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短视频平台使用状况及引导

2020-03-15张艳虹王诗乐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交群体大学生

张艳虹,王诗乐

(华东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部,上海 200062)

近年来,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等短视频平台呈爆发性增长,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在短视频技术推动下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了解大学生群体使用短视频平台的使用及产生影响,是应对新媒体时代挑战的重要一步,对找准高校思政教育新的着力点有着积极意义。

一、大学生群体使用短视频平台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原则,对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11所上海高校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等各学科,覆盖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本科各学历阶段;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调研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1份,有效率为97.24%。问卷调查围绕学生基本情况、使用情况、使用感受等几个方面进行。此外,还同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具体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整体使用率偏低,头部短视频平台占据绝对优势

通过问卷分析和调研发现,大学生群体使用短视频情况与短视频平台整体使用情况相似。相较于其他群体,特别突出的是短视频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整体使用率较短视频整体使用率明显偏低。43.7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参与此项调研前从未使用过社交短视频媒体。30.56%的被调查者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后,选择了卸载应用,部分学生表示有多次卸载安装的经历。多平台的重合用户数量较多,使用的平台种类多样,抖音为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短视频平台。

(二)观看短视频为主要使用方式,使用时长理性节制

就使用方式来看,92.51%的大学生使用者以观看视频为主,即表现为“刷短视频”。点赞、注册账户、关注、评论等行为次之,个人拍摄并上传短视频仅占19.86%,几乎不涉及经济消费行为。总体而言,使用时长理性节制。大学生群体能够基于理性的判断和态度采取合适的行动,有意识地控制使用时间,使用时长上总体可控,93.9%的受访者日均使用时长少于1小时。但也有极个别学生每天使用时长超3小时。

(三)休闲娱乐是主要目的,幽默搞笑类内容受偏好

就使用目的来看,休闲娱乐是最主要的目的,幽默搞笑类内容更受偏好。短视频平台地被视为休闲娱乐的载体。94.95%的大学生使用者表示,最主要的使用目的是消遣娱乐,被视为娱乐休闲方式的选项,比例远超第二位的关注时事(16.9%)、第三位的社交需求(15.68%)以及第四位“追随明星或网红”(15.16%),有14.63%的大学生使用者表示希望通过短视频平台实现学习提升。与明确的使用目的相对应,幽默搞笑类是大学生们最常观看的短视频内容,占使用比例的74.04%。大学生直言通过使用感到轻松、愉悦,“可以缓解压力、释放情绪”。音乐影视类、美食旅游类、创意炫技类和美妆服饰类短视频也是主要选择,但观看人数都不到一半。通过调研反馈,社会热点话题和新闻、同龄人发布的生活感悟等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个体使用感受多样化,平台整体美誉度较低

短视频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知名度极高,几乎所有被调者都能回答几个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头部平台知名度最高,vlog、微视、小红书、美拍等app也受到一定关注,但低使用率与高知名度相背离,且美誉度偏低。就学生使用反馈看,“猎奇/有趣”“好看/放空”“模仿/同质化”是对短视频平台最主要印象。就具体使用感受来看,“满足感”与“空虚感”并存。

(五)多样因素影响实际使用,学科背景占比较重

课题组还通过逻辑回归方式,检测影响学生使用情况的因素,发现主要涉及性别、年龄、学历以及学科。在受调查的群体中,女生使用社交短视频媒体的比例略高于男生。学历不同者对短视频平台观感不同:年龄学历越高者,其感受越分散;年龄年级越低,对于短视频平台的整体印象越负面,而学科之间的差异要追溯到课程安排等多个方面,各学科的差异可以表现在使用时长等多个方面。大学生使用短视频平台情况,与性别、学历、学科皆存在联系,这一结果的产生,与不同学历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课程安排以及课余生活、社交群体相关联。

二、短视频平台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短视频正迅速改变着网络传播的速度与体量。短视频平台是短视频的重要传播载体,更是生产平台,借助于融媒体的影响,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行为模式与心理认知所产生的影响。

(一)信息资源多元化:获取海量信息

视频形式促使即时信息海量扩展,各方面的信息蜂拥而至,消解了信息中心与权威。短视频具有直观和具象的特点,通过“有声有色”的形式,从平面到空间,将信息以形象、生动、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其内容含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长形式到短形式,信息的长度、节奏和密度都发生了变化。以短视频呈现更为凝练、“轻量”。短视频的“短”,并不是长视频的简单缩短。由于长度的改变,短视频在信息的传播上呈现出了独有的节奏和规律,有限时间内进行有效传播、以“短”见长,“点”到为止。十九大期间,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发布的短视频内容占比达35%,相关视频播放量达30亿。大学生群体对信息的需求是强烈且多样的,既注重内容,也注重时效,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全面的信息传递,能够更好地满足其信息需求,拓展获取信息的边界。

(二)信息茧房加剧化:视野局限矛盾日渐凸显

算法技术的加持,在强化个性推送的时候也促使了视野局限矛盾日渐凸显。伴随着推荐算法的迭代,是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现象不断升级。用户在滑动手指前,不知道下一个将会看到什么,只有一个一个往上刷短视频,才能知道视频的内容。但短视频媒体借助算法推荐,悄然完成配对用户偏好,通过贴合用户需求构成正向反馈,以不间断的满足来提高用户搜索效率与粘度。“坐看天下”与“视野局限”的矛盾日渐凸显。正如学生在访谈中所说“其实内心是很矛盾的。推荐的都是我感兴趣的东西,肯定会越刷越开心的。但是另一方面,还是会影响我们接受视频的广度的,她会把我框在这个圈子里。”

(三)社交热点趋同化:线上爆款介入线下社交

短视频平台所催生的线上爆款迅速介入并影响线下社交,打卡成为大学生群体重要的社交内容。网络的影响力可以从网络平台转移至日常生活及其他方面。在现实社交中,网络语言以及“网红”系产品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现实生活有着实际的影响,并且成为社交的重要话题及背景,星巴克的猫爪杯、海底捞的各种吃法、喜茶、网红系餐厅都是以短视频平台为扩散基点,从线上到线下,介入到实际社交中,丰富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热点。

(四)深度思考消退化:轻松刷屏挤兑严肃阅读

大学生普遍将短视频平台定位为娱乐、消遣工具,基于这一受众偏好,算法推荐也倾向于将娱乐化信息置顶。这样的陷阱却正是大学生群体的大忌:消耗深度思考能力,使思维平面化表层化。在碎片化时间内接受着各种短暂而混乱无序的信息,不断被后续新鲜内容全面覆盖和挤压,又会干扰对信息和知识的深度思考及理性反省,导致深层次思维动力不足。短视频媒体的低时间成本、高信息量等优势以及持续的即时刺激,满足了利用碎片化时间解压放松、休闲娱乐的需求,让使用者快速获得满足感,观看短视频的数量累计在耗费学生个体的时间成本后,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收获,短暂满足感之后反而增加了焦虑和空虚。

三、重视并发挥短视频平台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在5G网速前景和年轻群体的簇拥下,短视频成为主流媒体形态的趋势日渐明朗。短视频平台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是复杂多元的。就如何发挥好短视频平台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作用,高校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开展。

(一)开拓筑牢平台新阵地,守好舆论传播关口

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技术运用得当,技术便可以承载更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短视频将成为今后网络内容的主要形式,必须要筑牢短视频平台新阵地,守好舆论传播关口,高校等应该积极介入,参与到与短视频平台的合作中。通过多方力量的合作共享,让短视频平台为主流文化传播赋能,承载起更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近年来正在强化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央视,尝试从年轻群体的审美切入受众市场,积极拥抱新媒体与短视频,以最接近年轻人的方式重塑品牌。全国已有1000余所高校开通官方抖音号,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的校园类抖音官方账号超过700个,各高校在“两微”占半壁江山情况下打破现有格局,主动出击短视频空间,已在招生开学季、教师节等重要节点已创作了一大批对青年人具有正向影响力的短视频作品。

(二)探索思政发声主体,完善价值表达方式

随着技术升级和5G时代到来,“视频+”内容生态模式已渗透各类新闻信息产品之中。以技术赋能主流价值,不同生产要素、不同叙事方式、不同节目类型、不同传播形态及不同传播渠道的方式,从价值认知、文化共振、行为示范等多维度塑造正面行为,强化正能量,多层次大容量融合型的内容形态将能给予大学生群体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价值引导。

推动流量势能促价值引导。当技术被主流价值赋能,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才可能会成为下一个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流量入口,其价值引领作用才能更加彰显。2020年的B站跨年晚会火出圈,被《人民日报》点名表扬“很懂年轻人”。

促进融媒生产促内容创新。构建优质内容生态,遏制低价内容的蔓延是现阶段规范短视频平台发展及充分发挥其在网络育人中的影响力的关键,注重大学生这一主体的力量,强化学生导向。通过“视频+”的方式,逐步形成立体化“视频+”的内容生态圈,如依托短视频平台开办官方账号,或者与优质平台合作开展可视化宣传与政策解读活动。

扩大资源释放促主流传播。短视频平台要通过多方力量的合作共享,为主流文化传播赋能,进而引领网络主流价值,承载起更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近年来正在强化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央视,正尝试从年轻群体的审美切入受众市场,积极拥抱新媒体与短视频,以最接近年轻人的方式重塑品牌。重视知识社区构建,区别于年轻群体钟爱的基于兴趣、话题构建的文化圈层打造专业化、知识型的核心舆论场。如抖音短视频中的培训类、科普类短课程,可适度延展其录制时长,充实内容量以形成更大的推广与辐射效果。

(三)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多层次引导个体行为

高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汲取世界的经验,学习先进的理念。网络是大学生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的行为与表现较大程度地影响着其现实的成长与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质,要注重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关注不同年级、学科学生的特点,从价值认知、文化共振、行为示范等维度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在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场域中,形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其形成类似于“丧文化”“佛系”等特定思想;以契合年轻群体的方式传播优秀文化,引起情感共鸣,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等内容切入,汇编“文化共振”视频集群,以正向的精神文化与正面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培育成熟而贴切的行为方式。

(四)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加强产教研究融合

在网络育人的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群体的作用不容忽视。大学生在参与短视频创作、分享与观赏的过程中,离不开教育者的引导。激发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意识,发挥其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指导与共创作用值得注意。

学校层面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规定,营造网络育人氛围,唤醒或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作热情,激励教师引导和带动学生健康使用短视频平台,形成师生共创局面。同时加强对高校教育工作者群体的技术培训,以正确而重视的态度对待网络育人工作,发挥在运用短视频平台助力育人过程中的指导与共创作用。再次,注重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合作平台,并在未成年人保护、短视频平台的价值和治理、科技伦理治理、数字经济商业规范、大学生消费市场等方面开展研究相关研究,进一步规范平台发展。

重视短视频平台在育人中的功能,充分发挥社交媒体新平台的独特优势,关注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声效果,把握大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更好地传播意见、愿望和要求,并有针对地开展思政工作,唯有此才能确保声音真实、有力,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猜你喜欢

社交群体大学生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社交距离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