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纳体验式教学的机理分析

2020-03-15朱云平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体验式思政情境

朱云平

(泉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体验式教学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教学方式则是教育的重要一环。从教育发展历程看,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也没有一种教学方式能穷尽所有教学目标。或者说,每种教学方式都是在其时代背景下,基于现实诉求,指向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纳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教育部在2018年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2]。由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近年来,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多种教学途径如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已纷纷被采纳,但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载体。如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师单纯讲授,采纳一些新型课堂教学方式,正越来越被重视,这其中就包括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符合习近平“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1]的指示精神。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上通过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凭借自身的经历、情感等以生成学习体验,并在学习体验运行中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首当其冲地担负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努力,采取更多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方式。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笔者在本文中拟分析新时代思政课采纳体验式教学的机理,试图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裨益。

二、体验式教学被采纳的原因分析

科学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是教学成效的基础。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1]。大学生是现实社会中的个体,其心理特征带有时代的烙印。所以,思政课采用的教学方式应该与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特征高度耦合。体验式教学正是较为恰当的教学方式之一。其原因是:

第一,体验式教学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特征。习近平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现在的大学生开始以“00后”为主,他们成长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繁杂、文化多元、知识丰富的时代。思政课,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学习思政课时,大学生会以之前具有多元化的“三观”、差别化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对思政课知识进行判断、取舍、重构。所以,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不能期待大学生以统一的思维方式、知识储备、学习模式接受知识,应该把思政课知识与大学生个体已有相关知识背景有机结合,内生出发自肺腑的认知,并在以后把已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与工作,以固化其理想信念,提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所需给养。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学习体验,使思政课教学贴近大学生心理特征,可以引发大学生外界感知与内心认可的结合,激发大学生思想活化与知识内生,帮助大学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向个体内化,同时知识向能力转化,能力向信仰升华。具体在“三观”上,就是由逐步认同到奠定信仰的过程,是由多元化逐步坚定共同信仰的过程。

第二,体验式教学能实现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要求:“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2]。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大学生,单单依赖教师的理论知识传授与大学生的被动接受还不够,因为理论知识传授型教学虽然能让大学生接受相关知识,但忽视了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难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长此以往,容易养成依赖他人、单纯服从的惯性思维,使其或许难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或许难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体验式教学是立足于学生主体性下主动地参与、反思与顿悟的学习体验,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与适当点拨,使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学会科学思维方法。简而言之,要成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人才,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人才目标定位、主义与道路的认同,只有自身积极参与,不断体验与反思,活化已有知识经验与现实感受,才能为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突出大学生为主体的“在体验中学习”“体验就是学习”的学习体验,从而完成思政课知识与能力建构的体验式教学成为可选。

第三,体验式教学符合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性的要求。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所以,思政课也应注重实践性,突出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组织大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不太现实。体验式教学着眼于实践问题来引发大学生的学习体验,以促进大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可行性。从新时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来看,既能选择伟人的著作与言行进行体验教学,也能选择新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与自然科学的内容进行体验教学。这些内容在学习体验上表现为先验、过程与结果三类。以伟人的著作与言行为内容的体验式教学可引发大学生反思与彻悟等的抽象类体验,以自然科学为内容的体验式教学可引发大学生经历与观察等的直观类体验,以社会生活为内容的体验式教学可引发大学生亲历与顿悟的理性体验。上述包含内在与外在的学习体验式教学,都是思政课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促使学习体验的有效生成取决于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有效工具,因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就是对问题批判与解决的过程。习近平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4]。增强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新体制新机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4]。新时代思政课的体验式教学,就是通过大学生的学习体验,把思政课的公共知识内化为个体知识。而学习体验的有效生成取决于问题导向,这就是以问题为中轴,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只有在问题导向中,大学生已有经验才会被问题引发从而有效活化,最终促使学习体验的生成。只有在问题导向中,大学生才能直面理论与现实的问题,把思政课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虽然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习体验生成的土壤,但惟有适当的问题导向才能促使学习体验的有效生成。这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问题环节要创设实现大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环节是问题导向进行的前提。体验式教学必须创造相关的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大学生的体验与情感。只有处于主体性的问题情境中,大学生才会主动式审题而非被动式答题。被动式答题表现为某种外显的机械式语言表述,充其量只是能唤起与问题直接对应的固定图式,在体验上表现为简单的回忆情感,难以触发个体经验与情感从而激发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主动式审题表现为大学生主动搜寻并筛选与问题相关的外部信息和个人内部经验,继而把筛选后的相关信息,过滤为有效针对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思路情境。而且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式审题的过程还能刺激大学生对非认知知识学习的兴趣,并依承其认知背景与熟悉思路,使问题解决过程演化成不断填补非认知知识与不断反思的学习过程。为实现大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设置应该考量具体情境下的问题范围和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经验与情感。这要求尽量少设置学术性问题,而应以具有多元拓展空间的现实性问题为主。问题答案应该有多种应答空间,能为答题者留有多种选择余地,也为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环节中的主张与辩护自己观点奠定基础。

第二,分析问题环节要尊重大学生的差别性立场。分析问题是在提出问题后,通过梳理与筛选问题的相关信息,进行多方面比较或推敲的环节。在课堂体验式教学中,对每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进行选择、比较到最终生成,都需要大学生基于不同的体验背景、知识储备而形成自己的立场,并进行问题分析。这就要尊重大学生在政治性原则前提下的差别性立场,否则大学生之间对各自存在的不同问题立场、观点、态度,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讨论,结果会导致学生的观点更杂乱与迷茫。只有在分析问题之初,就让大学生能顺利从自己立场来面对该问题,依据自己立场分析问题的原因与本质,其他同学的不同立场是什么,基于其立场选择的支撑因素是什么,才能将差别化的分析进行对比。所以,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尊重差别性立场,才能引导大学生从自身立场去面对问题、筛选信息、相互交流与碰撞、选择统一的方案,才会使他们的差别化的道德品质、思维特点得到引导、训练与发展。在分析问题环节,还需要教师合理引导。这在逻辑上是引导学生,首先探究问题出现原因,其次剖析问题影响的范围如涉及的人或事,最后推演问题持续的后果,以此生成解决方案。

第三,解决问题环节要保障大学生的自主性。解决问题环节是同学之间对解决问题方案评价与讨论的过程。虽然体验式教学是通过营造问题情境,从而使大学生参与体验问题的解决,但难以确保所有问题都能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解决。实质上,体验式教学本身就是通过问题导向生成大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否得到解决方案倒在其次。这就要让大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保障,只有这样,在问题解决的推介中,他们就可对自身方案有大胆的陈述,或有清晰的解读,还能接受他方的提问甚至质疑。在这一环节,大学生自主性能否有效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作为学生而言,要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案公开展示,需要有一定胆量与信心。如何树立自信心,如何突破心理障碍,是第一步。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积极的鼓励和信任,并给予策略上的建议,才会让学生敢于表达、积极展示。在展示之后,学生或许还需要持续解读并与他人沟通,如何清晰解释,如何辩解,如何包容他人的质疑,如何纠正自己的不足,如何融入他人方案,是第二步。这需要教师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恰当地疏导,让学生体会到被期待、重视、宽容,甚至有成就感的体验生成,才会促使其自主性得到发挥。

四、促使学习体验的有效运行取决于恰当的教学组织策略

学习体验的运行既是动态的体验过程,又是静态的体验结果验收。所以,要促使学习体验的有效运行,取决于包括过程与结果的教学组织。在新时代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组织策略上,需要在教学内容的情境化植入下,将教学目标向学习憧憬转化,促使大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态运行,并在体验结果验收上即针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上,进行调整,以鼓励学生在课堂的主动参与,实现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有效。这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的情境化植入。创设情境是体验式教学实现学习体验的基础。创设情境既要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还要深刻了解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生命经历,实现大学生的学习体验运行从已知到未知的衔接,教学内容的情境化植入就成为一种恰当的衔接方式。教学内容的情境化植入是指把教学内容嵌入到相关情境中,从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需要两个流程:一是把教学内容嵌入现实情境,也就是把思政课知识嵌入或复原于现实情境之中,实现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境的自然衔接。这既能为大学生创设熟悉或亲历的现实情境,也能让大学生感觉到思想政治理论并非是空洞的,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从而领悟理论知识的现实性。二是从现实情境中引导出实践性问题。实践性问题的引出,既能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能促使大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由此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内容的情境化植入路径之一是细化教学内容并弹性调整,以适应具体情境。细化可考虑这几个因素:大学生的认知背景(中学阶段的文、理科)、专业特点(文、理、工科、艺术体育类)而形成的经验与情感特征。此外大学生的审美情趣等内心体验,如舞蹈、体育专业学生与其他学生会有所区别。路径之二是整合相关教学内容,以适应具体情境。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些知识点存在纵向或横向关联性,如果将其进行整合,就可实现单个知识点的掌握、巩固的内在关联,对设置情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将之前知识点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创设相关情境,增强现学知识的实践性检验的功效。

第二,教学目标向学习憧憬转化。教师如果课前把教学目标直接传达给大学生,会使教学目标显得刚性与抽象,而难以获得大学生在情感上的高度认同。在体验式教学中,如果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把学生认为刚性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习憧憬,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学生的学习憧憬,缘起于问题情境能激发其对学习未知知识的兴趣、好奇心。如果大学生对教学目标产生好奇心,所要接受的学习目标才会自然而然地蜕变为精神需求,进而融入内心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所以,教学目标向学习憧憬转化,可以焕发体验式教学的生机与活力,使思政课学习成为活灵活现的问题解决与情感体验,结果让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有机渗透。要把刚性的教学目标成功转化为学习憧憬,首先教师要在把握教学目标的范围内,根据大学生普遍具有的知识背景与已有经验,未来发展目标的综合,有针对性地设计能激发大学生产生适合自己的学习期待。其次教师要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传输,如网络手段的使用、亲切的态度、激励的语言等。再次是教师应该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憧憬情况,观察学生的学习憧憬是否明朗与清晰,或者学习憧憬是否与教学目标背离,如果发现学生不清晰或背离,需要及时调整指导策略,并进行正确引导。如在讲授习近平强军思想之前,通知学生课前自行观看海军70周年的海上大阅兵视频,引起学生学习憧憬,上课时定格主持人的讲解词“当前我国海军实力是新中国以来最强”,再通过设问:为什么当前我国要建立强大的海军?这样就能很好把教学目标“强国必须强军”传达给学生。

第三,对学生学习评价进行调整,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传统的对学生学习评价一般以考试成绩为主。在体验式教学中,如果在课堂不能积极参与学习,学生就难以通过学习体验的生成与运行来实现学习效果。所以,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有所调整,着重从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两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参与广度的评价较为容易实施。广度就是学生参与的数量和范围。数量评价指考察学生参与的总数量和总次数,其目的是督促学生参与的最大化。范围评价是既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方面,还考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发展方面。体验式教学教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尤其包括成绩中下的学生群体。这就要鼓励所有学生在广度上参与到体验式教学中,避免少数学生的重复集中参与,而其他学生作壁上观的状况出现。对学生参与深度的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不仅是看学生口头上、行为上的参与程度,还要看其思维参与活动的强弱,即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对口头上、行为上的参与,是通过观察其言语表达是否是程序性与应付性的,行为上是否机械性的,二者是否经过了相应的准备,是否能解释自己的言语与行为。对学生思维参与的评价,既要考察学生是否积极思考,还要看学生在思维参与过程中的策略与品质。如学生是否善于独立思考问题,是否能恰当检验个人的思维活动,是否客观面对与纠正错误。教师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放松情绪、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从而在课堂上大家情感交流充分,实现参与广度与深度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体验式思政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