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古代玺印考

2020-03-15姜轶

人物画报 2020年14期
关键词:广西

摘 要:中国古代的印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社会功能。当前笔者对广西地区古印的具体研究处于萌芽状态,其艺术成就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挖掘。本文介绍的广西古印主要为唐宋时期印章,其印章艺术特色鲜明,代表了广西古代印章的最高艺术水平。有关广西印章的相关著作并不多见,作者从广西文化考古报告集和广西文物珍品以及古印谱,再结合广西本地其他论著及相关史料以年代分类介绍和整理广西古印的概况,记录广西古印发展及其考释情况。

关键词:广西;古印;考释

广西地处百越之地,出土印章主要为唐宋时期,出土地点分布在广西各地区,形制各异的印章饱含了历史长流里无尽的细节,一枚枚看似平凡的印章,往往能证明一件考古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大事件。

一、广西古代印章的出土与收藏情况

唐朝将全国分为10道,广西属于岭南道,岭南又分东西两道,广西为岭南西道,下设三管,这就慢慢形成了广西政区疆域的大轮廓。宋朝将全国分为十五路,广西地方称为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之称从这时开始。与广西古印出土比较密切的地区有桂州、宜州和贺州,广西境内陆续发现的印章可供我们了解当地历史及职官变动情况,本文共介绍广西出土古印28枚:西汉时期3枚,东汉时期2枚,唐代5枚,宋代7枚,明代7枚,清代3枚。这些印章有的在古墓中出土,有的是当地人民意外偶得,古印出土后均受到政府的重视,收藏在当地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南宁市博物馆、桂林博物馆、柳州博物馆均藏有当地出土古印。

二、广西古代印章概况

1. 西汉时期古印

(1)“夫人”玉印,此印为西汉,南越国时期。通高1.5厘米、边长2厘米。青黄色,桥钮,正方形。印面有边栏和纵格,阴刻篆书“夫人”二字。印风秀丽遒劲,干净流动。1979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贵城镇罗泊湾2号墓出土,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2)“苍梧候丞”印,此印为西汉,南越国时期。出土于广西梧州,赵光世代居住在苍梧(今廣西省梧州),南越王赵佗之后,为南越国的贵族子弟。赵佗创立南越国时,将桂林郡南部的梧州封给其弟赵光。赵光受封为苍梧王,以控制西江中游。

(3)“左夫人”印,此印为西汉,南越国时期,龟钮玉印。通高1.6厘米,边长2.2厘米。1980年在广西贺县金钟1号墓出土。据史料记载,同时出土的还有2方铜印,一方玉印,铜印一方龟钮,一方蛇钮,直径2厘米,印文腐蚀重无法辨识,还有一方玉印覆斗钮,高1.1 厘米,边长1.5厘米,印文没有记载。

2. 东汉时期古印

(1)“危息”印,此印为东汉时期印章,通高1.3厘米,印面边长2厘米,坛钮玉印。字法匀称,但刻制较为粗糙,应为殉葬印,1955年在贵县新村32号墓出土,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2)“吕万年印”,此印通高1.1厘米,印面边长1.3厘米,龟钮玉印。殉葬用印,印文正写正刻,符合汉铜私印风格,线条和字法停匀。1959年在贵县火车站74号墓出土,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3. 唐代印章

(1)“纯化县之印”,此印通高4厘米,印面边长5.4厘米,鼻钮铜印,印文笔画纤细。1977年在广西永福县苏桥乡盘洞村石灰窑旁出土,现藏于桂林博物馆。唐代纯化县属于桂州,永贞元年为避宗庙讳,改为慕化县,后又改名为恭化县。

(2)“武夷县之印”,此印通高4.2厘米,印面边长5.5厘米,桥型钮铜印,印文为朱文小篆,背钮右竖刻行书“武夷县之印”。是印代表了唐代印章的艺术风格,线条盘绕,极尽变化,苍茫古朴。1984年在隆安县城厢镇发现,现藏于广西自治区博物馆。此印出土时置于一个铜盒内,印盒为正方形,通高9.5厘米,盒身高4厘米,边长6.6厘米,字母口合盖,盖与身以铰链相连,尖形圆宝顶,四坡面作心形镂空。此印形制可以证实唐代地方官印实行专人保管的制度。

(3)“都阳县印”,此印通高2.45厘米,印面边长5.5厘米,鼻钮铜印。此印文字风格及形制近于中晚唐。《南齐书·周郡志》“宁州西平郡”有都阳,故治在今广西凤山县。

(4)“平琴州之印”,此印通高3.4厘米,印面边长5.2厘米,橛钮铜印,传世唐官印,边栏虚化,结字端庄。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印背有楷书印文,无年款。平琴州位于桂东南,治所在今玉林市治西北山心乡龙江一带。

(5)“归顺州之印”.此印为传世官印,线条斑驳残蚀,但古意盎然,金石气浓烈,有扑素迷离之感,极具艺术特色。唐代归顺州位于桂西,属于羁縻州,治所在今靖西县境内。

4. 宋代印章

(1)“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记”,此印通高4.5厘米,印面边长5.5厘米,宽5.1厘米,边厚1.6厘米,直柄钮铜印,1991年出土于南宁市民生码头东约300米修防洪堤时距地表20米深处,现藏于南宁市博物馆。印面篆刻阳文“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记”,背部刻两行楷书铭文,右侧是“庆历七年”四字,左侧是“少府监铸”四字。《宋史·职官志》载:宋神宗元丰年以后设少府监,并专设有“铸印篆文官二人”。由少府监铸印,故官印背款刻“少府监铸”。

(2)“东南路第十二副将之印”,此印通高4.5厘米,印面5.5厘米,柱钮。为传世官印,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印文为九叠篆,印钮顶面刻有“上”字,背款刻楷书“元丰四年少府监铸”。此印为广南西路镇守桂州之副将用印。

(3)“静江府买钞库之记”,此印通高5厘米,印面边长5.3厘米,宽5.1厘米,重450克,南宋官印,直柄方形扳钮铜印,1991年出土于桂林市榕湖南路中段南侧市人民政府内西北角的工地,距地表深约2米,出土时盛在一个藕灰色无釉陶罐内,现藏桂林博物馆。绍兴十年即1140年,知是宋高宗赵构时的文思院为静江府下属的卖钞库铸刻的大印。据《宋史·职官志》载:“少府监”和“文思院”都是宋朝管理宫廷手工业的官署,北宋称少府监,南宋并入文思院,职掌“造门戟、神衣、旌节、郊庙诸坛祭玉、法物,铸牌印朱记,百官拜表、案、褥之事”。故南宋官印背款刻“文思院铸”。

(4)“永定关税新记”,此印为传世官印,因是县官自铸,所以形制与监司诸官印不同,背面没有铸造年月等款。

(5)“桂州凭由司新朱记”,此印为传世官印,印文清新流美,活泼古雅,有元朱文的艺术特点。背有正书款,右为“淳化元年”,左为“十一月铸”。鼻钮上有“上”字。《宋史·职官志》载:三司分置三使,其属有都理欠司及都凭由司。都凭由司,以判都理欠司兼,掌在京官物支破之事。凡部支官物,皆覆视无虚谬,则印署而还之,支讫,复据数送勾而销破之。

(6)“象州磨勘司新朱记”,此印1957年在平乐县平乐镇修配工艺合作社谢中伦在收购废铜铁时发现,寄赠广西博物馆,印文篆字“象州磨勘司新朱记”八字,印背刻“淳化三年五月铸”七字,此印在文革时丢失,至今下落不明。磨勘是唐宋官僚考绩升迁的制度。唐时文武官吏考课,每年由州府和各司官长,考核属下的功过行能,分九等注入考状,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为了防止申报不实,升降不当,须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加以复验,称为磨勘。宋代沿袭唐制。

5. 明代印章

(1)“迁隆州印”,此印通高9.1厘米,印面边长7.5厘米,宽1厘米,1962年宁明县那堪迁隆出土,现藏于廣西自治区博物馆。

(2)“平东将军之印”,此印通高7.2厘米,印面边长10.9厘米,兽钮铜印,1979年在,兴业县蒲塘镇新兴村山鸡坪出土,现藏于玉林市博物馆。

(3)“援江将军之印”,此印通高11.2厘米,印面边长10.2厘米,兽钮铜印,1989年在横县航运公司郁江捞出移交在横县博物馆藏。

(4)“万石镇巡检司印”,此印出土于柳州鹿寨县中渡镇,洪武时在此地设立巡检司至明末,现藏于柳州博物馆。

(5)“廉州府印”,此印通高9.9厘米,印面边长8.3厘米,印面厚0.9厘米,椭圆柱形长握。1983年出土于柳江原浮桥桥头附近,现藏于柳州博物馆。印面阳刻九叠篆“廉州府印”,背面左边阴刻“廉州府”,右面阴刻“永历陆年玖月”,上方刻“曾便宜补造”,可知这是在永历六年为急用临行补造的。

(6)“河池守御千户所百户印”,此印1964年在柳州废旧公司拣选出来的,印面阴刻九叠篆“河池守御千户所百户印”,左右边阴文楷书“礼部造明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和“河池守御千户所百户印”,钮柄左边刻阴文“礼部造”,现藏于柳州博物馆。

(7)“庆远卫军民指挥使司左千户所百户印”,此印印面边长7.1 厘米,通高 9厘米,重 800 克,椭圆形柱状直钮,印面阳线宽边,框内铸阳文九叠篆书,现藏于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博物馆。该印是明洪武二十九年,庆远府实行改土归流,庆远卫军民指挥使司实行卫所编制的有力证明。

(8)“浔州卫中千户所百户印”,此印长7厘米,宽7厘米,厚1.2厘米,高7厘米,印重0.82公斤,柄状钮,1976年在广西桂平县蒙圩公社新德大队的铜锣塘山上发现。此处距大藤峡约4公里,相传是明朝著名的瑶民起义领袖侯大苛的根据地之一。钮右边刻正楷“浔州卫中千户所百户印”,左边刻正楷“礼部造”及“洪武二九年四月日”两行,是明朝的军印。

(9)“抚夷监军道关防”,此印长8.7 厘米,宽5.5厘米,厚1厘米,通高8.2厘米,铜质,印面为阳文九叠篆“抚夷监军道关防”,背面右刻“抚夷监军道关防”,左刻两行字,外行为“永历五年五月日”,内行为“礼部造”,横刻“永字贰千柒百四十五号”,均为阴文楷书。1980年在防城港市防城镇牛路山出土。

(10)“援剿总兵官防”,此印长11.2厘米,宽7.5厘米,厚1.1厘米,通高8.2厘米,圆柱形钮,印正面为阳文九叠篆,印背左竖刻“援剿总兵官防”,右第一行竖刻“永历拾叁年正月吉日造”,第二行竖刻“遵奉”,第三行竖刻“□发字样”,均为阴文楷书。1988年由广西文物商店收购。

(11)“庆国领兵副总关防”,此印长9厘米,宽5.4厘米,厚1厘米,通高9.3厘米,重0.55公斤,杙形钮,1970年桂平县在浔江修建新港务所时挖得。印面为阳文九叠篆“庆国领兵副总关防”8字,背右竖刻“庆国领兵副总关防”8字,左竖刻“永历二年七月日”7字,横刻“永字壹千肆拾贰号”,均为阴文楷书。

(12)“庆振后标营副总兵关防”,此印长9.4厘米,宽5.5厘米,厚0.8厘米,钮高7.2厘米,锡合金质,铸造。杙形纽。1990年在平乐县源头村大岩出土。印面为阳文九叠篆“庆振后标营副总兵关防”10字,背右竖刻“庆振后标营副总兵关防”,左竖刻“永历五年八月日颁”,均为阴文楷书。出土时,该印装在一个锡合金套盒里,由于印钮部分高出,以至盒盖不能完全盖上,看上去套盒似后配之物。盒长12.4、宽9厘米。

(13)“吴川县印”,此印边长7厘米,厚1.4厘米,高10厘米,重0.88公斤,铜质铸造,印面为阳文篆体“吴川县印”4字,印背左阴刻楷书“永历七年七月口日”

6. 清代印章

(1)“田州土知府印”此印通高10.7厘米,印面边长7.9厘米,厚1.6厘米。1995年田阳县田州镇凤马村出土。现藏于田阳县博物馆。

(2)“镇安府土知府印”,此印残高5.5厘米,印面边长7.8厘米,厚1.1厘米。1990年德保县敬德镇暮洞村出土,现藏于德保县文物管理所。

(3)“万石镇巡检司印”,此印在柳州鹿寨县中渡镇出土,洪武时在此地设立巡检司至明末。现藏于柳州博物馆。

广西出土的印章不算多见,还有些印章在1950--1990的广西考古发觉报告中有所记载,比如汉代印章还有几十方铜质官印私印现藏在区博物馆,但没有出版图版。桂北地区和广西桂县也出土了不少汉代封泥,在中国古代封泥一 书中有所提及,但均未找到实物资料。也给印章整理带来了资料匮乏的遗憾,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以上印章的实物图片,反映了广西古印的出土情况,唐宋印章的艺术特色不言而喻,是广西印章艺术的代表性篇章。尤其是武夷县之印,线条古雅盘绕,曲直相生,有非常高的艺术特色。代表了广西古印的最高艺术水平。关于广西古印的出土与考古,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仅是本课题的基础性研究成果,随着笔者的对古印出土的持续关注,应该会对古印的考证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与广西有关的几方唐宋官印.《广西文史》蒋廷瑜.2006(01).

[2]周晓陆.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中华书局.2010.

[3]孙慰祖.隋唐官印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4]广西文物珍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5]广西文物出土报告集.1991-2010.

作者简介:姜轶(1984.8~),男,汉族,湖南长沙人,讲师,博士在读,硕士学位,广西艺术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7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方寸乾坤——民国以来的广西篆刻艺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7KY0439。

猜你喜欢

广西
广西贵港
百年圆梦·壮美广西——全国美术名家画广西
和我一起去广西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二)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2017广西艺术作品展作品选登(四)
2017广西艺术作品展作品选登(三)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