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与职业》视域下民国农村教育的特征及启示

2020-03-15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黄炎培试验区产教

(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民国时期农村经济日益凋敝,诸多学者多方探寻拯救之路径。黄炎培于1917年在上海创办《教育与职业》杂志,提出“从农村入手,划定区域,从事实验,开展普及教育;通过教育之力改进农村一般生活,以立全社会革新之基”①4。《教育与职业》对民国时期农村教育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尤其大力提倡教育与农民生计问题相统一,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重点分析《教育与职业》视域下民国农村教育的特征,并探讨对当代农村教育及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与职业》视域下民国农村教育的特征

(一)重视开展调查研究

开展农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必须进行实地考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的现实需要,使教育具有针对性。诚如黄炎培所言:“吾辈职业教育,……譬之治病,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②48其不仅如是说,也实践至于此。1925年,黄炎培等人对山西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决定划区在山西农村开展职业教育。“划定一村,或联合数村,……先调查其地方农产及原有工艺种类、教育及职业状况,为之计划”③427。此后根据考核成绩,试办有效,再推广于各地。

各农村试验区划定后,更是将调查研究贯彻到底。如徐公桥农村试验区成立之初,调查发现:“近年茶馆民众,渐有公然赌博者,而鸦片流毒,亦未禁绝。”[4]64对此,特规定“凡足为民众领袖而嗜烟赌者,恳劝其戒绝”④24,若之后仍有触犯,则施以行政力量,确保肃清。善人桥农村试验区经调查发现“山田居多,逢旱则灌溉困难,且农民兼营副业者甚多”,则办理机器农田灌溉合作,共购置戽水机三架,轮流使用。如此“田禾即免灌溉,副业又能兼顾,诚一举两得也”⑤402。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起,在上海近郊成立的沪郊农村试验区,调查报告显示:“本村的教育,可算得十分幼稚,不但成人教育未发达,就是最急迫的义务教育,也还一些没有办法。农民除耕田外,简直谈不到副业,因此农隙的时候,不论老的少的终日到镇上坐茶馆,闲荡无事,任使万能的双手,竟同废手一样。且不注意畜养,养猪的十不得一,养鸡的亦属少数。”⑥408针对上述情况,决定先办理一所学校,为全村实施各种教育的总机关。不论男女老幼,都是校内的学生。正是因为重视调查研究,各农村试验区做到了有的放矢,取得了实效。

(二)重视农民生计问题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农村自然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村存在着四种现象:一穷,二愚,三弱,四散。其中“穷”最主要,由“穷”引发了“愚、弱、散”,农民亟待解决的是生计问题。并不是说叫农民读书不好,而是要在解决他们生计问题后再去实施,勉强要求其读书,也是无益,故农村教育要以帮农民致富为前提。于是有了“富教合一”主义,即“把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联合起来,打成一片,随富随教,即富即教”⑦339。

农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若“农业能改进,则农民生计裕如”⑧2。进行农业改良,我们要提倡用新式农具,抽水机、打稻器等,乡民最初当然是不明白的,一定要把他们召集在一块,详细讲给他们听,构造怎样,装置怎样;实地试验给他们看,效用怎样,利益怎样……农民分明了,高兴采用了,因采用而人工省,赚钱多了,同时他又能得着若干的物理学和制造学上的知识,这不是既教他致富,又教他科学常识么?⑦338而农村农业种类十分单一,我们要提倡农家副业,如养鸡啦,养蜂啦,一定要把种种新的好的方法,传导农民……农民因为教授讲习,能明了、信服,照样试办,大得其利,虽是致富的事,又何尝不是教育的工作呢?⑦338

徐公桥农村试验区在中华职教社的帮助下,不仅解决了农作不良的问题,还积极与昆山农场合作养蜂。并试养外国鸡,介绍优良鸡种。举办耕牛比赛,并指导饲养方法。此外,中华职业教育社还为其特约了农业专家,教授农民技法。并规定,凡特约专家之秧苗,均由职教社供给。专家们“有时召集开会研究并介绍优良种子”⑨44,主要负责徐公桥及周边地区的农田建设。善人桥农村试验区在发展原有农作物的基础上,举办了特约稻田和麦田,特约稻田“较之普通农家所种,每亩平均约增加三斗”,麦田“收割成绩极好”⑤402;改良农蚕事,举办春蚕指导,提倡饲育秋蚕,同时举办养蚕训练班。江苏镇江黄墟农村试验区不通江河,水利不修,农业改良的当务之急是交通和水利问题。区内通过整理水塘,以解决灌溉问题。经调查计原有水塘803口,但缺水灌溉之田仍有2000余亩。故“开塘筑坝,实为本区要务”⑩360。之后新开水塘69个,在原有水塘基础上挖深水塘55个,水渠筑坝17座。同时修筑道路,解决交通问题。测定干路1条约14里,支路9条,约25里。然后购田84亩建农场,供农民试验观摩用。此外,中华职教社组建中华新农具推行所,成立之初“即着手调查各地农具种类及使用情形,藉以明了各地所需要之适当农具”⑪325,为发展农业的辅助事业。此后,全国各地农场、农民教育馆及各种农村机关均委托该所采购各种农具。

为了解决农民农本不足之苦,职教社还在徐公桥开办了合作社,贷款额以每户农家所种田亩数为标准,利息每月7厘,贷款期限5个月⑨47。以合作社的方式开源节流资金,使得“该村之农村经济,总算是自给有余”⑫676,是救济农村经济衰落的有效方法。另外,上海市嘉定县(今嘉定区)吴巷乡武村村民自愿组织合作社,集资105元作为养鱼的本金,以养鱼获利举办公益事项,以培养村民互助精神。后商请“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杨衡玉先生,江苏省农民银行经理王志莘先生,来社指导、组织信用合作社,俾便流通农民经济”⑬1043。由此可见,教育同农民生计问题相统一,使农民致富而乐教。

(三)重视培养农民“自治”精神

农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真正治理农村、改善生活状况的主体归于农民自身。教育家及农村试验区的行动仅是辅助,培养土生土长、扎根农村的人才是农村教育关键所在。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在解决生计问题后,以学校为中心的文化教育不可忽视。

针对农村存在大量适龄儿童失学的现象,以学校为中心的义务教育在农村被快速推广。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主要以推广新式小学校为主导,并对原有私塾进行改良。如善人桥农村试验区原有初级小学4所,学生155名,在此基础上,添设了篁村初级小学、双堰义务教育实验区及赵河农场试验学校。除筹建小学校外,改进会在试验区内举办私塾教师谈话会,并指导改良,不时举行个别谈话。杭州诸家桥乡村试验学校其日部“又名义务教育部”,“统计全村适龄儿童共六十五人,而第一学期来学者共三十二人。……村中尚有私塾二所,塾童十余。第二学期私塾停闭,村人信仰学校,学生激增至六十四人,竟可谓诸家桥村学龄儿童,已全在受义务教育矣”⑭238。但师资力量匮乏是义务教育在农村推广的莫大阻力,黄炎培在初识农村教育重要性时候,便极力主张要“于普遍师范学校外特设乡村师范学校,以养成乡村教员”。农村师范学校的最先设立,当推江苏省立第一、二、三、四、五各师范学校在农村设立的分校。江苏省以外,其他各省也纷纷开始设立农村师范学校,如山东一师分校,河南一师分校等先后设立。除省立分校以外,还有平民大学设立了农村师范科。北平平民大学鉴于“比年以来,各省多有乡村师范学校之创设,以期造就改进乡村之人才,……本校有见及此,乃有乡村师范科之设立”⑮1418。

农村整体知识水平低下,除儿童失学外,还与成人村民大多不识字有关。因此,成人训练、识字扫盲应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黄炎培提出“凡十六岁以上,无论男女,苟未受教,皆宜教及”②287。按照黄炎培这一普及教育的设想,各农村试验区内普设民众学校,指导农民识字;各小学内也设了民众夜校,借以在农民中大力扫除文盲。同时通过无线电收音机、民众茶馆、常识展览、电影、改良说书等各项活动,来增进民众知识,提高民众觉悟。为了更好地普及民众识字教育,徐公桥试验区制定了《普及民众教育办法大纲》,规定自1931年8月起,至1934年7月实验期满止,全区30岁以下的男女民众,必须分年就近入民众学校,规定期内,一体识字。凡能按规定入民众学校就学的民众,如需借款时可优先向改进会合作社贷款;到试验区合作碾米厂碾米,或碧谷,或打水,可以享受九五折优待。凡不能按规定入民众学校的民众,由乡镇长劝告;通知公安局警告;施以相当的经济处罚④35。以上农民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农民的“自治”意识得以增强,久而久之农村便会自动改进。

二、当代启示

以实地调查研究为前提,以“富教合一”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农民自治精神为关键的农村教育,在推动民国时期农村建设的同时对当代农村教育及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启示。

(一)对当代农村教育的启示

1.农村教育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村教育的推进要把控好立场。徐公桥试验区成立之初,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中华职教社便认为:“徐公桥是徐公桥人的徐公桥,我们站在客位上帮助他们建设成功,我们是客卿,是剧场的票友。”⑯208农村试验区均有时限,要保证在试验期满后,农民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开展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发展也不是包办一切,而是尽可能培养土生土长,可以扎根农村的人才,利用地方自身的人力以发挥农民自治精神。

2.农村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民国时期,黄炎培意识到当时中国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是生计,而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只有教育,但中国当时的“一般教育都是空场面,失败得够受用的了,所以想到职业教育”⑯1017。如今,农村农民的收入仍主要依靠农事。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这就要求现代农民必须具有现代理念,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可以由各村委会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咨询和指导。组织宣传和展示优良种子、新型农药、化肥等,并针对种粮大户、农机手、农村合作社带头人等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根据农民生产所需,推广良种良法。另外,当前农村依然存在着一些落后的思想和观念,例如男尊女卑、封建迷信、唯利是图等,是导致农村教育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思政教育,更新落后的传统观念,荡涤各种陋习,与时代共同进步。

3.农村教育要因地制宜。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差异大,各大农村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农村教育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如善人桥农村试验区山田居多,且农民兼营副业者甚多。于是办理机器农田灌溉合作,不仅使农田得以灌溉,且副业兼顾。而沪郊农村试验区赵家塘村农民除耕田外,简直谈不到副业。这就要大力提倡农家副业,将养鸡、养蜂、养鱼以及种种新的好的方法传授农民。另外,当下我国城乡发展尚不平衡,而农村教育却往往忽视了城乡差别。如新课改虽然倡导教材的多样化,而在愈发多样的教材中,没有一套是为农村编写的。课程改革的部分理念,对广大农村及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学校来说,多少有点天方夜谭。但新课改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契机,这就要求农村教育工作者在适应课程改革的同时提高其主动开发当地课程资源的能力。

(二)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大,要求更严格。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完善,已经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专业化人才。当前职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黄炎培及中华职教社于农村主持的职业教育,对解决现代职业教育存在的部分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1.面向社会,深入调研。黄炎培早在江苏担任教育调查干事期间,就对当地绝大多数地方进行了调研考察。之后又深入全国各地农村,了解实际情况。不仅如此,黄炎培随游美访问团对美国50多所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这些广泛的社会调研对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黄炎培这种来源于调查实践的职业教育思想,于工作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市场需求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市场调查机制,使职教管理者深入调研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及变化趋势,这样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时靶向才不会失准。另外,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意立足本校办学实际,不可盲目跟风,发挥本校办学优势,彰显专业特色。

2.深化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实质上是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职能,变以往的单一主体为双主体办学,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⑰7。可以说这种“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是当前职业学校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产教融合必须牢牢把握三大融合,一是“产业”与“教育”相融合,二是“企业”与“学校”相融合,三是“生产”与“教学”相融合⑱35-36。具体实施方法可以是,以学校现有的专业实习厂房和主要加工设备为载体,积极主动联系市场企业并吸引企业加盟,学校出厂房、出设备,企业带工人、带产品,双方结合,进行产品交流生产、人才培养。在生产过程中结合教学需要,让教师和学生参与生产,在生产中学习技术。企业安排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学人员,根据产教结合教学计划,在生产中进行教学工作。但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各专业的设置特点不同,各所在区域的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各职业院校准确把握专业的特点与区域经济结构的适配度,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根据地方发展的特点及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在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实施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除需要校企协同育人,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及社会的作用。各级政府要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为产教融合提供保障,切实保护产教融合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大对产教融合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的引导作用。另外,社会认可度及社会舆论大环境对产教融合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如今,很多人依然认为只有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才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对职业院校的认可度不高。某些企业过度注重高学历,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因此利用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强化职教的社会价值,提高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以激发更多的社会办学力量,为产教融合提供更多支持,促进产教融合更好发展。

3.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机制。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之一。民国时期,中华职教社为训练培养农村农业改良服务人员,壮大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专设漕河泾农学团。并要求学员一面做,一面学,从做学中求得系统的知能。“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自20世纪末问世以来,由于其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的规律,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双师型”教师须具备的能力,结合静态和动态要素具体概括为:专业理论——专业理论的解构与重构;职业实践——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职教理论——职教理论的迁移与处置;教育实践——专业相关的教育技能⑲212-213。“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诸多不足。首先教师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青年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但缺乏一定的实践技能。有的年长的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技能,但在理论知识上有所匮乏。这便要求院校可以采取以老带新,师徒结对,新老教师共同交流进步的方法。另外院校定期组织交流研讨会,加强同其他院校教师、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由于各地发展水平不一、城乡发展不平衡,致使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各区域教师薪资、待遇千差万别,影响了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教师编制、住房以及子女入学等问题方面尽快落实好,完善好。此外,应健全“双师型”教师考核机制,教师入职前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素质。入职后鼓励多劳多得,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主动提升自我。采取短期考评方式,有计划按周期对教师进行考核,主要从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及师生反馈等方面进行公正客观评价。要注意爱护人才、尊重人才,力求打造一支本领过硬、品德高尚的教师团队。

4.放眼世界,与时俱进。黄炎培一生致力于职业教育,调查的脚步并没有局限于国内,更是先后走访了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看到了职业教育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民生等的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使得他对国内职业教育的推行与变革有了新的思路和见解。当前国际形势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特点。在此情形下,职业院校必然走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道路,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必须落实中国国情,结合自身实际去吸收利用,以开展中国式的职业教育,切忌生搬硬套。另外,校企合作方面,可以借助国外合作院校的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多跨国企业的实习和交流机会,于实践中提升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综上,《教育与职业》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对民国时期农村教育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教育与职业》视域下的农村教育重视开展调查实验,主张教育同农民生计问题相统一,开展普及教育,培养农民的“自治”精神,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民国时期农村建设的进程,推动了近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对当今农村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应立足当前教育现状,对先辈们的农村教育及职业教育思想经验充分利用,并学习他们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中,促进现代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注 释:

① 中华职业教育社编.农村教育丛辑第1辑[M].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1926.

② 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③ 黄炎培.在山西三星期之工作[J].教育与职业,1925(25).

④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M].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

⑤ 善人桥农村改进会概况[J].教育与职业,1934(156).

⑥ 陆叔昂.一个农村改进区进行记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⑦江恒源.“富教合一”主义[J].教育与职业,1929(108).

⑧ 黄炎培,陈选善.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M].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

⑨ 陆叔昂.三周年之徐公桥[M].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

⑩ 镇江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概况[J].教育与职业,1934(156).

⑪ 中华新农具推行所概况[J].教育与职业,1934(156).

⑫ 周浩如.回转隔别二年的徐公桥[J].教育与职业,1933(2).

⑬ 武嘏纯.半年来的武村[J].教育与职业,1929(156).

⑭ 乡村教育的一个尝试[J].教育与职业,1933(134).

⑮ 北平平民大学设立乡村师范科计划 [J].教育与职业,1929(108).

⑯ 黄炎培.与安亭青年合作社谈乡村教育[J].教育与职业,1929(103).

⑰ 曹晔.关于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18).

⑱ 陈志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本质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5).

⑲ 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及能力结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猜你喜欢

黄炎培试验区产教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18个自贸试验区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打 得 好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