个牢固树立”,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育人能力,努力成为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思想的启迪者、道德的引领者和品格的塑造者的“四有”好教师。[4]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
对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授课计划之中,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开发,提炼教学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即将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价值维度相结合,使课程不仅在学生知识积累、能力提升方面发挥作用,还能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提升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内生学习动力,培育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而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担当作为,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规矩意识、合作意识及求实意识等。
1.理论讲授。公安应用文主要包括党政公文、常用事务文书和公安法律文书,在这些文书写作理论知识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可深入挖掘并适时引导。比如,在介绍党政公文格式规范性和制作程序性特点及写作要求时,告知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延伸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不仅现在要遵守学校纪律,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还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讲授如何正确使用公文文种时,告知学生要牢记每个文种的适用范围,这是确保正确使用文种的关键,由此让学生懂得以后在工作中一定要明晰自身职责,这样才不至于滥用职权或者越权越位;学习“请示”和“函”的写作时,明确告知学生不仅要格式规范,用词准确,而且要使用恰当的表达语气,做到谦敬和礼貌,以体现对他人的尊重,让学生明白不仅在现实中交往要知礼行礼,文书往来中也须讲究礼仪;[5]制作公安法律文书不仅要有事实依据,而且要有法律依据,即犯罪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文书制作的程序和时限等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这是确保执法正确和规范的前提,使学生领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并牢固树立法律意识、程序意识和规范意识,形成实事求是、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
2.技能训练。公安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写作训练必不可少,这个环节可融入的思政元素也很多。比如在确立主旨时,多数学生能够根据材料选择正确的文种,少数人却会因为不认真而用错文种,从而一错到底,借此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都要细心认真,不能粗心大意,敷衍了事,而且做事要注意方向,方向一旦出错,有可能是南辕北辙,结果便是徒劳无功;在选择材料时,即使教师给定了写作素材,可学生常常因为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太少而无法充实,导致写成的文书干瘪骨干,那时他们会深深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此时引导他们领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深刻道理,并趁机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并树立起终身学习意识;在文书结构上,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基本上是照猫画虎,也能学习套用,但总有个别学生写出来的文书不是少了发文字号,就是没有落款,这并非能力不足,乃是学习态度问题,而态度是衡量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由此让学生切身体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在语言表达上,有的学生不加仔细推敲和斟酌,只想着早点完成,所以写出来的文书往往粗制滥造,用词不严谨,语句不通顺,句段之间还缺少逻辑性,此时教师通过讲述贾岛、杜甫等著名诗人的写作过程或者邀请优秀作业写作者分享经验,使学生意识到好的文书都是经过字斟句酌和反复修改后成稿的,只有具备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才能得以不断提升。
3.作业评改。学生个体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教师在点评学生作业时,既要考虑学习现状,又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比如对作业中虽有错误但写得非常认真的学生,教师要表扬他们的学习态度;对作业质量不断有提高的同学要及时肯定其取得的进步;对学生在作业互评时表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探究精神给予高度称赞。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和鼓励,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使枯燥的写作课变得有热度、有温情;对于重难点文书的写作训练作业,建议教师不仅要全部批改,而且要认真细致,对标点符号、段落格式、数字使用、遣词造句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要逐一指出,让学生在作业评改中感受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他们高度负责的精神,进而对他们的学习态度,乃至以后的敬业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在教学方法中嵌入
公安应用文写作在教学设计上通常采用“讲—练—评—改”的模式,选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1.案例法。案例法是公安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引用案例内容及写法的分析和评价,适时进行思政教育,让学生明白,作为人民警察的后备军,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才能立足本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比如将学生违反学校纪律而被处分的材料作为批评通报案例,使学生引以为戒,牢固树立本分意识和纪律意识;选取公安机关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作为表彰通报案例,使学生感受公安民警惩恶扬善的浩然正气和见义勇为的精神;公安法律文书中有些寻衅滋事的犯罪嫌疑人因琐事而大打出手,导致他人受伤甚至致残,涉嫌故意伤害罪,给自己、他人和双方家庭都带来不幸,引导学生感受理性、平和及控制自己情绪的重要性,体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深刻道理;通过引用近些年民警办案因程序违法而导致无法追究犯罪嫌疑人法律责任的反面案例,让学生牢记在执法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文书及时固定、保存程序方面的证据,牢固树立起程序意识,善于利用程序的公正与合法,增强执法行为的公信力,确保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将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案例引入课堂,不仅使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具有生动性和鲜活性,而且让学生感受到公安民警在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权益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激发他们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同时,也促使他们转变思想、努力学习、提升自我。
2.情景教学法。创设写作情景,让学生因事而作,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文书空洞无物的现状,又能让他们意识到写作中角色定位意识的重要性。比如根据学校近期要举办的活动为题材写一份通知,这样学生便不必挖空心思去胡编材料,即便这样依然会出现各种错误,写出来的通知要么没有地点,要么没有明确参加人,要么就是无要求。此时,引导学生设定角色,将自己作为通知的对象,感受收到这样一份通知会有何想法,使学生知晓考虑问题要全面,做事如能换位思考定会做得更好。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所有人都是一个考验。有的人自行其是,不按照要求做好防护工作,被劝告时还出手打人,结果被行政拘留,让学生据此制作《行政处罚告知笔录》和《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使他们明白爱国不一定非要做出重大贡献或牺牲,作为一个公民,在国家面对重大考验时只要守好本分,服从要求,遵规守纪,不给他人和国家增添麻烦,就是爱国的具体体现。对在疫情期间出现因倒卖伪劣口罩而涉嫌犯罪的案件,由学生根据案情制作《提请批准逮捕书》《起诉意见书》的过程中,和学生探讨金钱和道德的问题,使学生明白做人必须要有道德底线,不能为了钱而泯灭良心和人性。
另外,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针对一个案件形成一系列法律文书,然后装订成卷,使学生明白在团体工作中要合理分工,相互协作,齐心协力,这样不仅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而且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发展动态,在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既积累了写作材料,又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还能增强其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
四、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的建议
(一)“课程思政”勿口号化
教育要回归本质,教师要回归初心,“三全育人”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或口头上。教师作为育人主体,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课程思政”意识和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勤于总结,充分发挥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育人”功能,在与思政课的同频共振中,不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增强其职业意识,提升其道德品质。
(二)“课程思政”勿显性化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6]“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作为思政教育的两种形态,前者旗帜鲜明、直接外显,如黄钟大吕,属于显性教育;后者间接内隐,使受教育者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属于隐性教育。二者虽在目标上一致,但形式上却不同,形成互补态势。如果专业课教师把“课程思政”硬生生上成了“思政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引导采用灌输和说教的方式,这样既无法取得育人效果,又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本为一举两得,结果却是一无所成。
(三)“课程思政”勿模式化
“课程思政”提出以后,一些教师和学者提出了优化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或环节中,对此做法的合理性毋庸置疑,但是教学设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实践中不能将思政内容始终固定在某一个具体的教学点上,因为时间、地点、学生、教师授课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一节课中“课程思政”内容的多少以及实施“课程思政”的时机和方式,这些变动因素使“课程思政”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变动性。如果非要将其固定化、模式化,那么教师的教学和思维将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课程思政”虽要提前做好设计,但万不可将其固化和僵化。
公安应用文写作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增强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而且要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7]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准确把握思政时机,选用恰当教学方法,以尊重关爱打动学生,以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坚持知识传授和心灵滋养、德行涵育等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进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