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入党启蒙教育的路径
——以同济大学为例
2020-03-15覃文忠
王 宁,覃文忠,李 睿
(同济大学 1学生处;2嘉定校区党工委;3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 20000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视频、微电影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互联网舞台,让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面对“微时代”的到来,高校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应当抓住机遇、面对挑战,运用新思维,谋求新作为,在实践中创新理念思路、内容形式、体制机制、路径手段,不断提升其吸引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微时代”对高校入党启蒙教育的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同比增加6.59%,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同比增加7.5%。手机网民的快速增长、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使得微博、微信、抖音、B站(哔哩哔哩)等主要基于移动互联网存在的“微”媒体蓬勃发展,微小说、微视频、微电影等“微”内容大受追捧,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时代”被定义为在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与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运用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显示终端即时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时代,具有内容短小精悍,传播速度迅速,传播者更加多元,交互性更强等特点[1]。
与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相比,“微时代”呈现独有的特征:一是参与的大众化。只要拥有智能手机等设备,就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软件表达观点、分享经验,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制造者和传播者;二是内容碎片化。“微媒体”在发布信息时,往往都将受到内容、时间的限制。例如,微博最初仅能发布140个字,抖音新用户只能录制15秒的内容等,这些都导致“微时代”传播信息呈现出内容短小、零散、间断等特点;三是传播的裂变化。在“微时代”,人们习惯于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等方式互动,而每一次转发,都使信息进行一次“裂变式”的传播,信息传播的速度呈指数倍增长,远远高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因此,“微时代”的到来给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在其发展与应用过程中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微时代”,青年大学生在知识和信息的学习和获取途径以及社交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复杂多元的意识形态强烈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塑造等,影响着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判断[2]。“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而作为高校党建工作源头的入党启蒙教育,近年来受到“微时代”影响尤为明显。深入分析“微时代”对高校入党启蒙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探索创新工作路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入党启蒙教育的机遇
1.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微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内容、方法等带来全方位变革的契机,也为入党启蒙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平台。微课、微文、微视频、微电影等“微文化”的悄然兴起,图片、音频、视频、漫画等各种元素的有机组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更加亲切随和、更加灵活多样、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呈现形式和文化风格,深受青年群体的喜爱。而这种“微文化”引发了当代青年话语方式、社交生态和知识获取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他们越来越依赖在移动终端主动检索信息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因此,通过这种丰富的“微文化”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将呈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实现入党启蒙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2.提升教育的传播力。移动互联网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不但打破了信息传播的人际和时空限制,而且裂变式的传播速度为传播影响力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对提升教育的传播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时间不再限于8小时之内,工作场所也不再囿于课堂、班会或学生宿舍,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是弘扬主旋律的阵地,就是意识形态的战场;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的“微时代”更容易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感染,微博上的每一次有感而发、微信朋友圈的每一次转发,都可以是价值观的引领、正能量的传递和良好舆论环境的塑造。在“微时代”中,信息传播更便捷,传播方式更时尚,使思政教育能够以更加鲜活的形式、更接地气的内容和更具亲和力的表达方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学习和传播中去,从而强化教育成效。
3.提升教育的渗透力。“宽带中国”战略的深化和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使移动网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更加密不可分,并成为一种融于细微、化于无形的新传播载体,其呈现的信息传播具象化、碎片化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着力点。大学生碎片时间较多,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终端上网学习,各类“微媒体”的出现,使得入党启蒙教育的触角有机会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学生熟悉而乐见的快速、便捷、灵活的传播渠道,直接触碰到大学生思想心理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时空,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微时代”为高校入党启蒙教育带来的挑战
1.意识形态渗透加快。当今世界格局正在深度调整,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此起彼伏[3]。在信息高度开放、资源高度共享的网络舆论场,各种意识形态信息并存,而大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乱象甄别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西方错误思潮的渗透和侵扰,从而造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缺乏自信[4]。而“微时代”的到来加快了西方政治意图的有意渗透,使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复杂和更具挑战性的局面。
2.教育者的话语权威性和主导权受到冲击。“微时代”网络环境的自由度更高,信息传播体现出更强的即时性和共享性,这使得大学生的知识场域更加多元和碎片化,导致其认知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难以得到保证。此外,在“微时代”,无人不“微”、无时不“微”、无“微”不至,每个人都是微小的“自媒体”。人人可以发声,人人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所以大学生群体自然成为网络阵地的主力军。权威平台的缺失也将引发权威话语的式微,使得受教育者容易被网络空间的各类庞杂的信息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主体地位被解构[5]。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也导致高校基层党组织产生“去中心化”的舆论格局[6]。
3.教育者的网络思政素质能力面临挑战。“微时代”改变了以往思政教育工作自上而下的方式。一方面,学生借助各种“微平台”获取信息,思维更加活跃,关注面更加广阔,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特点和喜好,对话平台和对话方式往往不能被有效打通[7];另一方面,从校园微博到校园微信公众号再到校园抖音号,层出不穷的校园新媒体形式,分散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学习新技术的精力,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学习、运用新技术的难度,加深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技术分化[8]。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动了解大学生的喜好,积极融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大学生群体聚集的“微平台”,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和话语体系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这对教育者的理论知识功底、网络技术水平、思维转换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微时代”背景下入党启蒙教育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高校党建工作产生新要求、新变化、新挑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空前复杂的局面。当此之时,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入党启蒙教育也应当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谋划布局。同济大学2017年开始实施“信仰启航”工程,旨在把优秀的青年学生凝聚在党旗下,引导普通同学主动了解党,积极靠近党,并切实发挥“微时代”的创新驱动作用,围绕“入党启蒙”、“学生党建”、“微视频”等若干关键词,构建以网络为传播途径,微视频为信息载体的学生党建慕课平台,打造了一批有颜值、有温度、滴灌式、入脑走心的“微党课”。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浏览习惯的综合调研分析,每节“微党课”视频时间控制在3至8分钟,视频运用绿幕合成、动画制作、虚拟场景、数字影像合成等一系列流行的影像制作技术,在表达方式上注重信息的多样、内容的精炼、画面的绚丽及讲述的生动,通过网络播出后,在新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截至目前,同济大学微党课已覆盖2019级学生11000余人,2019级本科生入党申请书递交比例较2018级提升21%。
(一)以“微传播”为着眼点,盘活入党启蒙教育的“微资源”
“微时代”背景下运用“微传播”的工作思路开展入党启蒙教育,要从教育内涵和资源上进行创新,适应新的传播特性。首先要厘清入党启蒙教育内涵,结合大学生思想现状和成长特点,将入党启蒙教育目标具像化,从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入党程序、行为标准等层面,科学设计《入党启蒙教育大纲》,使入党启蒙教育的内涵更加具体和细微。其次是丰富入党启蒙教育资源,注重挖掘鲜活素材,把党的基本理论与挖掘校史红色文化相结合、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相结合,与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相结合,与优秀党员榜样教育相结合,构建适应“微时代”的有活力、有魅力的话语体系,用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启示人、引导人,要主动回应思想疑惑和现实关切。同济大学入党启蒙教育系列微党课中,《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微党课通过回顾同济大学百余年光辉校史,重温同济人与祖国和人民同舟共济,在革命年代保家卫国的情怀;《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微党课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同济人始终以培育国之栋梁、矢志创新为己任,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奋斗终身的一系列感人故事;《党员,我最美的样子》微党课以展现同济大学学生党员的成长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们感受入党的过程是追求卓越的过程;《党员,我无悔的选择》从党员校友的视角正面回应新生在递交入党申请书时的几个主要顾虑和疑惑,如党员身份对外企工作,出国深造是否有影响等等,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你要知道的入党五步骤》微党课通过活泼的动画形式对发展大学生党员的具体标准和入党程序等内容进行了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解读。通过挖掘入党启蒙教育“微资源”,用身边人讲身边事、道身边情、说身边理,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把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的融合,这些微党课既“高大上”,又接地气,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让理论学习和思政教育从枯燥乏味中脱胎换骨,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以“微党课”为突破点,建好入党启蒙教育的“微平台”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工作中,“微党课”实现了“主阵地”与“微媒体”的有机结合。大学生在制作、学习微党课的过程中,深入思考理想信念的内涵;在设计、讲授微党课的实践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行合一;在完善、推广微党课的服务过程中,发挥朋辈教育的力量,有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微党课”不仅是“微传播”的一种形式,而且可以作为大学生深度参与、师生广泛互动的媒介和载体,因此,以“微党课”为突破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微平台”是开展“微时代”入党启蒙教育的关键。同济大学推出首批入党启蒙教育系列微党课后,逐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互动为导向的,全过程、多层次的新型学生党建工作载体——“学思·知行”学生党建慕课平台,实现了入党启蒙教育的自我学习、实践应用、服务朋辈三位一体的功能。第一,丰富入党启蒙教育内容:目前学生党建慕课平台已推出《入党启蒙教育》《青年党员讲党课》《党员TALK》三个系列微党课,其中《青年党员讲党课》形成“党的十九大”、“改革开放四十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多个专题;第二,延伸入党启蒙教育阶段:为了方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线上学习,将入党启蒙教育以新生入学周为起点向前后进行延伸,实现新生入学前的关键期至大学毕业的全覆盖,通过持续的教育信息输出及借助“微时代”传播的裂变特性,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加深对党的认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第三,凝聚入党启蒙教育力量,引入“共享”和“众筹”理念,通过吸引和组织师生参与微党课的制作、交流和宣传,为入党启蒙教育工作整合多种资源,实现人力资源和内容资源的供给侧改革。
(三)以“微团队”为落脚点,优化入党启蒙教育“微环境”
高校应坚持网内网外协同、内容技术并重和监管引导并举的原则,构建网络教育主导权[9]。“微时代”背景下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应坚持专业多样化、年龄层次化的原则,逐步组建有梯度、团队发展可持续的“微团队”,注重学科交叉,能力互补。聘请一批思政教育领域和信息化建设领域专家,参与入党启蒙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内容把关和技术指导;打造一批理论过硬、擅长讲课、善于说理的网络名师,推出一系列入党启蒙“金课”,设立一系列能够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入党启蒙“专栏”,正面引导网络正能量;选拔一批思想敏锐、业务全面的网络辅导员,面向学生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网络素养的学生党员骨干,深度参与“微平台”的运营和维护,有的放矢地做好“微服务”;此外,重点挖掘出一批党性强、有热情、理论水平高、宣讲能力强、语言“接地气”的学生党员,参与党课的录制,让同学们以“平视”的角度倾听党员的所思所想,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完善队伍建设机制,并进一步建立配套的管理机制,明确工作分工和职责;加强培训机制,从政治理论、实践运用、网络技术等层面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完善发展机制,通过考核和激励等制度来为这支队伍的成长保驾护航。同济大学依托“学思·知行”学生党建慕课平台建设,成立党建慕课工作室,由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负责组织协调,邀请5位分别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文科办公室、校史馆的专家担任顾问,参与微党课的内容设计和审核,并进行艺术表现指导;邀请理论功底深厚的资深辅导员5名(包括副教授2名),参与微党课脚本的设计和孵化;选拔擅长学生党建或网络思政工作,且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及较高创新能力的一线辅导员5名,深度参与微党课的制作和党建慕课平台的具体实施;选拔学生党员10名(包括党支部书记5名),全面参与课程平台建设,共同开展教学实践。
(四)以“微细胞”为生长点,构建入党启蒙教育“微生态”
构建开放互动的信息网络,是这个时代教育的本质,联通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当一个人跟有价值的信息源建立了有机的联通,并不停地共享信息,便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给学习者搭建信息网络,就是重要的教学方法。过去,教学是传播内容,而今天,最有价值的教学是搭建一个生态,让学习者跟有价值的信息源建立有机的沟通,并形成广泛的信息共享网络,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10]。“微时代”背景下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的未来趋势即建构开放互动、联通学习的“微生态”,激活每一个“微细胞”,即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同济大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党建慕课平台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设立党建专项,打通课程入口:发布学生党支部“对标争先”建设、“三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等项目,专项设立“微党课”申报通道,给予项目经费支持。通过自由申报和委托申报两种方式,鼓励学院和学生党支部制作微党课,充分挖掘艺术与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学科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专项建设,2019年共有54个“微党课”立项,孵化形成一批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为主题的优秀微党课作品。二是跟踪课程孵化,打造精品课程包:遴选主题突出、形式新颖的微党课专题项目,由慕课平台研发团队从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切入,跟进指导;校院两级创新协同,做好课程设计,积极打造慕课系列精品课程包,不断丰富慕课平台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孵化,2019年打造了党史、红色故事会等精品微党课专栏。三是做长触角延伸,推进广泛参与:加强与学生理论社团、时代声音传播社、“理论+”宣讲团等社团的联动,一方面从学生社团中遴选部分成熟的党课,按照适合“微传播”的时长和内容作进一步打磨,制作精品课程;另一方面,邀请学生社团将部分微党课的内容进行深化和扩展,将课程从线上搬到线下,走进教室,走进学生社区,丰富线下入党启蒙教育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