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接触:粤语在外来大学生中的传播效果及其认同研究

2017-04-26刘慧姚琼曾婉华

文化与传播 2017年6期
关键词:受调查者外向粤语

刘慧 姚琼 曾婉华

广州作为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吸引着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口”。数据显示,2016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有1404.35万,其中,外来人口超过500万,在全体居民中所占比例约为35%。[1]在这个传统移民城市中,无论是已经取得当地户籍的“新广”,还是按周期迁移的务工人员、求学者等“流动人口”,规模都非常庞大。

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认为,除了户籍制度外,经济水平和文化归属也是影响身份认同的两大因素[2]。语言被认为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知识和思想交流的主要工具[3],因而对语言的接触和使用,影响着居民的身份认同。目前关于外来人口身份认同的研究,较多基于田野调查,探究语言选择对生存状况和身份认同的影响,董洁在对北京“城市新移民”的研究中提出,“身份认同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尤其是通过语言的使用不断构建的”[4],除了语言使用外,语言接触对身份认同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大多数外来人口而言,在地语言接触的发生概率远远高于使用,“接触”是“使用”的基础,其频率、满意度也对“异乡”的心理距离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粤语在我国丰富的语言文化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它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语和语法,对研究古汉语和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5],1956年以来的普通话推广政策,使得全国各地方言的使用频率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粤语也不例外。近几年,随着普通话优势语码地位的上升,广州有些本地年轻人都不再会讲粤语,更遑论外来人口,这对粤语文化的保存极为不利。

本研究以广州外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大学生是城市建设的预备军,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强弱,左右着大学生人才毕业后的去留,对广州经济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同时,大学生也是粤语保护的重要力量,对粤语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区别于以往常见的基于民族志对人际交往的研究,此次调查,不仅研究人际传播中的粤语接触,也分析大众传播中粤语传播的效果。

一、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综合焦点小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分析粤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对广州外来大学生的不同传播效果,大众传播包括粤语广播(地铁广播、校园广播)、粤语文艺作品(粤语视频和粤语歌曲);人际传播包括粤语人际对话(线下)和粤语表情包(线上)。

(一)焦点小组访谈

召集志愿者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其目的在于通过与志愿者的沟通和志愿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加深我们对粤语及粤语传播方式的了解,开阔思维,更好地发现问题、设计问卷。

(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此次研究的重点,我们试图通过问卷来测量外来大学生们对各种粤语传播方式的接触频率、喜好程度,及他们的学习意愿、保护观点等,以此来判断不同传播方式的传播效果及外来大学生对粤语的认同度。

在下文中,我们将基于这些数据,首先从接触频率、喜好程度、学习态度和保护观念几个维度进行描述,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分析作为文化接触的粤语及其传承对策。

二、数据描述

(一)不同粤语传播方式的接触频率

1.粤语高频接触人数少,“偶尔”接触的受访者超百分之四十。

数据显示仅有7人(占2.11%)“总是”接触到粤语,“经常”接触的人数更多,有90人(占27.11%),但比例最高的还是“偶尔”接触,达到了42.17%。

性别对粤语接触频率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年级在接触频率上的差异较大,大一和硕士研究生的高频接触(“经常”、“总是”)比更低,大二、大三、大四的更高,其中大二最高。

不同性格的粤语接触频率也显有不同,偏外向和介于内向外向两者之间的受调查者的高频接触百分比高于偏内向的受调查者。偏内向者“总是”接触粤语的频率为0%,而偏外向者的频率为3.13%。

2.地铁广播比校园广播接触频率更高,女性更经常接触到粤语广播

我们分别调查了校园广播和地铁广播两种粤语广播的接触频率。总体接触校园广播的频率不高,接触频率在有时及以下的占到了82.83%。地铁广播的接触频率较高,“经常”和“总是”接触地铁广播的分别有39.46%和31.63%。校园广播的暴露频次远低于地铁广播,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校园广播至多仅一天一次,假期、考试月广播停播;地铁广播实则主要是指地铁粤语报站,每到一站均有广播。

粤语广播接触频率的年级差异不显著,性别差异和性格差异显著。男生中12.57%校园广播接触频率高,女生则占21.38%;地铁广播接触频率高的男生占66.27%,女生则占79.19%。校园广播与地铁广播的主要接触方式都是被动接触,相较于男性,女性对周围环境更加敏感,更能够注意到此类粤语广播的播放。性格内向的有11.21%校园广播接触频率高,外向的有20.63%;地铁广播则分别是63.55%和76.26%,其差异与总体接触频率类似。

3.粤语歌比粤语视频更受欢迎,大三学生最常听粤语歌

粤语歌和粤语视频是重要的粤语文艺作品,数据显示,外来大学生对粤语歌的接触频率最高,有14.76%的学生总是听粤语歌;粤语影视剧和粤语电视节目的高频接触比例更低,“总是”接触的分别是8.13%和6.02%。粤语影视剧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但其影响仍然较大,超80%的受调查者接触过,而粤语电视节目的受众相对较少,有三成的受访者表示“从不”接触粤语电视节目。

粤语歌接触频率的性别、性格差异不明显,年级差异显著,大三的受调查者最常听粤语歌,高频接触者占81.26%;大二、大四的受调查者比大一、硕士研究生更经常听粤语歌,他们高频接触粤语的人数占比分别是:57.89%、59.71%和43.59%、46.73%。

粤语影视剧接触频率的差异与粤语歌相同,大一、硕士研究生同样更少接触粤语影视剧,高频率接触的只占16.67%和21.49%;大二、大三、大四受调查者接触较多,高频率接触的分别占42.1%、37.51%、36.57%。

4.大一新生人际传播接触少,表情包使用率低于预期。

人际传播分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我们分别选取了粤语人际对话接触频率和粤语表情包使用频率来进行考查。

人际对话是日常沟通的主要形式,但数据显示,仅有9.64%的受调查者“总是”接触人际对话。这可能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校园环境,大学校园里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一般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二是外地身份,作为外来人口,他们认识更少的会说粤语的同学朋友,接触到的频率自然就相对较低。

表情包在当代大学生中人气颇高,但数据表明,仅有1.81%的受调查者“几乎天天使用”粤语表情包,23.19%的受调查者收到过但是没有使用过,有15.96%的受调查者完全没有接触过。在焦点小组访谈中,谈及为什么不使用粤语表情包,有受访者称,因为自身并非粤语使用者,用粤语表情包并不妥当。

粤语对话和粤语表情包的接触频率性别差异不明显,在年级变量上,大二、大三、大四没有明显区别,大一新生的接触频率明显更低。大一新生高频接触粤语对话的百分比分别是20.52%,大二、大三、大四则均在30%以上;大一新生不使用粤语表情包的人数所占百分比是50%,大三、大四在37%左右,大二则仅有28.07%的人从不使用。

在性格变量上,内向者接触粤语对话和使用表情包的频率都更低,3.74%的偏内向者“总是”接触到粤语对话,而偏外向者则有14.38%;49.54%的偏内向者从未自己使用过粤语表情包,而偏外向者则仅有30.63%。外向者更乐于并善于与人打交道,因此在人际传播中接触粤语的频率更高,且外向者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粤语表情包也更不容易产生排斥心理。

5.总结:来穗后各种传播方式的接触频率皆有所上升,地铁广播接触频率最高。

我们对来穗前后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粤语的频率变化做了统计,数据显示每一种传播方式的接触频率变化总体上都是增多的,其中人际交往的接触频率上升最明显,其次是粤语广播的接触频率。

各种接触方式中,广播的接触频率最高,这说明提高暴露频次,采用“强迫式”的输出更能够引起注意;年级在各种接触方式中的区别比较明显,尤其是大一新生,各种接触频率都低于其他年级,来广州的时间越长就越有机会接触到粤语,接触的机会变多,熟悉度上升、排斥感下降,主动接触粤语的频率也会上升,促进对粤语了解和认同的正循环。

(二)对于不同粤语传播方式的态度

1.喜欢粤语的受调查者达58%,还有近半数受调查者不喜欢粤语或感情一般。

总体而言,受调查的广州外来大学生对于粤语的喜好偏向正面。“非常喜欢”和“喜欢”粤语的受调查者占58.73%;表示“一般”的受调查者占比30.12%;明确表示“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粤语的人数只占11.14%。

粤语喜欢程度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在年级上,则呈现大一至大三总体喜欢程度上升,大一对粤语态度偏正面(“喜欢”和“非常喜欢”)的比例为55.13%,大二为64.91%,大三为68.76%。然而,到了大四,这一比例则降为57.69%。在焦点小组访谈中,有组员谈到,大一刚来广州接触到很多粤语,觉得听不懂,感觉到有点排外,到后面慢慢习惯了就好了,还有组员因为在后面接触到了好听的粤语而对粤语产生了改观,所以从大一到大三,粤语喜欢程度出现了一个上升。而到了毕业生群体,喜欢程度下降明显,但又略高于大一新生。在性格上,则表现为偏外向的受调查者明显更喜欢粤语。如下图所示,67.51%的偏外向受访者偏向喜欢粤语,高于偏内向受访者的50.47%,和介于两者之间受访者的50.77%。

在给不同的粤语接触方式喜欢程度排序时,粤语歌的得分最高,人际交往第二,往后依次为粤语影视剧、地铁广播、表情包、粤语电视节目。

此外,44.28%的受调查者选择了粤语歌作为他们最喜欢的粤语接触方式,21.08%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地铁广播,17.17%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人际交往。如下图所示

2.近八成受调查者认为粤语广播有趣,外向者比内向者接受程度高

在听到粤语广播(包括校园广播、地铁广播及其他广播)时,37.65%的受调查者会“感觉到排外”;76.51%的人会“感到有趣”;53.92%的人表示他们会“跟着广播默念”;25.30%的人表示他们会“主动找粤语广播来听”。

性格特征对于听到粤语广播时的感受有所影响。总体而言,偏内向的受调查者更容易“感觉到排外”,偏外向的受调查者更容易“感到有趣”;而偏外向调查者会“跟着广播默念或者默念出声”的比例则比偏内向者高了22%;“主动找粤语广播来听”这个方面则二者相差不大。

3.超五成受调查者喜欢粤语歌和粤语影视剧,亲戚朋友影响大

在给听粤语歌、影视剧的听懂程度打分时,70.48%的受调查者给了3分以下(满分5分,下同),喜欢程度在3分以下的则降至45.18%。听懂程度的平均得分为2.76,喜欢程度的平均得分为3.48。可以看到,听懂程度和喜欢程度的互相影响是显著的,如下图,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573,显著性水平小于0.01,呈显著的正相关,即听懂程度越高,喜欢程度也越高。但这个影响不是绝对的,也有相当比例的人虽然听懂程度低,喜欢程度高。

对于粤语歌、影视剧喜欢程度的性别差异不大,性格差异较为明显。62.50%的偏外向受调查者对于粤语歌、影视剧偏向喜欢,而只有37.66%的偏内向受调查者和47.70%的介于两者之间的受调查者偏向喜欢。

此外,亲戚朋友对于受调查者的粤语歌、影视剧听懂程度和喜欢程度的影响很明显。分析发现,来广州之前有会粤语的亲戚朋友的受调查者,对于粤语的听懂程度和喜欢程度都明显高于来广州之前没有会粤语的亲戚朋友的受调查者。同时,这一因素对于听懂程度的影响大于对于喜欢程度的影响。“来广州之前是否有会粤语的亲戚朋友”这一问题,选择“有”的受调查的听懂、喜欢程度打分平均分为3.17和3.73,选择“没有”的受调查者的听懂、喜欢程度打分平均则分别为2.54和3.53。

4.人际传播中,线上粤语表情包的受欢迎程度高于线下人际对话

在听到身边的粤语对话时,12.05%的受调查者会感觉到排外,48.80%的人认为他们不在意,30.42%的人会觉得好听,8.73%的人会表现得非常喜欢。

而对于粤语表情包的态度,57.83%的受调查者认为“有趣”或者“非常喜欢”。只有3.01%的人持负面态度,感觉粤语表情包不伦不类。

在性格差异上,偏外向的受调查者对粤语人际对话和表情包偏向喜欢的比例,都比偏内向的高了10多个百分点。性别差异和来广州之前是否有会粤语的亲戚朋友对这一点影响不大。

(三)学习动机与方式

1.外来大学生粤语学习意愿较高,超七成愿为与人交流学习粤语

选项 小计 比例无论如何都不想学习粤语175.12%为了看懂粤语影视剧 9829.52%为了听懂或唱粤语歌17151.51%为了用粤语跟身边人交流 25175.6%为了留在广州工作14944.88%

总体看来,外来大学生学习粤语的意愿很高,而且学习的动机以实用为主。除了5.12%的受调查者表示“无论如何都不想学习粤语”,另外94.88%的人都愿意进行粤语的学习。“为了用粤语跟身边人交流”的人占75.6%;“为了听懂或唱粤语歌”的人占51.51%;“为了留在广州工作”的人占44.88%。

2.报培训班不受欢迎,人际交流学习更得人心

在给不同的粤语学习方式进行排序时,“用粤语跟身边的人交流学习”以3.55分排名第一,随后分别是听粤语歌、看粤语影视剧、报培训班。

同时,38.55%的受调查者把“用粤语跟身边的人交流学习”当做他们最喜欢的粤语学习方式,30.4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听粤语歌”,24.7%的受调查者选择了“看粤语影视剧”。可以看出,在这几种学习粤语的方式中,虽然报培训班是学习粤语最系统的方式,但人们更倾向于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进行粤语学习。

3.学习动机与学习途径的选择密切相关

在学习粤语的动机中,位列前三名的分别是“为了用粤语跟身边人交流”、“为了听懂或唱粤语歌”、“为了留在广州工作”。而在学习途径的选择上,位列前三的分别是“用粤语跟身边的人交流学习”、“听粤语歌”以及“看粤语影视剧”。可以说,外来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途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保护和传承

1.近九成人支持保护和传承粤语

除了1.51%的受调查者表示“不应该传承和保护”以及12.35%对粤语的发展持“无所谓”的态度,剩下86.14%的人认为应该对粤语进行保护和传承。其中觉得“应该传承保护,但是日常生活不应频繁使用”的人占39.16%;持“应该传承保护,并且加强使用”观点的人占33.43%;认为“应该大力推广,让大家都了解喜欢粤语”的人占13.55%。

2.约七成赞同通过影视歌作品或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式保护和传承粤语

对于通过文艺作品(歌曲、影视剧、小品等)保护和传承粤语,“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占78.29%;“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占4.28%;通过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粤语来进行保护和传承粤语,则分别是71.56%和5.51%;公共场合除普通话外,同时使用粤语(例如公交三语报站方式)的,持“同意”和“非常同意”态度的人则占69.11%;“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占7.65%。

此外,还有外来大学生认为粤语的保护和传承方式还可以包括开展粤语进校园,粤语展,加强岭南与海外粤语方言的联系,开展粤语互动活动等。

三、结论:粤语作为一种文化接触及其传承对策

(一)接触频率与喜欢程度正相关

总体来说,外来大学生对大众媒介播送的粤语作品接触频率都不低,其中地铁广播的触达率最高,为96.69%,地铁广播有其特殊性,大多数时候“不得不听”。而同样有着超高接触率的粤语歌曲则不一样,粤语歌往往是主动选择去听的,超九成的受调查者接触过粤语歌,且有五成以上的受调查者“经常”或“总是”听粤语歌,其中大三年级受调查者的接触频率尤其突出,高达八成以上“经常”或“总是”听粤语歌。粤语视频的表现稍逊色于粤语歌,高频接触者仅占四成左右,其原因可能在于粤语视频的观看需要更高的专注度,受调查者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观看,而导致接触频率更低。

人际传播方面,外来大学生接触粤语人际对话的频率总体不高,大一新生的接触频率尤其低,且大一新生的粤语表情包使用频率也更低,超五成的受调查者从未自己发出过粤语表情包。其原因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大众传播接触门槛低,可自由取用;二是外来大学生对粤语的认同感、驾驭能力,不足以维持日常交流。

有趣的是,受访者对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的粤语,喜爱程度都不算低。近四成的人喜欢在人际交流中接触粤语,且线上粤语表情包的喜欢程度高于线下的人际对话。超五成受调查者喜欢粤语歌和粤语影视剧。粤语广播被接受程度最高,近八成受调查者认为粤语广播有趣。而这一现象也与外来学生与不同方式接触的频率呈正相关。频率上,接触较多的依次是粤语广播、粤语影视歌作品、人际交流。这说明外来学生对某一粤语传播的途径接触越多,其喜欢程度越高,对粤语的认同度也会越高。

(二)从接触的角度思考语言的传承对策

外来学生粤语学习意愿很高,人际交流是所有方式里认同度最高的选择。在粤语的传承上,也有超过七成的人支持使用该方式,但前文中受调查者对人际交流的喜欢程度却排名靠后。这两者之间的反差说明,外来大学生并不否定粤语人际交流本身,而是缺乏粤语接触渠道和环境。如果能够营造粤语环境,人际交流作为一种最有效地沟通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外来大学生习得粤语,还能快速地提升他们对粤语的文化认同感。

同时,通过娱乐的方式将粤语进行传播也能有效地获得认同度,粤语文艺作品(歌曲、影视剧、小品等)是呼声最高的保护和传承粤语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广州市人口处.2016年广州市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 [EB/OL]:广州市统局,2017-03-01.

[2]陈建伟.新苏州人的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 [N].中州大学学报,2015,05(32),86-89.

[3]S Gaudet,R Clément.Forging an identity as a linguistic minority: Intra- and intergroup aspects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identity in Western Canada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9,33 (3):213-227 .

[4]董洁.“城市新移民”的语言身份认同 [J].语言战略研究,2016,01(1)50-55.

[5]顾春军.保卫粤语就是保存粤文化 [N]. 珠海特区报 ,2012.8.2 (第 002 版).

[6]韩艳梅.广州小学生的语言态度及其身份认同论析 [N].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01):201-205.

[7]屈哨兵.广州“撑粤语”事件引发的思考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3(01):54-62.

[8]KA Noels&R Clement .Language, Identity, and Adjustment The Role of Linguistic Self-Confidence in the Acculturation Process [J].Journal of Language & Social Psychology,1996 , 15 (3) :246-264 .

[9]G Horenczyk.Language and Identity in the School Adjustment of Immigrant Students in Israel [J].Zeitschrift Fur Padagogik , 2012 , 3 (55) :44-58.

[10]冯杰.从粤语受到的冲击看社会与语言的共变及方言的保护问题 [J].语文学刊,2011,(01):44-45.

猜你喜欢

受调查者外向粤语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陈小春发长文怼后辈不尊重粤语
阅读理解填词训练
党的优良传统流失状况调查
47.18%受调查者表示不休带薪年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