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合力探究*

2020-03-15郑骄阳范丛慧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职业

郑骄阳,范丛慧,叶 威

(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1)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中承担着基石性的核心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这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思政课堂为载体,以思政课程为主体的思政教育体系在日臻成熟的同时,也在根据社会环境和文化思潮等现实的变化寻找新出口和解锁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让思政教育走出思政课堂,走向更为广阔的教学环境,以更为崭新、丰富和多元的形态参与到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去,这成为教育界和学界着力探讨的重要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作为新的教育力量加入到思政教育的推进过程,通过建构关联,形成协作机制,可以形成从“成人”到“立业”的育人合力,进而实现思政教育的贯彻和创新性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联建构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大学生培养规划中的重要发力点,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起到了成人立业的奠基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质是一个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和教育教学工作观念,一是体现在‘贯穿’,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融入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二是体现在‘全过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在场,全程参与、融入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共同培养人。”[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和结构发生重大超越,需要依托的高校重要教育领域,必须要及时实现思政教育在该领域的“贯穿”和“在场”,实现二者的关联建构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飞跃。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意义

大学是育人的场所,高等教育是育人的重要阶段。“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教育质量与教育发展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兴旺、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3]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中国教育根本价值尺度的切题,是对教育事业根本地位的确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初心,通过思政课堂和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向学生进行学理传授与温度关怀,围绕思政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渠道和教育模式,不断实施、加强,改进和创新,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建设。

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包括新媒体大环境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一方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学习强国”等线上思政教育平台的出现帮助学生拓宽了接受思政教育的渠道,提升了思政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学生依托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双向性,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来,以坦诚真实的姿态融入广阔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平台中去。但另一方面,也有各类论调出现在网络空间,对于拥有敏锐的新媒体信息接收能力,但尚未完成形成稳定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可能干预或抵消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在学生思想建设培养上的努力,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和重大选择。因此,在新形势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个人定位与未来发展紧密结合,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自身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与测定,确定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订相应的学习、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采取必要的行动措施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大学生作为具有素质基础和发展期待的群体,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其顺利就业创业,这既是政府和高校对人才转换为生产力、创造力的期许所在,也是人才本身将所学知识投入到应用中去,反哺社会同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意义所托。因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生整个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划中占据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并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等多种形式融入到学生培养体系中来。

一般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由高校职业指导规划中心牵头协调,与各院系学生辅导员联动配合,面向全体大学生,形成包含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结构,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从内容上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包括对学生群体的普遍性教学和对学生个体有计划的针对性指导,具有连续性、动态性和系统性,覆盖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受教育全阶段,通过帮助学生完成就业目标设计、就业路径确定、就业阶段规划等一系列发展行动。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职业探索,包括在入学初期的远景目标设计、中期的自我沉淀和勇于试错以及个体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整体完善,这一现实情况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分阶段、分战略、动态发展、不断创新等高质量要求,有效的指导,才能对学生完成自我评估、职业环境评估、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职业行动计划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反馈调整等生涯活动产生实效。从形式上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完成,多将其设为公共必修课,有计划地穿插于专业教育过程中,授课主体多由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门人员组成,辅以职业培训机构,行业代表和人力资源研究者,对教育的系统知识能够保持课程的稳定性。在“第一课堂”之外,学校通过动员实习、就业实践、组织各类就业创业比赛和公益讲座等各种形式开辟教育新场所,形成“第二课堂”,整合各类就业信息和就业资源,为学生打开自主职业规划的开放渠道。毕业生的就业率往往是检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果的重要可视化指标,参考这一反馈数据可以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工作方向及策略进行适时动态调整。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承担“成人”、“立业”的关键使命。“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己任,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综合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他们,理想的人生就是在谋求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包括实现个人职业理想。”[4]认真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保障渠道,符合大学生人生发展需要,帮助学生明确个体成长方向。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将成为强力鞭策学生集中精力、矢志不渝、奋斗追求的力量源泉;同时,在不断帮助学生完成对自身潜能的技术性挖掘和竞争力优化之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培养良性职业观作为首要任务,正视和重视学生在择业时存在的各种误区,比如片面追求高薪优待、地域过度设限和职业兴趣与能力不匹配等问题,力图修正盲目就业和跟风就业的现象。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中,对就业观的阐述和传授浅尝辄止,流于表层,则容易出现概念泛化问题,使学生的职业规划在功能性与价值性层面出现断裂和错位。如经过数年培养,学生拥有了专业本领和职场发展技能,但只一味追求高薪资和舒适度,对工作本身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不给予重视,则将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失败的案例。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协作机制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热切讨论和着手发力解决的关键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广泛,不只包括学理研究和知识习得,还包括了由学理到实践的转换和应用,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程贯彻大学生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更要实现全过程的“思政化”,即坚持将对大学生的政治关怀和思想建设全方位融进学生发展的动态历程中,拓展从专业学习、社团活动到人生规划等思政教育体系,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正是有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场域,通过目标驱动和行动匹配,进行体系性融合归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输入、接收和反馈协作机制。

(一)目标驱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核心价值引领

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集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培养的青年人才群体,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也是国家未来长盛发展的主要人才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将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对塑造未来职业有重要作用的教育媒介中,思政教育将通过思想奠基和引领的方式,自上而下完成对大学生群体职业观的建立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到了强有力的价值引领作用。就业是大学生进行身份转换,从学校迈向社会,进而独立完善社会人格的重要环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果仅侧重于功能性技法和传授,比如通过多元测评体系帮助学生完成对自我兴趣、能力、综合素质、特长、短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性评估,从而为整个就业创业行动提供参考标准,而疏于对思想推动实践的逻辑起点的深挖和解读,则将造成就业创业忽略社会价值和动机不纯等痼疾,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徒有其表,难见实效。因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中来,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立场的召唤,稳定提升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至大学教育的关键地位,通过理念先行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立场,做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终身的觉悟,对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进行科学指导,帮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断完成知识能力体系和发展目标需求的合理匹配,让学生自身与社会形成有效对接,避免“好高骛远”、“一劳永逸”等各类不良或消极思想的滋生和蔓延。在切实关注人的发展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真实行动,对职业目标进行社会性匹配,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上寻找到支点和突破,从而用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同时兼具个性特色的思想观念体系激励个体行动,引导学生抵制错误观念的诱惑,在多元化的利益导向中始终坚定自身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行动匹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落地与新赋能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和学生共同关心所在,不仅关系着人才培养,作为整个社会生产及创新的人才供给链的关键来源之一,还关联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所必需的人才保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在理念和指导思想上强基固本,这与思政教育核心功能的发挥精准匹配,为其提供了全新的教育载体,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流砥柱力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原则、立场上有诸多相似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乎着个体价值的实现,还与其对社会的全面把握、分析和融入密切相关。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拥有主客体分析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不谋而合。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对学生自身潜能挖掘,这要求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分析,对自己的未来工作和人生方向形成大致明确,与时俱进的规划,这是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制定规划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同时,大学生谋求职业发展的实际行动,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在进行抉择时,学生能真正执行和感受到价值观、择业观在行动上的复杂支配,即在对薪资、地区、发展前景、社会价值等各类指标因素综合分析的时候,也是学生作为个体角色,在接受长期社会主流价值传播和熏陶成果的一次显象。如何精准掌握社会动态与发展潮流,如何在就业环境变动的大趋势下仍然发挥自己的优势,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实现社会职业需求对接,这些职业发展历程中的思考和选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从前瞻性、全局性引导,到理论落地的一次尝试。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本质上可以实现有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生命线作用,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保证正确的价值立场和发展使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以新载体的具象平台形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完成从价值引领到行动匹配的落地。二者联动,相互作用,可以实现高等教育“成人”、“立业”的价值回归。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合力联动路径

在理论上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协作机制的同时,为保证这一机制更为有效地运行,需要参与其中的主体,包括学校、社会和学生共同发力,从教育内容,教育主体和教育反馈上完成联动路径的建设和实践。

(一)改革创新课程设置,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多维度教育实践

充分利用课程设置,完善教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切入点。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教育阶段的核心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紧密配合,形成高校育人体系有机整体。在牢固坚守政治大方向和接受思想领导的前提下,这一体系建设要求高校具有时效性和先进性,在课程设置上稳扎稳打,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变化,落实“第一课堂”的教学重心任务,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学理充分掌握。理论课程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做指导,将思政课程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体系中去,融入国际视野与历史视野,将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以亲和风趣、鞭辟入里的方式呈现出来,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到教材使用、教学管理,各个方面完成与时俱进、动态更新,从而使课程实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效果。第一课堂的课程改革需要优化建强思政课与职业生涯规划课师资团队,保证充足的数量与优秀的质量。考虑到这两门育人课程对于学生个体的聚焦式关注,这就使得第一课堂的师资团队不仅要完成课程的学理搭建和传授建构,更要完成社会经验积累,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丰富自身阅历与实践经验,真正实现课程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双课合流”,亟需借助“第二课堂”等若干丰富教学场合和资源,完成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工作。一般来说,第二课堂包括各类学习实践活动,在类型上包含思想教育、实习实践、社会工作、学术科技、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学生社团等,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拓宽育人途径的重要方式,它在原有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基础上,以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社会资源为载体,对第一课堂的内容具有延展、深化和升华的作用,同时也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以开放、超越、互动和全面等特色实现了素质教育课堂矩阵的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结合院校学生实际情况,依托已有资源,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为学生搭建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如进行校企合作,或者寻找人才孵化器和项目加速器进行合作,提出更加丰富的评价指标,以形态多样的组织架构为个体提供检验所学、施展抱负的载体,用实践来检验人才培养的成果,让学生真正在行动中加深对授课内容的领悟。

(二)打通反馈渠道,用显性指标聚焦“双课合流”的隐性实效性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往往难以像专业知识教育,简单地通过以考试为手段的评价体系,最终形成一个具体分数来进行测算和考评,其效果的呈现往往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显性效果即通过明显的关联数据和学生表现情况,如学生对公益类、扶贫类岗位的就业意象统计,学生对影响就业因素的个人排序统计,以及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一系列行动路径,能直观且清晰地反映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但不可避免存在短期性和隐蔽性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青年学生在毕业之后,在职场中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同时也很难像在校期间,可以按部就班地主动或督促学习政治思想动态,尤其是非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以及各类自由职业者,往往其学习轨迹在毕业之后就宣告消失,学习痕迹也难以呈现,这与当下普遍追求绩效可视的管理主义充满矛盾。无法衡量具体的学习效果,这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大学生忽视,难以投入热情和精力进行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就要求在巩固课堂显性教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高校在教育、管理、服务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隐性教育载体和元素。”[5]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重视起来,将思想政治学习和职业规划学习纳入到自我终身学习的体系中去,这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合力探索,秉持终身负责的坚定态度,结合对校友的统计,对学生在校和毕业后相关动态建立档案,保持联系和沟通,及时反馈,这可以推动学生持续进行自我教育,同时还可以将优秀学生案例化、资源化,促进整个育人建设可持续发展。

从学理探讨来说,隐性效果是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关注的重心所在,也就是真正地绘制大学生的思政和就业精神图谱,对价值观的建立基准、提升水平、变动曲线、坚定程度完成一系列长期、真实、可信的追踪性测评,这在实践操作上确实存在难度,但经过筛选和聚焦后,我们可以把对思政教育的隐性效果与显性效果的考察,借助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深度挖掘和就业实践情况的长期记录,考察课程的真实效能,从而为打开多维度、多层次的课程改革提供依据和方向。

(三)切实鼓励自我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常新化”

在高等教育阶段,众多课程的设置需要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活动共同协调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之保持一致。在高校就业新态势下,创新创业的呼声日渐高涨,在大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的特点正在发生切实变化的当前,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非常丰富的选择,同时也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文化思潮的干预和冲击。如少数大学生在毕业时面临暂时难以就业等困难,其难免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对接实现感到疑惑和失衡。在真实的就业压力面前,学生不仅需要从学校修习而成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来做好就业的思想引领,如拒绝一劳永逸,不信奉金钱至上等。就业观本身可视作学生价值观在特定领域的投射和具象。思想政治教育应朝着持久、终身教育的方向努力前进,使学生树立良好正确的就业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引路人”职责,以发展的眼光关怀学生未来,不仅要传授学理性知识,也要授之以科学理性的方法和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在关键时刻提供人生建议,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程启发之下,结合自身目标需求和时代大环境的演变,不断通过实践检验自我,完成自我教育主体的确认和构建,将职业生涯教育动态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这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立场和原则的价值回归。

大学生不仅是科学理论的指导对象,也是运用和践行理论的主体存在,在自主择业、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和自我审视,完成主客体条件的真实评估。大学生的价值观将以就业观这一具体形态延伸到就业全过程中,这要求自我认知、自我调控与自我发展保持一致,通过自我反省等形式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主动向优秀青年人才和行业先锋模范学习靠拢,牢固初心梦想,形成对形势变化的敏锐触觉,完成对自我价值认同的不断修正和重塑,将小我和大我结合起来,渗透到就业选择、爱岗敬业的各个方面。这关系到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健全人格建设重要任务的完成。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将使大学生真正拥有健康宝贵的精神品质,并保持思想动态的先进纯洁与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勇立潮头,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实现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实现对理论的深度挖掘和实践的广泛探索。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两门学科的合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价值引领,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行动匹配,形成育人合力,完成对大学生群体的全方位、全过程培养,从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立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职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