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0-03-15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毕业生汉语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语言文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世界各国与我国各项交往越发密切。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孔子学院在全球40多个国家开设了“汉语+”课程,内容涉及航空、高铁、经贸、旅游、法律等数十个领域。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也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尽快实现从普适型向区域型的转变,真正提高汉教志愿者的教学水平,提升汉语在世界语言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为此,广西各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认真思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坚持改革创新,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办法,积极改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多措并举培养高素质国际汉语人才,进一步增强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海外的竞争力。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一带一路”的引领下,东盟市场对国际化复合型汉语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只有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特别是东盟等国家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但是在较长的一段时期,社会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师资建设等主、客观方面的问题一直影响着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其中,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少适合广西地域发展的学科专业特色

目前,广西部分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使用的课程教材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课程建设较发达地区滞后,课堂教授的知识与社会需要联系也不够紧密。特别是东盟经济文化类课程和语言类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致使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在国外的工作和生活。学科理论建设不够健全,缺少贴合地域发展的专业特色等问题是影响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

(二)国际化意识不够

广西部分高校特别是许多独立学院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在现有办学实力、师生认知等问题上仍有不足,仍普遍存在着盲目模仿重点大学、缺乏培养人才的科学定位等现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性教学、毕业生海外就业等方面同东盟国家需求相脱节是目前广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高校和产业部门想要寻求进一步合作,实现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在教学与生产、服务地方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复合型师资较为稀缺

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大部分都是由中国语言文学和外语专业的教师组成。东盟小语种教师、多学位教师、高学历教师均普遍偏少,兼具多语能力并有长期国外教学经验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部分高校年轻教师居多,没有形成梯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广西各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都迫切需要尽快建设一支多学科、高学历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四)毕业生就业面单一

在广西与东盟各国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密切联系的背景下,海外学习汉语的学生群体人数剧增,并呈现升学、求职、商务谈判等多元化的需求。但广西部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使得毕业生海外求职目标单一,与东盟国家现阶段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

总之,目前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人才培养目标追求普适化,没有立足自身优势,致使创新改革的步伐减慢;其次是课程设置趋于同质化,教学与服务地方联系不够紧密;再次是毕业生专业能力不强,东盟国家语言运用能力偏弱,使得毕业生对口就业困难。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西高校国际性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人才培养模式

“汉语+”是指在调查了解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制定一个可通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框架,然后以理论课程体系、教学实践体系、教材体系和教育评估体系为单位,各自制定多个备选方案[1],以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之基础,通过多种手段增强毕业生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

(一)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底色

汉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核心竞争力。因此,人才培养的重心应始终围绕如何使毕业生拥有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优先保证《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比较文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另外,适当开设《唐宋诗词选讲》《创意写作》等一系列文学选修课程,让学生在系统地学习汉语言文学基础课程的同时夯实专业基础,以此进一步强化对外汉语教学的实用技能,使毕业生不管在海外从事教学工作,还是在国内就业或考研升学,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中“+”的内涵

除了突出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外,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还要注重运用好这个“汉语+”的模式。面对新形势的需要,既要以开放的视野考虑到社会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要,也要适合广西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谋求多维协同,通过“汉语+”这种“拆装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拓展和训练学生的能力素质,努力探索“汉语+”特色化建设道路[2]。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授与交流是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汉语+”首先强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的中华文化实践能力培养。比如开设《中国文化通论》《民俗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并结合如剪纸、武术、京剧、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技艺的研学,通过立体的文化课程体系,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提高毕业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要以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为依托,贯穿汉语教学与汉文化传播,进一步增进国际友人的汉文化认同,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2.“+东盟国家语言”

目前,汉语言文学类课程为主、英语文化类课程为辅是广西大多数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主流课程设置,只有少数具有小语种背景的院校才会开设越南语、泰语等东盟国家语言,这与东盟国家的实际需求和毕业生的能力要求都有距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急需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注重东盟多国语言的能力培养,增加东盟目的地语言的课时数,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通过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适应东盟各国多元化的挑选。

3.“+东盟经济文化知识”

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海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除了广大学生群体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有专业背景需要的商务人士和技术工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汉语国际教师在教授汉语的同时还要服务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通过加强法律、医疗、国际经贸、互联网等专业知识的培养,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胜任对外汉语知识的基础教学工作,也能胜任东盟国家企事业单位相关汉语翻译、文书工作,进一步拓宽毕业生的知识面,提升其综合能力。

4.“+互联网知识”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被越来越广泛利用,其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海外汉语教师可以打破教学传统,适当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为课堂教学创造更多的乐趣,为自己的教学模式增添更多魅力,也解决了特殊情况下不能面授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多种有趣有效的互联网技术,转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水平,完善学科建设,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好发展。

三、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人才培养策略

广西高校应当充分发挥与东盟各国毗邻的地缘优势,明确培养目标,加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力度,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3]。各高校应根据各自学校专业设置的总体布局,结合学生层次和特点,时刻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依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块,利用自身办学条件和水平,大胆创新培养模式及管理方法,构建具有东盟地域文化色彩的跨文化和跨学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教学体系。

(一)优化教学体系,体现职业需求,突出校本特色

“汉语+”的创新模式改革,首先需要关注的是教学制度、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应根据东盟国家的实际需求和各学校的强势学科,灵活选择“汉语+”的多项培养模式,实现教、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此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1.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首先,保证《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主干基础课的地位,使学生在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理论知识上有系统的认识。其次,根据汉语国际教师职业要求开设《中华文化通论》《广西文学与旅游》《中国书法》等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再次,根据东盟国家的需求开设《东南亚文化概论》《海外华文文学》等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增加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等相关课程,提升学生在新时期适应远程教学的综合能力。

2.调整外语课程设计,增加就业目的地外语课时数

目前,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外语课程设置以英语学习为主,并附加一门二外。但是第二外语选择学什么语言、哪个学期学习基本都是学校统一安排。部分高校因为师资等原因造成该专业的第二外语的语种选择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数达不到能力要求。学生毕业后,二外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词汇量难以胜任在国外的工作和生活,在参加国家汉办的汉教志愿者考试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迫切需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整体培养方案中对东盟语言的学习内容和学时数进行合理设计和调整。比如,学生在大学阶段安排两个外语学段:本科前两年为第一个阶段,属于基础阶段,进校后学生选择一门东盟语言(越南语、泰语、马来西亚语、印尼语等),重点是掌握基础知识和社交技能。第一阶段学习注重英语能力培养,第二年逐步增加开设东盟语言的课程,实现英语(高起点)、东盟目的地语言(零起点)双语并行。本科后两年为第二个阶段,重点是海外实习外语能力提升和专业外语知识学习。学生依据第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和未来就业方向,通过集中教学、海外实习基地强化,进一步提升英语和东盟语言的运用水平,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加大实践比重,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围绕教学能力的培养,除了优化课程体系,还要增加实践学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平台,如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培训,汉语国际教师选拔专项培训等等。应利用学校自身资源,突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指导,注重课内实践和集中实践相结合,技能训练和资格认证练习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角色。

总而言之,在教学与实践当中,要不断地积累经验,特别注重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汉语基础知识、中华文化修养、外语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培养东盟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与东盟多方面发展的衔接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一直负责中国各地区与东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事务,是东盟各国与中国对话合作的机构之一。许宁宁执行理事长介绍东盟各国和中国在2018年11月通过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时已明确表示,要构建良好的经贸联系,促进双方进一步互联互通。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大量了解东盟国际商务的专门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海外面对的教学对象不一,既有为了升学需要来学习汉语的大、中、小学生,也有因工作急需短期提升汉语能力的企事业职员,还有对中文和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广大汉语爱好者。对象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大相径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前期的调研,树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理念,有针对性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只有面向东盟不同区域需求的“多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取得成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才会少碰到问题。

(三)完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具有国际眼光、良好职业能力的教师队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有着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多学位、高学历、职业化的骨干教师队伍因为熟悉和了解海外的教育文化和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群的建设,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学与服务地方的有效融合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合理安排已有专业教师外出进修或到国家汉办参与实际教学工作,增加教师团队的涉外教学经验,尤其是双语能力和业务能力。这样既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也能适应带学生前往海外实习的具体工作。

第二,鼓励教师主动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职称,时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做好教师跨学科培训的工作。

第三,利用社会力量培养教师团队。应加强东盟各国企业和高校的联系,搭建科研和实践的共建平台。同时广西高校之间也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相互学习,共同提升,“抱团”进步,一起为广西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具备求实创新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第四,招聘从事国际商务的专业人士或归国汉教志愿者,增加有涉外教学经验、国际事务知识结构的师资力量。

(四)优化毕业生评价体系,引导毕业生多渠道提升综合技能

面对东盟各国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应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优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特别是注重考察国际汉语教师基本教学技能、中华文化才艺和跨文化交际等职业能力。

第一,在本科整个教学阶段注意实施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把海外实习、校内留学生助教等多种实践环节纳入考评体系。

第二,允许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辅修医疗、法律、计算机等多学科的课程,并把辅修课程列为学分来源,鼓励学生辅修第二学位,以满足海外教学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知识需求。

第三,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学科的竞赛,并适当给予学分或物质奖励,实现评价体系多样化。对于学有余力的毕业生,应该鼓励他们攻读本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四,广西高校应时刻关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动向和行业风向,积极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技能。首先,做好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报名和培训工作。注意收集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每年在广西招募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信息,可通过举行短期专项培训帮助更多毕业生顺利通过选拔。其次,通过联系海外侨商、校友会收集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赴海外工作。学校就业指导等相关部门尤其应关注东盟各国对包括教师、翻译、文秘、文化传播等工作的招聘信息。再次,对于部分不愿意出国的毕业生,高校可以帮助联系国内从事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工作培训机构和国内的一些国际学校,帮助其就业。

第五,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联系,通过高校间互派留学生、建立东盟地区实习基地等办法,进一步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面对“一带一路”建设和东盟自贸区的发展,良好的国际交流是对外经贸发展和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语言的互通、文化的交流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因此,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是否能把握住新的机遇,迎合地域要求,办出自身特色,提升培养质量是我们都需要重视的议题[4]。在与东盟深入合作的背景下,基于应用型的国际化复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各高校的办学实际,广西高校应进一步注重学科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知识结构、毕业生评价体系等方面积极改进,健全汉语国际人才培养的体系,加强相关专业建设,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储备更多国际化人才。

猜你喜欢

毕业生汉语广西
广西贵港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最“叛逆”的毕业生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