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语电视新闻节目口语传播风格探析

2020-03-15杨雅茜黄晓春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粤语新闻节目主持人

杨雅茜,黄晓春

(1. 广州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2. 广州体育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510630)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媒业界出现了所谓的“新媒体传播语境”。粤语电视新闻节目不仅受众众多,而且是传统的方言性的新闻节目。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粤语电视新闻节目也需要不断挖掘节目地域文化特色和赋予节目品牌价值,才能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粤语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既是节目的形象标杆和白话大众的代言人,还是受众个性化的代表,可见新闻节目的个性化语言塑造至关重要。粤语电视新闻节目在口语传播风格上做了多种有益的探索。本文对粤语电视新闻节目的口语传播风格进行具体的分析,旨在带动社会学界对粤语以及粤语电视新闻节目风格建设的关注。

一、粤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演变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和报道[1]。新闻节目无论是对电台还是电视台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新闻类节目的定义很宽泛,学界常将其笼统地定义,基于新闻材料加工制作而成的节目都可以称为新闻节目。新闻的内在特征是真实性和准确性。

粤语是属于汉藏语系的其中一种声调语言,是目前在中国除了汉语以外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方言。它的使用范围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中西部、广西东部、海南以及香港特区、澳门特区,是我国两广地区的一个文化缩影和社会的纽带[2]。粤语在世界各地华人社区也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在马来西亚的广东籍贯且母语是粤语的广府人是马来西亚粤语广播的最重要的收听群体。

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逐步扩大,出国留学、定居的人员数目不断增加,海外华人粤语生活圈得以形成。海外华文传媒是由单一媒体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内容供应商很大一部分来自香港。无线电视(TVB)、亚洲电视(aTV)和有线电视(CABLE TV)等新闻机构比国内粤语电视传媒先走一步,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市场自由度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粤语电视新闻做大做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些电视台均有专业的制作团队,通过成熟的营销网络和营销模式,把他们的节目推向全世界。1988年,我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和广州电视台使用粤语广播节目,2001年建立了上星频道南方电视台。至此,广东就拥有了由广东电视台和南方电视台两个省级电视台。

当前,广州地区三大电视台新闻节目收视率靠前的绝大多数是粤语民生新闻节目,主要有广州电视台的《今日报道》《新闻日日睇》《新闻最前线》以及南方电视台的《今日最新闻》等节目。虽然面临着相对单一的观众、类似节目的林立和行业的激烈竞争,与此同时境外电视节目大举进入广东,但广东粤语电视新闻节目还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特征赢得了自己的市场份额。调查显示,从2004年起,南方电视台取代了一直占据广东收视第二位的香港亚视,跻身广东地区境内外电视媒体的“二强”之列[3]。南方电视台市场占有率近两年来呈扩大趋势,节目收视率节节上升,其中《城事特搜》成为了南方电视台粤语新闻节目中的王牌节目。

展望未来,广东新闻多媒体的发展将成为必然。粤语电视新闻具有独到之处,尤其对海外地区具有重大影响,但遗憾的是,目前的海外运营商大多来自香港的粤语电视新闻社。因此,加强对粤语电视新闻节目口语传播风格的探讨,强化立足于我国本土的广东电视新闻的传播,有利于粤语新闻节目的个性化品牌建设和对外推广。

二、影响粤语电视新闻节目口语传播风格的要素

(一)电视节目形态

所谓电视节目形态,是指一系列电视节目的内容呈现出的基本风格与范式。不同的新闻节目形态,会有不同的口语传播风格。联播体形态的新闻节目,更注重字正腔圆、庄重和严肃的口语传播风格,属于播新闻类。娱乐形态的新闻节目,其实是因受众审美需要而慢慢衍生的一种节目形态。“娱乐”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娱怀取乐;欢乐,既欢乐又有趣的活动。娱乐形态的新闻节目,一方面能将新闻节目的节奏变得更加轻快,另一方面又可以娱乐大众,拉近与受众间距离。民生形态的新闻节目,选材一般都会选择大众感兴趣的内容,是属于大众立场的新闻节目。民生新闻积极地寻求社会现状与传统文化、受众喜好和主流观念之间的平衡点;主持人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播报新闻,根据不同新闻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播报方式,主持人偶尔会用俚语以及轻快的方式进行过渡,也会有一些意见上的交流,既不失严肃又带有日常生活的特色。这也是把这类新闻命名为“民生新闻”的用意所在。

(二)新闻节目主持人

新闻节目主持人是新闻节目口语传播风格的重要构成元素。在口语传播实践过程中,新闻播音员的主体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主持人就像一条桥梁,搭建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主持人的文化水平、认知视野、道德原则、社会责任感、人格魅力、语言能力和素养等都与新闻节目有莫大关联。不同风格、不同性格特征、不同语言习惯的主持人所主持的新闻节目,都有不一样的效果。一个好的主持人不仅需要深度挖掘受众喜闻乐见的事,使用群众语言,关注本地社会动态变化,同时要拓展自己对本土地域文化的背景认识,懂得拉近与受众间距离,力求用最贴近受众生活的语言更精准传递新闻信息。

在很多粤语新闻节目中,主持人不再是机械般播读稿件内容,而是用自己的语言,以一位引路人的视角,带领着受众进入到新闻的世界里。广东地区粤语新闻节目的很多主持人并不身着正装,比如卢俊宇穿着迷彩服、郑达穿着唐装播报新闻;主持的方式上一改传统的坐在主播台前进行播报的形式,以节目《今日一线》为例,用LED屏幕投影新闻事件,主持人站在屏幕前进行播报。这样的主持方式,很大程度上让节目生活化,观众的接受程度会更高。

三、粤语电视新闻节目口语传播的特点

电视新闻节目的风格化主要表现在节目内容设置、语言以及表现形式,其中语言的风格表达最重要。粤语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之一。粤语电视频道节目中表达的风格化能够更好地适应电视市场受众细分以及栏目和频道间竞争的需要。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粤语电视新闻节目的口语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语言载体的独特性

粤语电视新闻节目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用方言进行新闻传播的节目。粤语属于七大方言之一。粤语不仅有自己的汉字表达,而且是除普通话外,在国外有独立研究的中国汉语和拥有完善文字系统的汉语。可以说,在汉语语族里,除普通话外,粤语是较成功地发展为全功能语言的语种。普通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出现很多声调丢失的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轻声”,例:儿子、桌子、凳子,粤语直接会说成:“仔、台、櫈、碟” 。另外,相比起普通话的四个声调(阴、上、阳、去),粤语则有九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普通话的音调组合只有3276个,而粤语则有10620个。使用粤语作为播音语言的优势在于,粤语不仅保留了最多古词古义,而且还保留了最为完整的古汉语入声调值,具有传承岭南文化的重要意义。

因此,粤语电视新闻节目口语传播风格的其中一个特色,就是其语言载体的“独特性”。首先,如上所述,粤语有着一套属于自己完整的吐字归音。其次,粤语有着独特的语法结构。例如:你先看(普通话)——你睇先(粤语),我先走(普通话)——我行先(粤语)等。粤语的双宾语词序往往会相反,例如:给你一支笔(普通话)——俾支笔你(粤语)。在语法方面粤语会出现修饰成分后置或者是在人名前加“阿”以表亲昵,比如说“公鸡”会说成“鸡公”、“叔叔”会说成“阿叔”。再次,在粤语里面有很多字词是反映当地风俗,俗语俚语的使用也充分反映了地区的特色,包括“弊翳”“卖懒”等词语。比如在新闻节目《今日关注》中,主持人郑达经常说:“甘事情系点样发生噶哩?”在说一些事故的时候就会说:“哎呀,今次弊啦”“阴功咯”,“弊啦”“阴功”就是粤语的俚语俗语,给人的感觉特别亲切及日常,让新闻题材可以更好地发挥口语传播效果。最后,粤语的口语表达是独具地域性的。比如在2018年11月27日的《今日最新闻》中,主持人彭彭在表述对基因编辑婴儿的愤怒后说:“火都来埋,顺下条气先”(非常生气,现在要让情绪先平复一下);在表述灯光节被叫停的时候使用:“yap1 yap1样既灯光,停你两晚先”(yap1 yap1为粤语拼音,用其来形容灯光给人的感觉)。通过这样播报新闻的形式,能够很好地修饰新闻的感情色彩,不仅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而且容易使受众感同身受。总而言之,粤语作为一种具有极高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方言,它可以充分体现岭南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粤语电视新闻节目中,主持人、记者、配音员都会尽量采用口语化、平民化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古汉语成分的巩固和传承。

(二)语言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麦克卢汉的“媒体即信息”理论认为,口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媒体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媒体之一[4]。口语传播是人们表情达意、构建世界的手段,为人们的沟通互动提供前提。语言传播在口语传播当中发挥了主要作用,粤语新闻节目的语言也会根据节目形态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广东珠江频道的《630新闻》就是传统“播新闻”的代表,处处透露出“规范”。这里说的规范,不单单是指内容和语言具有规范性,而且包括主持人身着最传统的播音员服饰,用字正腔圆的粤语进行播报;节目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关注社会时政,主持人会严格遵守“党的喉舌”原则为大众传递新闻事实。然而民生新闻节目的语言表现更大的灵活性。谭天教授曾经说过:“民生新闻,并非诞生于江苏而是广东……只可惜广东人务实低调,不善于进行理论总结,没有给广东电视新闻贴上‘民生新闻’的标签”[5]。来自南方电视台的《今日最新闻》可以说是粤语民生新闻的一个代表性节目,在强调采编播本土化特色的基础上,主持人以讲故事的方式和特色的粤语词汇来报道新闻事件,试图淡化过去的广播感觉,并以对话的形式发表评论,更加注意情感的表达。

(三)节目内容的地域性

新时代背景下,地域性是和地方文化深深结合在一起的。如果说需要深层次地认识岭南文化,就必须关注地方的特色,从更深层次上坚守地域性的独特底蕴。所以,粤语新闻节目非常注重内容的选取,通过口语传播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以节目《今日最新闻》为例,节目的内容以立足广东本地的民生新闻向外拓展,同时包括本地的时事以及一些颇具岭南风味的环节。节目主要报道诸如“灯光节叫停”“unfo小黄车违规不退还押金”“茂南地区老工人新房久久不能入住”等和民众息息相关的软新闻;节目还会在采访群众的时候在电视屏幕上标注“广州老友”的标识,这样不仅向观众展现了社会的新闻事件,也给观众敲响警钟。广东人有“煲汤”的习惯,在节目《城事特搜》当中就有“特搜靓汤”这个环节,专门推出时令的汤水清单,以此吸引本地受众。而节目《dv现场》会选取广东地区一些值得关注的民生事件,比如“女子催吐入院”“广州本地医保政策”“汤料内有虫”等一系列发生在我们身边却值得我们关注的“小事”。除了本地的社会新闻以外,这些新闻节目在每年广州或者珠三角地区有重大节日的时候,例如“乞巧节”“龙舟节”等,会开辟一个小的新闻串联,或者是在节目开头或者片尾给观众进行一个呈现。节目内容具有独特的地域性,能够很好地反映当地的文化、语言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

(四)情感沟通的有效性

在传统媒体中,电视频道作为最核心的资源,新闻节目是采取严肃的播报形式,没有受众反馈也没有受众参与交流。随着电视行业的发展,粤语电视新闻节目一改严肃刻板的形式,更加注重情感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贴近大众的民生新闻以及说新闻等。

粤语电视新闻节目会根据节目的类型和性质设置不同的节目内容和选用不同的节目主持人,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化表达,在表达中看重情感的交流。一身唐装、一副大框眼镜、一只茶杯、一支木头粗笔,用粤语评点新闻,坐而论道,只用了一年时间,陈扬和他的《新闻日日睇》就成了广州的一道独特风景线。《马后炮》的马志海,也同样以其独特的辛辣的点评,把这档节目做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节目。而南方电视台《城事特搜》主持人选取的是亲民路线,穿着都是休闲装束,一般以幽默轻松的语调,像聊家常般主持新闻节目。这样的主持效果,会让受众犹如身临其境,而且观看这样的新闻节目,受众会倍感轻松,有效降低受众阅读新闻资讯的压力。在广东电视台的《新闻最前线》中,两位主持人都是以坐播形式,穿上西装套服主持新闻节目。这类节目播报新闻的形式比较严肃,内容多为较重大或者严肃的新闻,受众接受信息时容易出现压力。为了改善这个状况,两位主持人在主持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两句话的交流,以增强节目的亲切感,让受众吸收新闻信息的同时减少压力感。

四、粤语电视新闻节目口语传播效果分析

(一)扩大了传播范围

从外部环境来说,广州不仅仅是具有千年历史的都城,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南大门,其重要的地位不言而喻。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相继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将得到快速发展,粤语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无论是2019年9月1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的开播,还是广东对于大湾区文化建设的政策颁布。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粤语电视新闻节目的存在以及其传播的信息都给了受众充分的认同感。值得注意的是,粤语是唯一拥有播音主持专业的方言语种。专业人才的产出以及外部环境的助力,也有助于扩大粤语电视新闻节目的口语传播范围。

(二)突出了主持人风格

张颂教授曾经提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6]无论是一档什么样的节目,主持人一定是核心和关键。首先,粤语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非常专业。他们大多毕业于专业院校的粤语播音主持专业或者是从业多年的本土出镜记者。以主持人陈扬为例,他早在1981年就进入广东电台成为记者,有过很多关于民生节目的主持以及采访经验。主持人郑达也有多年“讲古”(讲故事)的经验,更是有“古达”的称号。新生代的主持人郭嘉峰、彭莉婷都是毕业于广州大学粤语播音主持专业,对粤语以及粤语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基本功底。其次,主持人在表达形式以及主持方式上十分用心。在珠江电视台的粤语电视新闻节目《今日关注》中,主持人在开始的时候就会用“民生无小事 今日多关注”这样温馨接地气的对白,抓住本土观众的心。南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城市特搜》,主持人用的是聊天式的方法进行节目的开场以及内容的衔接,而且节目的内容不仅仅是本土的新闻,还有别的地方值得关注的事件,同时在节目当中会穿插美食、旅游胜地的介绍。这些娱乐元素的嵌入,更容易抓住年轻观众的喜好及兴趣,对于节目当中主流价值观的嵌入也会有积极的作用。

可见,主持人的丰富经历以及不同的呈现形式和富有地域性的节目内容相结合,能激活受众深藏已久的文化需求,满足受众对于人文关怀的渴望。

(三)反映了地域文化特色

电视新闻节目想要拉近和受众的距离,就要找到一条最直接的通道。从新闻价值的“接近性”来说,与受众联系紧密程度越高,价值也就越高。语言也属于一种传播形式。借用粤语外壳进行新闻传播,在粤语文化底蕴深厚的粤方言区,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并产生亲切感。如上所述的一些例子,都很好地说明使用粤语口语传播新闻,不仅贴近民生,活灵活现,而且独具文化特色。同时,粤语电视新闻节目在节目内容当中也积极地糅合粤语地区的文化介绍或者日常的生活资讯。如2019年12月6日的《城市特搜》,在《diy学堂》环节中介绍了如何制作手工香薰蜡烛,在《搜通天》环节中则是介绍了广州的特色当铺东平大押。在传统文化被逐渐遗忘的今天,粤语的电视新闻节目在讲述新闻的同时兼顾趣味性,肩负起了传承岭南文化的重任。

随着粤语传媒的成熟以及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粤语传媒在其区域拥有了完备的信息网络。对于粤方言地区的受众来说,在这样基础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制作的节目,贴近性和亲切性是毋庸置疑的。

五、结 论

粤语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发展。粤语电视新闻节目,是粤语文化和岭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在《城事特搜》主持人骆伟瑜看来,“岭南文化包罗万象,无论是各地的方言、风俗、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都像一部精彩绚丽、取之不尽的宝典。这部宝典更是我们岭南人的根,我们岭南人要为之传承、发扬的。”[7]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粤语运用在新闻节目中,不仅增强了节目的亲近性,而且还能让受众在成为忠实观众的同时认识本土的文化和风俗,让受众更有归属感。粤语文化的存在,让粤语使用人群日益壮大。换言之,收听收看粤语电台和电视台的受众也越来越多。粤语新闻节目口语传播的风格也因为粤语文化的存在,而一直不断进行改变和发展。

猜你喜欢

粤语新闻节目主持人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文化接触:粤语在外来大学生中的传播效果及其认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