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室建设挑战与应对*

2020-03-15黄寂然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受众思政工作

黄寂然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不断探索实践下,“互联网+”思政、“微思政”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政工作新理念、新模式应运而生,“发哥辅导员工作室”、“琪人琪语”和“上海师范大学香樟树下网络思政工作室”等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高校萌芽、壮大,推动了高校思政工作者对网络思政教育的深入思考和创新实践。

一、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室建设的现实困境

在新媒体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信息传播逐步呈现出“短频快”的特点。短意味着精致的极简主义。在信息爆炸时代,长篇累牍已经不再被受众所接受,能被关注和牢记的信息一定是短之又短、精而又精。几行文字、几幅图片、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视频,就要触及受众的内心深处。频意味着较高的更新频率。让信息动起来,让内容新起来,让状态活起来,让点击率高起来,才能使受众聚起来。快意味着超凡的反应速度。要能紧跟瞬息万变的时代步伐,迅速捕捉到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热点事件,以高度的敏锐力和洞察力,超强的判断力和执行力,第一时间推出能够吸引受众的题材。

(一)网络思政内容雷同,工作室很难脱颖而出

纵观高校网络思想工作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大多都是以转发一些思政方面的重要讲话、发布相关学生活动等内容为主,很难跳出既定的范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公众号,或许在某个学校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受众,但超过这个范围几乎就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了。

(二)思政内容更新缓慢很难保持存在感

相当数量的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室由一线辅导员兼职来运营,大多数公众号是由辅导员操作文案、后期制作、技术保障等一人包办的工作模式,根本无法确保每日更新,有的甚至无法保证每周或每月更新,厌倦了的受众很快就忽视了它们的存在。相比而言,以学校或二级学院为单位的网络思政工作室的运营由于由更好的团队支撑和经费支持,在日常运营上更为有规律性和持续性。

(三)资源匮乏很难满足受众需求

现行的很多网络思政类的公众平台往往因人员、资金和技术等缺乏,无法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拿现今十分火爆的“学习强国”平台来说,它的流行除了依托由上自下强有力的层层推广之外,更是聚集了几乎现在所有的主流报刊、杂志、视频等资源,每天信息的海量更新也让每位党员能感受到时习时新,党员干部甚至是群众,纷纷通过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看要闻、学思想、做试题、晒“积分”,人人学习的氛围日渐浓厚。

(四)网络话语风格不对位很难留住受众

目前,大部分公众号平台为了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传播内容还比较浅显,往往在“博得受众一笑”之后很难留下深刻印象,更谈不上引领受众价值判断,因而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纵观这些通病的背后折射出网络思政工作室的运作理念、技术支撑、管理模式、队伍建设、资金资助等多方面的综合问题,研究网络思政工作室的发展条件和路径创新就尤为重要。

二、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室的发展条件

(一)政策支撑: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室发展的时代需求

“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1]20。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跳出高校看高校,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校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3]当代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较深的群体,从理论深化到手段创新,从战略指引到举措抓实,从认识高度到执行力度,在中央的积极倡导和有力推动之下,各省市政府、高校开始层层部署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全力开启思政教育新天地。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思政工作室建设也开始步入蓬勃发展的2.0时代。

(二)技术革新: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室发展的有效出路

技术支撑是新时代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的最大区别,网络思政工作室的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建立在认识并充分运用以下技术优势的前提下。

1.“互联网+”思维的跨界融合效应。“互联网+”这一概念在我国最早是由李克强总理在其2015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4]如今,“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党建”和“互联网+教育”等一系列概念竞相而出。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几乎可以和任何行业联系在一起,从而掀起不容小觑的行业变革。而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的众多行业几乎停摆,但唯一红火的是“互联网+”,身份鉴别看健康码,居民生活靠网购,学生学习上网课,共享型、交互式的思政教育网络也开始被构建。

2.大数据技术的分析研判价值。大数据技术是对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处理、提炼的过程和行为,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对受众喜好进行统计分析,还能帮助我们获得对特定问题的准确认知。[5]有人提出,运用大数据技术培养网络理论认同是增强新时代理论自信的战略支撑。[6]而运用大数据手段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同样能够切实加强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工作的实效性。如今的青少年,是与大数据技术共同成长的一代,受数据影响最为深刻,故而将大数据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无疑是找到了当代青少年最易接受的模式路径,同时也更能够拉近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用网络化的语言,博客、漫画图片、微视频、H5动画等网络化的形式,能大大削减他们对以往“灌输式”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排斥感和抵触感。[7]

(三)队伍保障: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室发展的坚实后盾

纵观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网络思政工作室,不难发现,其中绝大部分的创办和参与主体都是高校辅导员,而这一群体在我国已经有了较长的发展历史,高校辅导员队伍也逐渐从兼职向专职,从单一职能到全方位负责的转变,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这一文件要求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8]同时,目前高校除辅导员队伍以外,专职思政教师和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等队伍相对偏年轻化,主体以85后、90后为主,他们也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群体基数的规模性、工作性质的契合性、沟通交流的亲和性、网络工作的熟练性,既是目前我国思政教育领域最有潜力的力量,也是未来网络思政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室发展路径

(一)坚持立德树人“一个中心”的思想引领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必须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中心”。立德树人是高校必须牢牢把握和长期坚持的一项根本任务,而思政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途径,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瞄准立德树人这一中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网络思政工作室开展的一系列宣传教育、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成果打造、文化氛围等工作,都应当,也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展开。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新机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平台可以在内容编辑和排序上精心策划,以其对受众的政治觉悟、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等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式的影响,培养一种正面的思维习惯。其次,可以采取签到打卡、积分奖励制、设置趣味任务等一系列创新方式激励现有受众对平台进行推介,对平台发布的重要内容进行分享转发,让受众在汲取平台内容滋养的同时能够体会到挑战般的刺激和游戏般的趣味。让学生在网络空间也能感受到线下的互动乐趣和群体归属感,从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受众群体对网络思政形式的关注度和稳定性。再者,通过既有受众的自媒体效应,帮助平台将已经选择和加工过的信息传播至更大的范围。

(二)实现主客体“两个结合”的双主体互动

传统舆论宣传的单主体模式,会让“一家之言”的意见环境影响和制约教育效果,为了更大程度地激发思政教育的效应,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深度开发互动模式,让传统的教育者单一主体模式能有效转变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理想共同、情趣共融、步调一致的双主体互动模式。为此,创建双主体互动模式,应抓好以下“两个结合”:一是引导性和交互性情景的有机结合。所谓引导性,就是要凸显网络思政工作室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增强网络思政工作平台的传播力度和传播效果,达到引导舆论、引发思考、引领思想的目的。所谓交互性,就是要放下身段、沉下心性,与目标受众“打成一片”,以更具平等性的传播模式和更具亲和力的交流方式开展宣传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是既要保证说服力,又要保证吸引力。为此,一方面,以教育者的视角,要加强对党的理论、国家的政策和人民的期待等深入研究,跟进国家大事、捕捉社会动态、关切民众生活,以更深的理论性和更强的实践性,夯实思政工作室的工作基础;以更高的敏锐度和更强的时代感,注入思政工作室的持久活力。另一方面,以被教育者视角,要充分把握当代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和话语风格,努力构建思政教育的“微对话”机制,从议题的精心选择、平台的风格变换、互动参与的定期奖励、受众反馈的及时处理等方面来畅通交流机制、满足学生需求、注重实际实效,担当学生追梦路上的“陪跑员”[9];二是线上教学和线下实践的有机结合。而网络思政工作如果仅停留在挖掘线上资源的层面上,不去通过实践活动来补充教育内容、检验教育成果,再多的创新做法也不过是“镜中月”“水中花”,无法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因此,只有画好线上线下“同心圆”,将网络教育的高效便捷和社会实践的真情实感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实现思政工作的良性循环,推动教育效果的螺旋上升。既要充分把握线上教育的灵活性、便捷性、及时性,又要充分利用线下实践的真实性、丰富性、深刻性,用更加多元化的手段和创新型的举措满足受众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达到上下联动、有机结合的良好效果。

(三)突出形象塑造“三措并举”的工作平台建设

1.搭好工作平台。在以往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以制度建设为驱动的工作模式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国家由上自下、环环相扣、层层压实的思政宣传模式,以强有力的执行和广泛的灌输,将主流思想和主流价值放置于不能忽视、不容质疑的权威位置,为我国思政教育工作奠定了强劲的“初速度”。而在信息传播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面对外来价值观念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强烈冲击和持续渗透,传统的以制度为驱动的发展模式面临冲击和挑战,这种模式带来的效果已经上升到一个瓶颈期。而以“平台建设为驱动”的新发展模式正方兴未艾,它恰好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帮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一条崭新出路。未来,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用高质量的平台建设来打造思政教育的研究智库和发声渠道,集中力量瞄准各种势力竞相针对的青少年这一主要对象,在他们主要参与的平台载体上下功夫,打造出传播正能量、建功新时代的平台阵地,[10]重点抓好加强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工作平台设计与研发。着重视觉注意机制设计与研发、沉浸化交互学习设计与研发以及5G驱动和云服务公共平台设计与研发等;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足够的运行经费。这既是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室的工作保障,也是工作前提。

2.整合队伍资源。任何事情,“人”都是最关键的因素。在网络思政工作室建设中,辅导员这一群体具备年轻化、热情高、创造性高、亲和力强、适应网络等优势,承担着其他队伍不能替代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是网络思政工作室建设的最适合主体。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群体同样存在着工作压力繁重、专业技术不强和工作经验不足等缺陷,在工作中难免出现有热情而没精力、有冲劲而不沉稳、有创新性而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因此,整合辅导员队伍、思政专业教师队伍以及信息技术管理队伍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融,最大程度地发挥科学化管理、专业化教学和先进性技术的协同作用,以“上海师范大学香樟树下网络思政工作室”的品牌项目“人生导师”为例,开办以来已经邀请了来自校内外近百名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导师沙龙活动,预约制和小范围沙龙的新模式达到了较强的“精准思政”效果。一方面,辅导员和思政专业教师队伍可以通过课程协同、课外协作、网络合作等方式,[11]将隐形思政教育和显性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增强思政教育工作合力,又能在合作中增强两支队伍的综合素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创的“十九大微党课”、马克思主义宣讲团的网络直播等就是在网络思政教育这一领域的大胆实践创新,它得益于学院学科优势和专家资源的有力支持,把马克思主义宣讲团的足迹从线下走入线上,从上海走到省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室可以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联合策划组织思政教育方面的主题活动,充分融合学校资源,实现“寓教于乐”。[12]以“寂然说”网络思政工作室的品牌项目“上海师范大学‘青春演说家’演讲比赛”为例,借助辅导员个人的演讲专业优势,依托校团委的平台资源,主办学生喜闻乐见、参与性强、趣味性足的学生活动,大大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四年来的活动坚持以“把握时代精神,诉说青年故事”为主旨,在上海海湾三校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力,在特殊的2020年,更把比赛搬上网络,充分体现了网络思政工作的灵动性和时代性。

3.创设品牌效应。网络思政工作室是集思政教育与研究、网络教学实践为一体的组织,该工作室既不是上级部门要求专门设置的宣传教育机构,也不是学生社团自行组织的群众团体,因此,它的宣传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从传播学的视角,我们认为,思政教育工作室客观上既有必要、主观上也有能力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一个平等的、重要的“意见领袖”。然而,网络思政工作室要想建成“意见领袖”式的工作平台,必然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更需要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加强网络思政工作室品牌建设,极为重要,应着力抓好品牌延伸策略。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可以从纯教育向研究、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延伸,也可以向学生感兴趣的业余爱好(如文学艺术、音乐美术、收藏等),以及相关其他专业领域(如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扩展,还可以从本科学生进一步面向研究生甚至教师和校外人士。但是,品牌延伸是一把双刃剑,品牌过度扩张可能制造品牌管理的漏洞,甚至毁掉一个品牌。正如阿尔·里斯所言:“毁掉一个品牌的最容易的办法就是把这个品牌名称用在所有的事务上”;[13]97渠道策略。是指为维持品牌形象,应维持一定的短缺——饥饿策略。一些企业的知名品牌即使经营一度困难也不随意降价,因为这会破坏企业和产品好不容易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来的高档形象。日常思政教育也一定要维护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身形象,强调师德师风,充分遵从教学规律和教学规范,在教学互动中平等对待学生,防止教师为了偏面追求超高人气而自毁形象;传播策略。传播策略中的四个关键点是:向谁传播,传播什么,何时传播与如何传播。传播策略包括公共关系策略、广告策略、促销策略等。品牌从无到有,需要由第三方的赞许带来的可信度,任何新的品牌都需要从公共关系开始。公共关系创造品牌,广告宣传保卫品牌。当然,网络思政工作室更需要有品牌自信,思政教育有着极高的严肃性和政治性,这也是任何其他教育都不具备的崇高地位。学校要大张旗鼓地多渠道宣传典型的网络思政工作室,特别是在内容、特色、风格上的介绍绝没必要羞羞答答。还可以通过表彰奖励等方法广而告之;终端策略。是指通过终端确定性的建设,提高目标受众在教育终端的成交率。就网络思政教育而言,每次教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内容确定、人员组成、活动形式是否稳定,特别是否让大学生们满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最终评价。

网络思政工作室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高校大力的培育和先进理念的指引,还需要在实践探索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开拓进取,更需要无数教育工作者倾心育人的情怀、敢于担当的责任和不计得失的奉献。“寂然说”网络思政工作室创建于2016年9月,以最初的《演讲与口才》通识课程教育为依托,逐步建立起了“寂然说”微信公众号、“寂然说”网络直播间、“寂然说”演讲社团、《演讲与口才》通识课等“四位一体”的、“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多维度的、跨区域网络思政工作室。四年的坚持,“寂然说”网络思政工作室形成了鲜明的“互联网+”网络思政教育新模式,荣获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第三届辅导员“十佳创新工作项目”。

猜你喜欢

受众思政工作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不工作,爽飞了?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