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探究
2020-03-15吴志忠
吴志忠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独立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建立的高水准的学习方式.自学不仅包括自主学习物理知识,还包括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自主拓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迎合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科学合理的自学情境,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全面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1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
高中物理知识综合性强,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前提是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而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前提.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互动式的教学情境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实践发现,互动式的教学情境可以促进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突破,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能力,进而完成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互动式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其中主要起辅助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通过亲身探究获得新的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例如,“曲线运动”是高中物理的重点知识之一,学生在此之前已掌握了与此相关的直线运动知识,教师可辅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教师可以由已学的直线运动引入新课,然后使用多媒体展示几组学生熟悉的曲线运动,让学生讨论曲线运动的特点,得出曲线运动的定义;接着用微课演示课本中的实验,引导学生总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最后,为学生提供光滑玻璃板、小钢球、磁铁等实验用品,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整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物理知识由学生自主得出,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实现了新知识的掌握.
2 创新教学模式,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着教师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应用,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教学模式的选择关系到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效果.为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须深刻理解新课程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自觉性、主动性得以展现,当然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教学模式要能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要求、内容、过程和评价也要灵活多变,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时,学生容易偏离教学重点,学习兴趣往往放在了牛顿和伽利略的研究成果上,而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和适用范围的掌握有所欠缺.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牛顿和伽利略的事迹时花费了大量时间,没有注重力和运动的相关研究.基于此,教师可把此部分内容布置为学生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中留出5~10分钟让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然后探讨力和运动的相关论述,自然过渡到牛顿第一定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牛顿第一定律的自主构建过程中,又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让学生清楚自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3 做好自主学习课堂总结,完善自学能力
课堂总结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课堂总结,教学体系才会完整.同样,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也要进行课堂总结,以实现学生自学能力的深化和完善.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活动时,在一节或一章内容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不仅包括对知识的总结,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一般情况下,为完善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总结时,往往会把新旧知识相互联系,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把相关知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使得所学知识更具系统性,同时也方便学生的复习.学生在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深化所学的物理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强化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展示和发展.
总之,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理解和掌握最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忽视教学中的任一环节,让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另外,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学能力的机会,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在反复检验中得到发展,实现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