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肉牛生产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2020-03-15赵春平昝林森
赵春平, 昝林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恰逢春运,大量人口流动加剧了疫情蔓延[1]。与2003年的“非典”相比,新冠肺炎疫情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对经济影响更严重[2]。因此,全国各地快速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预案,采取交通管制、人员隔离等有史以来最严厉的防疫措施,有效地缓解了疫情传播,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这些措施也给养殖企业物资流通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肉牛养殖企业面临的困难尤为严重[3-4]。
为了掌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肉牛产业的影响,本课题组组织专家在我国肉牛主产区开展调研,掌握了疫情爆发和防控期间我国肉牛产业运行状况,并结合调研结果,提出了恢复生产和减少损失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为肉牛等畜牧行业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减少损失、降低经营风险提供借鉴。
1 调研肉牛养殖场(户)的基本情况
2020年2月8日至15日,组织了30家科教单位和肉牛养殖企业,针对肉牛生产环节,通过电话、视频和发放问卷等调研方式,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肉牛生产影响”的调研。本次疫情全国大范围爆发,政府采取了比“非典”疫情期间更严格的陆、海、空交通全面管制措施,影响波及全国[5]。调研范围包括西北、东北、华北、中原、西南及南方6个肉牛主产区21个省(市、区)的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肉牛养殖场(户)263个(表1),西北地区较多,调研了74个。这些场(户)肉牛养殖规模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多为中等规模的养殖场,占调研牛场数量的39.16%。
表1 调研区域及肉牛养殖场(户)的数量
图1 调研肉牛场规模
2 疫情防控对肉牛产业的影响
2.1 对饲草料方面的影响
疫情爆发以来,许多地方实行交通管制措施,外面的车辆物资难以进入乡村和养殖区域。从图2可以看出,调研区域48%的牛场精饲料储备量不足一个月,少部分牛场已经出现断货。45%的牛场干草、秸秆等粗饲料储备量不足2个月,其中13%的不足1个月,其余55%的牛场(主要是小规模牛场),储备的农作物秸秆等粗饲料比较充足,可使用2个月以上。另外,酒糟、菌糠、豆腐渣等副产品湿度大,不易长期储存,目前95%的牛场副产品已接近断货。因此,饲养中只能加大精饲料饲喂量,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制作了青贮饲料的肉牛场,青贮储备充分,而且按照全年计划均衡使用,目前青贮饲料的使用基本不受影响。
图2 调研肉牛场储备的饲草料可维持时间
其次,原料供给受到交通管制甚至国际贸易暂停的影响,饲料厂不能如期恢复生产,短期内可能会加剧肉牛养殖场(户)精饲料供给不足的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规模越大的肉牛场,每天精饲料消耗越大,受影响程度越明显。小规模场户,饲草料用量少,可以就地取材,日粮搭配比较灵活,受影响相对较小。因此,若疫情防控措施继续,运输受限不能及时解除,70%的肉牛养殖场(户)即将出现断草断料的局面。
2.2 对架子牛收购和育肥牛出售方面的影响
本次调研发现,疫情防控措施对综合性牛场(包括繁殖母牛、后备牛、育肥牛等)的牛只收购和出栏影响较小。对于育肥牛场,特别是专门做架子牛育肥的牛场,牛只的进出受到很大影响。按照育肥计划和市场行情,调研区域内的95%育肥牛养殖场在春节前出栏了部分甚至全部的育肥牛,修整、消毒圈舍,准备年后收购架子牛。受交通管制和人员隔离的影响,这些牛场无法外出收购架子牛,不能按计划补栏,空舍现象严重,造成生产资源闲置,拉长了资金回收周期,影响了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另外,由于运输受限,屠宰场关闭及屠宰场工人不能按时返岗,一些牛场只能把原计划春节后出栏的育肥牛滞留在圈舍内,继续育肥,等待屠宰场开工后出栏。超期育肥使得育肥牛饲草料消耗加大,导致饲草料紧缺的问题更突出。而且没有及时出栏超期育肥育的肉牛增重缓慢,饲料报酬降低,效益下降。此外,自疫情爆发以来,活牛交易市场被强制关闭,购售途径不畅,加之饲料供给不足,已经造成活牛收购价小幅下滑。如果疫情继续肆虐,受养殖成本增加、屠宰场关闭等影响,活牛收购价必将继续下滑。
2.3 对繁殖母牛的影响
本次调研的规模化牛场都采用人工授精,配备有配种员,而且大多数配种员常年驻场工作,只是恰逢春节才回家探亲。疫情发生后的防控隔离措施导致部分配种员不能按时返场,或返场后进行强制隔离,使得牛场不能按时配种,繁殖母牛错过1~2个发情期,影响了繁殖效率,如图3所示。但是95%以上的规模化牛场繁殖受影响不大,母牛发情后基本上能够及时配种。另外,交通运输受阻,52%的牛场冻精和液氮配送不及时,影响了繁殖工作。
图3 疫情对肉牛场繁殖的影响
调研中涉及的肉牛养殖合作社、养殖户、小规模肉牛场,除个别偏远山区,比如陕西镇巴等地使用本交配种以外,99%的都采用人工授精,其中30%的自有配种员,其余是当地畜牧技术推广站和规模化牛场的配种员上门服务。由于交通管制和人员隔离,母牛发情后,配种员不能及时到位致使母牛配种不及时,受胎率降低,空怀时间延长,产犊间隔拉长,繁殖效率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另外,从长远来看,疫情引起的不能及时配种可能会造成繁殖母牛发情不规律、不明显或者不发情,甚至患持久黄体、卵泡囊肿等繁殖障碍性疾病,增加后期治疗成本。另一方面,规模化牛场和地方畜牧技术推广站细管冻精储备充分,但液氮库存不足,如果液氮不能及时补充,将会导致冻精报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且后续冻精无法及时补充,影响辖区内繁殖母牛的配种工作。
2.4 对兽药、疫苗供应方面的影响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兽药市场和兽药门店关闭,养殖户需要的兽药、疫苗难以购进。尤其是目前消毒药品难以满足人疫情防控需求,养殖场的消毒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增大了动物疫病风险。另外,冬季是产犊高峰,加上气候寒冷,也是犊牛腹泻和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调研结果显示,70%的牛场春节前储备的药品即将用完,一旦出现较大规模牛只疾病,牛体健康和生物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若疫情持续,下一阶段肉牛养殖场(户)疫病防控将会面临严峻挑战。此外,每年春节前后是各地口蹄疫防疫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口蹄疫疫苗不能及时配送到位,且当地畜牧技术人员抽调参与社区和村庄的疫情防控工作,导致许多牛场口蹄疫防疫工作没有按计划进行。因此,保障口蹄疫疫苗、技术人员、养殖行业监管等到位,按时防疫,刻不容缓。
3 尽快恢复生产及消除影响的建议
3.1 养殖场要认真落实防控措施
养殖场(户)及人员要按照当地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做好防控和隔离措施,确保人员安全。要建立严格消毒管理体系,对养殖场环境、人员、牛舍、粪便、饮水、运输工具等环节做好消毒工作。加强牛群健康管理和动态观测诊疗,日常管理中要按生产规程要求做好新生犊牛管护、牛群检疫隔离和牛场卫生消毒等工作。
3.2 养殖场做好当前及今后应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预案
据估计,此次疫情要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养殖场一定要充分考虑包括原料储备、防疫用品、疫情监测与预判、兽药疫苗和饲料供应变化、物流限制等方面的情况,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考虑得再充分一些,把工作预案做得再扎实一些,而且要根据疫情发展动态不断调整完善。
3.3 养殖场要化“危”为机,提高管理水平
养殖场(户)要以疫情倒逼管理改革,抓紧完善肉牛精细化饲养管理体系和生产流程,通过网上在线学习和视频交流等方式,弥补专业知识短板,寻求技术咨询服务,了解市场动态和政府惠农举措,交流应对困难的心得体会,调整优化经营策略,做到精准施策,强基固本。
3.4 各级政府要开辟“绿色通道”
各级地方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等部委有关文件要求,为养殖业抓紧开辟“绿色通道”,切实保障饲料、兽药、疫苗等物资和畜产品的运输畅通无阻。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切实简化审批发放运输许可证的环节和复工达产的相关手续,确保相关物资正常供应、畜产品顺畅流通及养殖人员及时返岗。
3.5 政府和银行要提供补助资金和小额信贷
地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应针对养殖场(户)普遍存在的产品销售困难、资金回笼放缓等实际情况,尽快出台特殊时期扶持养殖业、稳定发展的专项补助资金政策,并抓紧落实到位,银行等金融系统通过设立专项小额信贷,并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和延长贷款期限,帮助养殖企业渡过难关,加快恢复生产,保障市场供给。
3.6 行业管理部门和协会要帮助养殖企业坚定从业信心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肉牛养殖场(户)效益、养殖积极性和信心的影响,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要大力宣传肉牛产业发展前景、市场行情、扶持政策等相关资讯。加快肉牛市场的信息网建设,让养殖户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和市场供需等信息。使养殖场充分认识到,目前受疫情影响肉牛屠宰与牛肉消费量均下降,消费者购买力不足,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企业、学校等单位复工复课,屠宰线开工生产,餐饮行业得到恢复,牛肉市场需求会明显增加,必将拉动牛肉价格上涨。尤其随着国外疫情快速蔓延,全球牛肉等畜产品供应链断裂已不可避免,从国外进口牛肉补充国内市场的局面将受到严峻挑战,国内牛肉价格上扬的势头将会进一步加剧。所以,广大肉牛生产企业和养殖户更要坚定信心,克服暂时困难,在未来一段时期肉牛产业发展和提质增效方面大显身手,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生产效益。
4 结语
新冠疫情爆发后,全国各地采取隔离封锁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传播和危害[6]。但是通过深入调研,发现这种防控给我国肉牛养殖等畜牧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养殖企业(户)应快速行动起来,采取积极措施,恢复生产。从长远来看,要以本次疫情爆发和防控为契机,完善公共卫生安全制度、改革疫病防控机制、改进养殖企业经营模式,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稳定、生产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