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式教学模式建构
2020-03-15刘程雯
刘程雯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对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1]483;《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 工作方案》《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也都要求持续加强对讨论式教学的深入研究和操作性探讨。
一、发言式讨论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当前,高校思政课讨论式教学研究存在不顾国内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和教学条件、过于理想主义等情况。有学者认为,“真正的讨论,根本上是民主的,整个过程以及各个环节都应该体现民主精神,而不能与之相违背。这就要求所有参与主体之间必须是平等的,意见和观点的表达也必须是自由的。”[2]171有的认为,讨论式教学法“也就是师生围绕一个重要的主题,平等讨论,共同进步,在知识、思维和理念方面都有所提高的一种学习方法。”[3]27还有主张盲目模仿国外讨论模式,“围成圆圈来讨论:使所有发言者都能听见”[4]65-68,“圆圈有神奇效果,因为面对面的交流,能让讲者声情并茂,如临其境,更能让听者专心致志,积极思考。”[3]30
何正斌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思政课讨论式教学,并将讨论式教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模式,且对每个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5]191-243。据此,我国高校思政课讨论式教学,基本为初级阶段,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也有部分开展中级讨论式教学。华东政法大学在实践中研究总结了八种讨论模式[6]109-187,但这些模式(如情景模拟式讨论)严格说来并非讨论而是表演,案例式讨论、课题研究式讨论、敏感话题式讨论则主要从讨论内容进行分类而不是以讨论方式为基础分类,因此严格说来该书只涉及到三种讨论模式:嘉宾参与式讨论、论辩式讨论、读书会式讨论,而没有明确提出发言式讨论模式。
鉴于国内高校思政课学时数量、教学规模、教室格局等实际,与其他讨论方式相比,发言式讨论为最佳选择。其中的理想模式是分组讨论(指每次同时分组,在不同场地开展讨论),人人发言、层层深入。但分组讨论的缺陷在于,大班额教学分组,教师只能参与其中一组的讨论,没有教师指导和监督的讨论是不能称之为讨论式教学的。况且,囿于教学场地的限制,可操作性受到限制,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发言式讨论。
在当前国内高校教学条件、大学生思维特征和行为模式、新媒体普及和信息化发展等条件下,高校思政课讨论式教学实际呈现如下特征:第一,在高校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专科和本科的情况下,讲授式教学依然是教学的主体途径,讨论式教学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只能占据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比较合理的安排是占据课堂教学学时的三分之一到一半,每学期大致安排5-10次讨论。 第二,在大班授课和教室格局制约下,思政课讨论式教学不可能全体都能发言、每次同时分组、围成圆圈开展讨论的,而只能是以学期为单位,根据安排的讨论课次数,对学生进行时间分组,让部分学生成为一次正式发言者,让其他学生成为提问者或者评论者,进行不充分但有意义的课堂讨论。第三,讨论应该是自由与底线的统一,民主与集中的统一,是学生主体(学生之间平等,教师必要时也平等发言、交流)与教师主导(从政治、学术进行引导)的统一。因此,讨论前教师要注重策划、准备,讨论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指导、学术引领、纪律监管等主导作用。
二、发言式讨论教学运用中应考虑的因素
在我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式教学,必须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把握现实基础,特别是对于讨论式教学的具体制约和要求。
(一)政治教育基础
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大学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显然,这是政治教育。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与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相比,政治教育的特点更加明显:科学教育、艺术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存同求异,强调彻底创新;而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存异求同,强调理解、认同和执行。
作为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政课,对讨论式教学的要求和制约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鼓励甚至要求开展讨论式教学,因为切实的讨论能够让学生增加对社会具体状况和他人意见的了解,增强参与责任感,提高概括、表达、沟通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其次,对于讨论的自由度有明确限制。不仅有四项基本原则的制约,还有很多其他的限度,如革命历史、爱国主义、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男女平等、国际关系准则、核心价值观等。因此,讨论议题设置、材料选用、立场选择、方法偏好、观点呈现等,都应该有正确选择,不能盲目,更不能出现错误立场和观点。
高校思政课讨论式教学的整个讨论的设计、开展、调控、总结都是在教师指导或操作下进行的。因此对教师的政治立场和调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政治立场不正确、不坚定,或者调控经验不丰富、不老道,讨论式教学中就容易出现问题。受到阅历、年龄、政治面貌等因素影响,极少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立场并不是非常令人满意。另有部分教师,虽然政治立场坚定,但因为经验不足,也容易在讨论式教学的开展中出现问题。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面貌、政治立场、党性原则要求要更高,培训中要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等。
(二)学生群体特征
为让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大学生心中及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而开展的思政课讨论式教学,当然必须考虑到大学生群体性特征。
年龄特征 大学生(主要是专科生本科生以及大部分应届硕士生)基本是20岁左右,具有青年的典型特征。青年具有的喜欢学习、喜欢逆反、喜欢有创意、喜欢个性等特性在这个阶段表现最明显。因此,如果单纯依靠或者主要依靠传统讲授方式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其实际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开展一定比例的讨论式教学。一方面让讨论式教学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对讲授式教学进行有效的调剂和补充,客观上让学生认识到讲授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提高讲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但是,青年人生阅历的有限、政治知识的相对不足等问题,使其对于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认识的系统性和深入性不足,对有些难以理解的理论问题、社会问题的看法容易流于简单或者走向极端,这进一步增加了课堂讨论是教学的必要性,以及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引导的必要性。
时代特征 当代中国大学生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大学生群体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民族地域等,一般而言,高校学生阶层结构,实际上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同步反映。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及其思想反映,在大学生身上有比较客观真实的体现。个别学生虽然不公开表达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满,但私下持有类似观点。由于家庭关系,有些学生有比较广泛的社会接触,甚至有海外生活阅历,在当今世界意识形态格局的影响下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也并不完全认同。这些实际情况,都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切实在开展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坚持积极正面的立场、观点、态度,用详实的材料充分佐证正面观点。如,我国在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取得的伟大成绩和成功典范,充分展现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等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对讨论式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开展,要有高超的把控能力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以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政治方向的正确性。
文化特征 我国的大学生,特别是普通高校本科生,都是经过高考遴选出来的。他们的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在专门准备的基础上开展切实的思政课内容的专题讨论是完全可行的。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很多具体内容,都是中国和人类长期以来以大量的社会实践经验为基础,依靠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总结出来的。与这个高度相比,大学生的知识文化层次又是很有限的。可以这样比喻,如果说本专科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是一本书,硕士研究生的水平是10本书,博士研究生的水平是100本书,那么不少高校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那些资深教授)的水平就是1000本书。因此,高校思政课(特别是本专科生层次)不可能甚至不应该把全部或者大部分的教学课时安排为讨论课,有限的讨论课也不能是也不应该是无限自由的,而是应该在知识上政治上有指导、有调控的。
(三)媒体发展状况
媒体也是开展讨论式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信息化时代,固定互联网(电脑网)、移动互联网(手机网)、智能互联网(物联网)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成为大学获取信息流的主要渠道。但与此同时,大学生获取的信息来源杂乱、海量、便捷,在政治知识、政治信息、政治舆论、政治态度上学生很容易成为信息的俘虏。当然,这客观上也为讨论式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
这样的媒体状况使大班教学中的讲授式教学很难有比较高的抬头率,以至于有些高校不得不实行“无手机课堂”。但如果通过号召、倡议和一般性要求,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且实施和监督的时间精力成本也较高,甚至难以达到目的。而讨论式教学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和责任,也使讨论课中学生的准备变得非常容易,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是,由于讨论次数有限和大班教学,即使开展讨论式教学,在每次讨论中仍然有很多学生只是低度参与者、旁观者,在所难免地影响到讨论课教学质量。因此,讨论式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特征,充分考虑信息化因素和学生的信息化需求,积极将负面因素转化为改进和推动讨论式教学的正面力量,充分发挥手机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它的消极作用。教学实践中,笔者设计了课堂教学讨论即时软件。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随机设置登录名,进入讨论平台发言,在平台中只有教师可以看到所有学生的发言并可一对一交流,而学生之间看不到彼此的发言内容。这种讨论模式,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参与讨论的“安全感”,避免了微信群、学习APP等讨论平台显示学生实名注册的顾忌,更有利于学生对老师问题、课堂主题的反馈和表达的畅通,同时充分运用了信息化时代手机的便捷性,巧妙地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手机由“课堂杀手”转变为“教学工具”。
三、发言式讨论教学的环节和要求
发言式讨论以学生的发言为讨论主要内容和环节,兼顾提问、回答、争论、评论等其他环节。实际教学中,能够以发言方式参与的学生数量有限,每课时一般有8人能够发言。能够以提问、争论、评论等形式进行中度参与的每次也只有10余人。绝大部分学生只能被动地作为低度参与。因此,发言式讨论组织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选择参与者,特别是发言人。
发言式讨论,主要包括发言、问答—争论—学生评论、教师点评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基本的要求。发言是讨论的首要环节。在发言式讨论课堂上,事先被安排并且做了准备的学生,根据固定顺序先后上台发言,表达观点。发言实际上是在宣读一篇发言稿。因此,衡量发言质量的指标包括内容指标和形式指标。内容指标就是发言稿的质量,例如题目是否相关、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新颖,是否有导言,结构是否清晰合理,观点是否明确深刻,材料是否充分具体,分析是否到位,等等。形式指标就是呈现内容的具体形式,包括礼貌程度、声音大小、普通话标准程度、表达风格的选择(学术风格,教学风格还是演讲风格)、抑扬顿挫情况、肢体语言的使用甚至衣着是否得体等。
问答—争论—学生评论是讨论课的必需环节。每个学生发言完毕,应该安排2名学生提问。高水平的提问应该包括内容和程序两个指标。内容方面,提出的问题应与发言内容密切相关;有一定难度,为听众所关注;程序方面,必须先有背景性陈述,以便发言人理解问题隐藏的意图或重点,且原则上每人每次只能提出一个问题。发言人回答问题,应针对问题正面展开,而不能顾左右而言他。问答期间或之后,如果有争论,应予以鼓励。最后,进入第三阶段,请两位学生评论。评论以评价发言内容为主,但也不能忽视形式,评论应该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指出不足的智慧和勇气)。
教师点评是讨论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是讨论式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确保讨论式教学政治方向性和主题一惯性的作用。对于形式、内容等方面的不足,教师点评将对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导向性作用。教师的点评包括对发言、提问、回答问题、争论、学生评论、听众行为等各环节的点评,重点是对于发言的点评,包括对发言内容和发言形式的点评。点评应该包括简要叙述和中肯评论。评论应该充分肯定成就、概括特点、指出不足。除个别特殊情况外,评论应以正面鼓励为主,指出最主要瑕疵,对瑕疵不罗列太多,以便体现气可鼓而不可泄的教育学原理。
四、实践与操作
在教学实践中,讨论式教学包括诸多具体操作。学者们一般都把它概括为事前、事中、事后三大阶段,但是对于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认识又有差异。本文从策划与准备、调节与控制、总结与评分等三个环节开展论述。
(一)策划与准备
一是讨论题目的选择。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讨论式教学中,讨论问题的设置是一门艺术,所提的问题必须是能够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最好是能引起学生头脑的‘风暴’和理智的‘挑战’,必须是需要努力或者整体的合作才能探究出来的问题。”[6]41从规范上看,选择讨论问题必须正确处理问题与教材、时政、学生需求、教师专长的关系。要严格遵循教学进度、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所讨论的问题,决不能离开教学内容去安排花里胡哨的话题。只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凡是党中央的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都可以列入讨论问题。在话题较多的情况下要选择学生感兴趣而老师又擅长的问题。从学术上看,所讨论的题目范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范围太大,不聚焦,没有深度,学生没有兴趣,会降低讨论课效果;范围太小,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做出发言,不符合大学生的知识和思想层次。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对此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且以课程内容为线索设计了很多可供讨论用的选题,每个选题设计包括讨论题目、讨论背景、讨论目的、重点难点、理论解析、准备工作、参考文献等,非常全面,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绪论就设计了3个讨论课选题。[7]308-314
二是发言稿的准备。讨论题目选定后,要指导学生做有关准备。包括四个环节:第一,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一定的讲解,包括它的丰富内涵、重要意义、贯彻落实等,尤其是它的复杂性、人们可能采取的不同态度等,以便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二,向学生提供参考资料,或者告知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自媒体资料和门户网站资料多如牛毛,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这就需要老师指导。例如,可以指导学生要多采用政府或者其他权威机构的资料,而不要采用那些无作者、无单位、无出处的自媒体夸夸其谈、耸人听闻的资料。第三,认真指导和严格要求即将进行发言的学生,把握每个人的选题,了解发言稿的大致框架,确保成型的发言稿。对于偏离主题、范围太大、观点偏颇、结构混乱的发言稿,要指导改进。第四,勉励不发言的学生也积极阅读相关资料,思考问题,以备提问或评论环节进行有价值的参与。
(二)调节与控制
讨论式教学现场的调节与控制,主要是对发言方式、讨论进度、讨论方向的调控。
一是发言方式的调控。在没有麦克风而教室又比较大的情况下,必须提醒和要求发言人声音洪亮。要求发言人使用普通话发言,不得使用方言或外语发言。为了使发言具有可观赏性,理想的发言应该是脱稿发言。发言的风格应该以平稳的交流式发言为主,必要时可以借鉴演讲式发言,但要避免授课式发言,尤其要避免互动式发言,互动将影响讨论发言所要求的简明与紧凑。由于时间有限,原则上不鼓励发言人使用多媒体。但如确实有必要通过多媒体呈现观点佐证,且已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
二是讨论进度的调控。调控讨论的进度以保证讨论在100分钟内完成,是完美讨论在时间控制上的表现,必须高度重视。进度控制的难题主要有:有的发言者不听招呼,不严格遵循老师规定的时间,在时间到了之后甚至在主持人提醒之后仍继续发言,此时老师要坚决阻止继续发言,为保证公平与精准,主持人还应该精确计时;有的发言人回答问题时比较啰嗦,主持人要及时提醒;有的评论人在评论时比较啰嗦,甚至先发表一通看法,主持人亦要及时提醒,要求改正;有时候会临时发生争论,这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要适度允许但同时严格把控。
三是讨论方向的调控。讨论的各环节都有话题和思想的调控问题。话题的方向主要是保证集中,避免偏离。有些发言的内容可能完全偏离讨论主题,特别是在一些复杂的容易混淆的问题上,应立即取消该发言。提问环节,有人提出的问题与发言内容完全无关,教师可提示发言人没有必要回答该问题。思想方面的调控主要是保证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当代大学生政治觉悟一般较高,在极其重要的政治问题上一般不会出问题,但是在一些相对具体的思想政治问题上有出现偏颇的可能,教师应该敏锐地注意到问题苗头,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
(三)总结与评分
讨论结束,教师应言简意赅地对发言式讨论进行总结性评论。评论应该从整体上对于发言、提问—回答、争论、评论、听众表现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点评。例如,发言方面,事先的准备是否充分,发言内容的选题是否集中、论述是否深入,发言形式是否优秀,哪几位的发言表现最好,等等;问答方面,整体问题的质量如何,对问题的回答是否有针对性,是否精彩;评论方面,学生的评论水平如何,特别是评论涉及的方面是否足够,是否抓住了问题关键,评论是否准确,等等。如果讨论过程出现过争论,也要对此进行点评,而且应该主要是肯定和表扬。最后,是对听众表现的评论。对听众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充分肯定。对于玩手机、打瞌睡,以及临时被叫起来是满脸茫然的学生,应予严肃批评。
讨论式教学是严肃的教学形式与过程,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数评定。事先应该把评分标准公布给学生,让学生有明确预期,便于遵循。例如,如果平时成绩占40分,那么讨论课可以占20分,其中发言满分可以计入10分,提问、评论一次满分可以计入3分。每次发言式讨论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包括所有参与者活动的形式和活动的具体表现,为学期结束时计算总体成绩奠定数据基础,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精神,也有助于增加同学后来参加讨论的积极性,同时提高讨论课水平。考虑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问或者评论,为了保证每个学生在讨论环节方面都有一定的成绩,教师可以考虑:凡是不愿或者没机会发言、提问或评论的学生,必须就自己小组所讨论的问题撰写发言稿,就自己所在小组的某个发言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或以书面形式点评某个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