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职产教融合协同体系的构建

2020-03-14栾贻福许翠娟杨小艺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顶层产教校企

栾贻福,许翠娟,杨小艺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莱芜271100)

当前,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产教融合”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已经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顶岗实习,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层面主动、自然地融入产业活动,同时要求行业企业要把产业理念、技术、文化等主动融入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全程全方位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使职业教育的运行和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因此,产教融合仅靠高职院校自身是很难实现的。长期以来,高职产教融合之所以难以深入下去,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等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没有得到最优保障,缺乏更高级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因此,要想使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等协同参与的育人体系有效运行,就必须构建产教融合的协同体系,使高职教育多元主体同向发力,合作共赢,深度融合,真正实现高职产教融合的新常态发展。

1 新时期高职产教融合协同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和统筹力度不够

在我国产教融合实施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学校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企业进行联系,政府主导参与的较少,没有有效地发挥实施产教融合战略的职能,对产教融合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和政策突破,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产教融合模式,未能为产教融合搭建良好的协作平台和提供高效的服务,导致产教融合往往靠教育部门单独作战,其它相关部门并没有把产教融合列入其职能范围之内,甚至对待产教融合的态度也存在分歧,使学校在牵头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难以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新时期的产教融合需要依赖全社会的觉悟和行动,决不是单靠职业院校一方解决,而当前我国在产教融合实施方面的政策配套和立法还比较欠缺,缺乏吸引校企参与产教融合的激励机制,难以协调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发展目标上的差异。

另外,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缺乏精准定位,政策引导和统筹力度不够,未能为产教融合提供政策、体制机制等外部保障,在体制机制上缺乏深层次的改革创新,尤其是在产教融合相关主体所拥有的资源、所可能获得利益的分配上缺乏明确的界定,对产教融合的实施效果缺乏明确的考评体系,导致我国产教融合在实践中缺乏明晰的框架和思路。

1.2 企业没有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

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而新时期的产教融合则要求企业与高职院校都应该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但由于目前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各主体发挥作用的路径还不明确,国家缺乏相关的配套激励政策,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预期利益并没有得到很好保障,导致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更甚至一些企业将到企业参与实习实践的高职院校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为节省成本,缩短或取消了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相关职业培训,学生仅仅成为了企业创造效益的工具,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提升,难以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产教融合在高职院校虽然已经运作了多年,但是校企之间合作层次仍然不够深入,双方并没有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致使企业并没有真正把自己看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参与产教融合的动机不强,只是偶尔派专家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成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的任务,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企业实质性的指导,但是许多企业出于利益考虑并没有把自己的真经传给学校,在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上流于形式,使得学校的专业建设不能及时跟进企业的发展,难以保证专业发展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难以实现校企之间真融真合。

1.3 高职院校缺乏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上同样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够,未能有效地实现教育与区域人才需求及产业链的对接,未能及时整合产教融合各相关主体的资源,未能构建协同发展平台和系统地改造人才培养流程,仍然没有形成适应产教融合战略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虽然各高职院校在实施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产教融合模式,但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统筹规划。因此,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未能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导致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偏重理论传授,专业设置未能与企业行业发展相匹配,课程设置不能够支撑企业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导致校企合作实质上流于形式。

1.4 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中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与国外行业组织发展相比,我国的行业组织发展水平和制定符合现代产业要求的行业规范和标准的水平相对较低,在指导职业教育发展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还不能在产教融合中充分发挥桥梁和媒介作用。行业组织与高校之间的沟通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不能有效的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还没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2 构建高职产教融合协同体系

2.1 政府应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引导和统筹力度

首先,政府应强化顶层设计。产教融合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对各相关主体要素的简单共享,而是需要进行系统的优化整合,因此,政府应从最大化保障产教融合各相关主体利益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对产教融合相关主体所拥有的资源、所可能获得利益做出明确的界定,为产教融合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加大政策引导、统筹和调控力度。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引导和支持作用,加大政策统筹和调控力度,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机制,从源头上激发产教融合主体的积极性。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政府应指导各相关部门把产教融合作为专项工作单独列出,提供配套的政策支持和考评体系,充分发挥好调控作用,彻底解决在实施产教融合战略中学校一头热的现状。通过综合利用财政、税收等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对校企双方都比较关注的学生实习安全及报酬等问题制定专门的政策,降低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增加的潜在成本,彻底解除校企双方的后顾之忧。要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拓宽企业参与学校办学的途径,鼓励高职院校大胆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打造多方共同参与的新型行业联盟、网络联盟等育人平台,深层次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再次,政府要主动为产教融合提供优质服务和配套法律制度保障。新时期,政府应充分认识产教融合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反思自己参与产教融合的行为,主动会同行业组织、企业、学校等主体建立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区域性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指导产教融合高效开展。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和思路,不断创新工作形式,协调整合各共享资源,为产教融合各相关主体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加快产教融合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为产教融合战略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和监督评价机制。

2.2 企业要切实成为人才培养的“局中人”,充分发挥其作为人才培养重要主体的作用

企业要积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是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然要求,把产教融合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对待。校企产教融合要往深层次发展,企业必须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真正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去,把自己的真经传给学校,系统优化改造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积极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积极帮助学校完善学生的一日常规管理,全程参与高校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养成符合企业需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全方位融合。

2.3 高职院校要强化顶层设计,从深层次系统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时期,高职院校要充分领会《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主题,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建立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机制。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吸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积极主动搭建产业联盟。

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积极购买优质企业资源,创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间人才交流机制,构建更加适合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的教师发展模式,实现教师在产教融合相关主体间自由流通和无障碍发展。要高度重视企业的利益诉求,立足企业生产实践,加大校企间的合作研发力度,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持。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联合企业共同申报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提高科研转化能力。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优势,积极帮助企业打造文化品牌,并在教育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实现校企协同文化育人。

2.4 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构建产教融合协同体系中的媒介作用,促进产教双方无缝对接

行业组织具有比企业和高职院校更加宽广和前瞻性的视野,行业组织应充分发挥其在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指导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在构建产教融合协同体系中的媒介作用,促进产教双方无缝对接。行业组织要积极制定职业资格标准,并主动与企业和职业院校对接,及时帮助学校修订与本行业有关的专业和课程标准。积极参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能评定,保证毕业生在校所学技能符合行业企业需求,能够真正的学有所用,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联合校企整合资源,共同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和“培训包”。行业组织要积极联合企业、高职院校、政府主管部门等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深层次协同推动产教融合战略的实施。

猜你喜欢

顶层产教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快顶层设计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